旋翼突击—武直21DE战斗连(8)

小说背景:东达国人现在在全世界闯荡,也遇到过很多袭击事件,该文讲述某大洲一个地区发生了暴乱,东达国人聚集地海螺镇也面临袭击,所以团结起来奋起反击,保卫家园的故事,从使用81杠步枪,迫击炮,无人机,AI指挥官,武装直升机,新式坦克,一直到隐身战斗机......

#本小说曾经发表过,但写的实在不好,经过高人指点后,改写后重新发布,后继会持续更新,并把前段时间的“惊涛骇浪”合并!

上期概述:

在丁瑞杰的带领下,海螺镇民兵依托贝壳山有利地形,连续击退乱军攻势,随后与魏凌风所部成功会合。合兵后,大家决定乘胜追击——目标是紫苏城,既要收复失地,更要夺回武直-21DE直升机。

收复紫苏城

“经海螺镇全体居民及指战员公决,即日起成立海螺镇民兵战斗团,任命丁瑞杰为团长,魏凌风为参谋长!保家为民,共御外敌!”商会会长的话音刚落,授旗仪式上的红旗已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伴着雄浑的海螺声,海螺镇民兵战斗团正式宣告成立。

孙同学剪辑的战斗视频意外成了网络热点。民兵卧倒的剪影、枪榴弹炸开的滚滚烟尘、迫击炮发射的瞬间,12.7重机枪扫射,配上东达国经典军歌的激昂旋律,一经发布便引爆全网,当晚甚至挤爆了服务器。屏幕上的打赏如火箭般刷屏,留言区满是“如何报名参军”的热血提问,可网民点开地图才发现,战区早已被严密封锁——海面有叛军巡逻艇巡航,空中实施禁飞令,陆路更是全面阻断。就连丁瑞杰一行人当初乘坐的小帆船,也是借着雷暴天气误闯进来的,那已是近一个月里唯一进入战区的船只。

500

另一边,老海的远程支援团队已从最初的三人,扩充为二十多人的作战指挥组。没人深究他与丁瑞杰的怎么认识的——或许是某次军迷论坛的争论,或许是早年对接救援物资时结下的缘分,这些过往在紧迫的战局面前,都已无关紧要。

丁瑞杰很清楚自身短板:此前能坚守阵地,更多是靠地形与运气,真正的作战指挥、弹药调配、情报分析、路线规划等专业工作,全仰仗这群隔着屏幕的“云端参谋”。

作战计划迅速敲定:徐峰与孙同学留守指挥部协助统筹,李晓翔带领侦察排先行渗透,摸清紫苏城机场及周边布防情况。天刚蒙蒙亮,由一百多辆车组成的民兵车队便兵分前后两路,向着目标城郭进发。

路途的艰难远超预期,乱军撤退时遗留的废弃物资与车辆堵得道路水泄不通,坑洼路面让卡车频频爆胎;有的车队跟着导航误入死胡同,两辆车在窄路会车时甚至剐蹭得保险杠脱落。幸亏黄工的工兵连及时清理障碍物,一番折腾后,各分队才先后抵达紫苏城外围的集结点。

前方情况与李晓翔传回的情报完全吻合。路边那幢两层小楼被叛军设为前哨据点,二楼窗口架着两挺重机枪,墙根码着半人高的沙袋,穿雇佣军制服的士兵在据点内来回走动——兵力约两百人。他们压根没费心修筑复杂工事,大概从未想过,民兵敢主动打上门来。

面对这般松懈的防御,魏凌风的战术简单直接。四门81/82毫米迫击炮迅速架设完毕,每门炮按0.3个基数完成首轮覆盖射击;重型无人机随即升空,对残留火力点精准投弹;高炮卡车跟进补火,密集火力压得据点里的敌人抬不起头。随后步兵发起冲锋,整场战斗仅用半小时便结束。

解决掉前哨后,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直扑紫苏城内的叛军司令部,另一路朝目标机场进发。此时的叛军指挥官宫本与巴鲁,正在司令部里忙着两件事——一边伪造战报向级邀功,一边以“作战失误”为由枪毙下属。在他们看来,只有死人才能永远闭嘴。

炮声传来时,宫本颇为诧异,带人出门查看。刚驶出城区,就看见昨天交过手的迷彩身影——那些人手握81式步枪,枪口还插着枪榴弹,正乘卡车猛冲过来。他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跑——如今只要看到这两样武器,他就心惊肉跳。最终,宫本带着残部仓皇撤退。

重型武直战斗连

与此同时,丁瑞杰率领主攻机场的分队已冲破叛军外围防线,刺耳的枪声与爆炸声在机场跑道上空回荡。当他踩着碎石冲到停机坪深处,视线被一百多个整齐码放的集装箱猛然撞到时,呼吸瞬间停滞——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他们拼死要夺回的“装备”,竟是足以改变战局的武直21DE重型武装直升机!

500

“丁团长,终于抢回来了!”魏凌风带着后续部队赶来,沾满硝烟的脸上难掩激动。两人在集装箱旁迅速召开紧急战地会议。丁瑞杰持有eVTOL(飞行汽车)飞行驾照,且曾是eVTOL制造专业工程师,众人一致决定以这批直升机为核心,组建“海螺镇民兵战斗团重型武直战斗连”,由丁瑞杰兼任连长,全面负责飞行与战术指挥;魏凌风即刻返回紫苏城主持布防、肃清残敌;商会顾会长带领后勤人员沿街张贴安民告示,安抚受惊民众。消息传开,不仅紫苏城百姓欢欣鼓舞,更像一颗炸雷,震得整个紫枫国叛军阵营人心惶惶。

机场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灯火彻夜通明。直升机厂家的技术人员已连夜展开武直21DE的组装工作,丁瑞杰身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全程守在一旁协助。从机身框架拼接、主旋翼叶片校准,到航电系统加电调试,他凭借专业功底迅速跟上节奏——虽然武直与eVTOL核心结构不同,但机械原理相通,只是具体安装工艺和调试流程仍需从头钻研。

“丁团长,这电传动系统。”技术组长指着发动机舱介绍,武直21DE摒弃了传统直升机复杂的机械传动机构,采用“涡轮轴发动机-发电机-电机驱动旋翼”的模式,简化了组装流程,更让整机具备了拆分运输的优势——机身虽长于标准集装箱,但可拆卸的后机身恰好能装入箱中,这也是宫本等人此前未能发现这批“大杀器”的关键。

不过电传动并非完美,其传动系统重量略大于机械传动,但可通过优化涡轮轴发动机的功率输出模式弥补,确保直升机载重量不受影响。而传统直升机最耗时的传动机构维护问题,在武直21DE上也迎刃而解。

500

飞行学习同步推进。老海的远程支援团队专门协调了“多对一”视频教学组,从发动机启动流程到起飞、加速、战术转弯等基础课目,为丁瑞杰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刚接触武直操纵系统时,他就遇到了难题——eVTOL依靠分布式旋翼的差速与倾转实现操控,在数字飞控辅助下操作简便;而单旋翼武装直升机的驾驶逻辑截然不同,总距杆、周期变距杆与脚蹬的配合方式甚至完全相反,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刻意纠正肌肉记忆,必须从零开始。另一边,徐峰则专注于武器系统操作,作为资深程序员,他对空地武器交互界面的逻辑格外敏感,吃透专业术语和战术原理后,很快便上手了。

在全体人员24小时连轴奋战下,第一架武直21DE终于完成调试,迎来首飞时刻。清晨的机场薄雾未散,丁瑞杰身着飞行服,在机务人员协助下跨入前舱,后座是经验丰富的厂家技术组长——眼下缺乏专业飞行员,只能由他们先行试飞。

丁瑞杰戴上AR飞行眼镜,迅速系好安全带,指尖依次划过操纵台:开启燃油关断阀、将驾驶杆与总距杆回中、校准脚蹬位置、检查油门手柄……“液压系统正常,地平仪启动,旋翼刹车解除。”随着“云端教官”的指令,他按下主电源开关,航电系统瞬间点亮,屏幕自动切换至“飞行学习模式”。在系统提示下,他推动启动按钮,两台涡轮轴发动机轰然点火,燃油泵将航空燃油精准喷入燃烧室,高温燃气驱动涡轮轴高速旋转,通过电机带动主旋翼缓缓转动,整个机身随之发出均匀的震颤。

油门逐渐推至最大,发动机转速指针飞速攀升。当数值达到起飞临界值时,全数字飞控系统弹出绿色提示:“允许起飞”。AR眼镜的全息光标精准定位到总距杆,丁瑞杰屏住呼吸,按指导缓慢向上提杆——旋翼攻角随之增大,升力不断叠加。当升力突破机身重力的瞬间,直升机平稳离地,在3米高度悬停。“很好,保持姿态,推周期变距杆前飞!”教官的声音从耳机传来,丁瑞杰轻推操纵杆,主旋翼旋转倾角随之改变,推力分解为垂直升力与水平拉力,机身先微微低头,随即平稳向前加速,旋翼卷起的气流吹得地面沙沙作响。

500

改变飞行方向时,他踩下方向舵,直升机灵活转向,随后爬升至1000米高度,开始对紫苏城全域巡航。从空中俯瞰,城市已逐渐恢复秩序:魏凌风部署的巡逻队在街道上有序移动,顾会长张贴的安民告示前围满民众——幸亏叛军占领时间不长,城市未沦为一片废墟。

一小时后,丁瑞杰驾驶直升机返回机场,对准着陆点缓缓压下总距杆,同时稳住周期变距杆保持平衡,机身在轰鸣声中平稳触地。当总距杆压至最低、完成所有收尾程序时,他摘下飞行眼镜,额头已布满汗珠——比起eVTOL的“傻瓜式操作”,即便有数字飞控辅助,武直的驾驶难度仍远超预期,对飞行员综合素养的要求极高。而此时的徐峰,已在地面模拟系统上完成首轮武器操作训练,从导弹发射流程到目标参数设定,都已掌握要领。

武直21DE的战力强悍:旋翼顶部的毫米波雷达可实现360度探测,机头光电搜索系统支持昼夜全天候作业,交替使用,机身前部的旋转机炮能覆盖近距离目标,机身短翼可挂载2000公斤载荷,航速更达到330公里/小时的高水准。前舱的大尺寸平显将战场地图、敌我态势、武器状态实时数字化呈现,后座的战场管理系统则集成了目标搜索、电子干扰、武器投放等功能。随着第一架武直首飞成功,更多直升机的组装工作正加速推进,旋翼突击开始!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