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I势同曾经的雷曼兄弟?
美国银行2025年对全球172家机构基金管理者调研反馈表明,47%近一半基金管理者认为,华尔街面临人工智能泡沫,该判断担忧人工智能如同次级贷款证劵化,是华尔街如出一辙创新驱动泡沫。英伟达越来越快的芯片算力,导致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数据中心的大跃进,依然还没有也难以促成,实体经济(依托人工智能因创新或裁员降本)的广泛获益予以买单,如此就需要开源提前安排好直接倒霉人接盘侠们,首当其冲的应该是OPEN AI如当年雷曼兄弟。当然大单还得如同当年贝莱德创始人芬克团队将次级贷款,即美国金融机构给无力购买别墅低收入群体买房贷款,无法偿还只能靠金融创新证劵化并“贿赂“评级机构给予3A评级,兜售给全球投资机构和个人。当年次贷危机完全符合美国时任总统们的,让美国穷人有房住的海市蜃楼政治愿景,芬克团队当年金融创新结果,就是美国大城市中帐篷遍地开花,而贝莱德们成为了全球最大资管集团。而这次的西方世界数据中心整体大跃进,赢家已经全球有目共睹,就是英伟达们,而他们用于成就自我的平台就是OPEN AI等,如同当年的雷曼兄弟们。
11月初,62岁的黄仁勋(Jensen Huang)作为全球巡回演讲的一部分来到柏林。在经过时尚翻新的工业古迹——煤气罐(Gasometer)里,这位英伟达创始人与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蒂姆·霍特格斯(Tim Höttges,63岁)共同发布了在德国建设一座全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计划。嘉宾们如同追星族般蜂拥而至,围着这位美国超级巨星。为了拍摄集体照,联邦数字部长卡斯滕·维尔德伯格(Karsten Wildberger,56岁,基民盟)和他的内阁同事多萝西·贝尔(Dorothee Bär,47岁,基社盟)立即跳上舞台,SAP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克莱因(Christian Klein,45岁)和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泽温(Christian Sewing,55岁)也一同登台。一位创业公司创始人挤了进来,也渴望能站在这位芯片巨头旁边,每个人都想和“黄仁勋”合影;而这位身着皮夹克、笑容满面、对未来做出宏伟承诺的表演家,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
黄仁勋是史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的公司英伟达及其产业生态系统参与企业,是人工智能泡沫当下最大受益群体,他本人也堪称史上最成功的推销员。他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寻找新客户,他亲自联系了霍特格斯,向他推销数据中心的构想;据知情人士透露,他还与欧洲其他一些实力雄厚的首席执行官接触,探讨新的项目。黄仁勋目前正向德国人出售价值约10亿欧元的1万枚芯片,而他并不打算止步于此:“万事开头难,”他在柏林说道,“剩下的就轻而易举了。” 这位英伟达首席执行官仿佛着了魔一般,用他那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进一步推高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狂热。仅英伟达的市值在过去六个月就几乎翻了一番,一度超过5万亿美元。从AMD到西门子能源再到甲骨文,整个人工智能供应链上的公司股价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但如今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人们对股市崩盘的担忧日益加剧。华尔街银行高盛和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们已经发出警告,股市可能出现大幅回调。根据美国银行的一项调查,11月中旬,全球53%的受访基金经理认为人工智能股票估值过高;他们现在认为,人工智能泡沫破裂是市场崩盘的最大风险。即使在科技界,一些关键人物也明显感到不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61岁)在10月份表示,人工智能的热潮如此之高,以至于“每个实验、每家公司”都在获得资金支持。而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41岁),计划到2028年投资约600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情况“绝对有可能发生”;然而,他认为,Meta如果现在不继续参与人工智能竞赛并停止投资,风险会更大。
销售巨头黄仁勋不再仅仅依赖于他传统的几大客户——亚马逊、微软、Alphabet 和 Oracle 等云巨头。如今,他正与德国电信、三星、现代,甚至卡塔尔的统治者开展业务。“英伟达未来三到四个季度的业绩很可能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英伟达之道》的作者、分析师金泰预测道。英伟达新一代 NVL72 服务器的产量目前才刚刚开始提升,OpenAI 和 Meta 等人工智能实验室,都需要这些服务器来训练他们最新、最强大的模型。黄仁勋与人工智能先驱OpenAI的合作可谓是走得最远了:OpenAI由萨姆·奥特曼(40岁)创立,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数据中心扩容,从而满足英伟达的订单需求。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毒贩在资助客户的毒瘾一样。
人工智能行业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英伟达,如同销售毒品需要客户上瘾更需要他们有钱一样,也同样取决于OpenAI。凭借ChatGPT,奥特曼和他的团队掀起了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热潮——他们也同样可以终结这股热潮。根据内部文件,OpenAI预计今年营收将达到130亿美元。然而,其现金消耗却令人震惊: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90亿美元;2028年预计将出现740亿美元的运营亏损,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盈利。近几个月来,奥特曼如同着了魔一般,促成了超过六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其中包括与甲骨文、亚马逊、CoreWeave以及芯片制造商AMD的合作。这位OpenAI首席执行官正在为未来几年储备计算能力,以进一步训练其人工智能模型。所有这些投资总额高达1.4万亿美元。
“他打算如何筹集资金完全不清楚,”科技分析师菲利普·克洛克纳(45岁)说道;奥特曼就像拿着一张“未充值的信用卡”到处招摇,只会空口许诺。“即使全球创业投资者把所有资金都押在OpenAI上,也远远不够,”克洛克纳说。 因此,人工智能热潮越来越像是一场信仰之战,就连一些关键问题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11月初,OpenAI投资者布拉德·格斯特纳(54岁)在他的播客节目中大胆地向萨姆·奥特曼提问,OpenAI打算如何支付数万亿美元的承诺资金,奥特曼的反应十分恼火。他怒道:“够了!”如果格斯特纳想卖掉他持有的OpenAI股份,肯定能找到买家。“很多人都想买OpenAI的股份。”
此外,所有这些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是否真的必要,也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工智能能够像黄仁勋、奥特曼等人所承诺的那样,带来广泛的生产力提升。著名IESE商学院教授萨姆萨·萨米拉总结道,一些公司可能会大幅提高效率,而另一些公司则不会。“迄今为止,关于人工智能对企业实际‘盈利’影响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如果企业对人工智能服务的需求骤减,这些大型项目的商业模式也将不复存在。此外,脆弱的电力供应也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工智能项目在启动前就夭折,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云计算市场领导者亚马逊计划在该州新建数据中心,但能源供应商太平洋电力公司(PacifiCorp)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力。“电力供应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增长风险,”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指出。专家警告称,电力缺口高达45吉瓦——相当于约40座大型燃煤或核电站的发电量。
如果他们的巨型项目未能产生预期收益怎么办?“砰!整个项目就完蛋了。”分析师兼投资者保罗·凯德罗斯基说道,他是发出此类警告的最著名人士之一。到那时,其他人将不得不承担损失。价值万亿美元的问题是:谁将承担这场狂热带来的风险?如果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谁来弥补损失?在人工智能热潮的早期,答案显而易见:大型科技公司,这些科技巨头利用其雄厚的现金储备投资初创企业并建设数据中心。然而,如今它们却在不断撤资; 事实上,科技巨头们已经开始通过复杂的金融结构将风险转移给他人。“2025年的故事将取决于谁来接手这个烫手山芋,”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戴维·卡恩说道。科技公司的投资支出大幅增长,如今已将60%的现金流用于再投资,这些曾经的“轻资产”印钞机已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然而,这种模式若持续下去,将危及公司估值和债务评级。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重要的转变: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融资方式日益复杂,且多为“表外融资”,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债务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
人工智能项目融资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令人联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和其底层逻辑。瑞银集团策略师马修·米什警告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债务迅速累积“,令所有经历过信贷周期的人都感到担忧”。 英国央行的专家也对此感到忧虑。在10月底一篇广为流传的博客文章中,英国央行警告称,由于债务融资的人工智能投资增加,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如果人工智能项目的收入低于预期,贷款可能违约,从而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构成风险。银行不仅通过向人工智能公司发放贷款直接承担风险,还通过向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间接承担风险。
在幕后,人工智能公司的游说团体已经开始向政界人士施压,要求他们在必要时动用纳税人的钱。这一点在11月初加州纳帕谷的一次会议上显露无疑。当时,OpenAI的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52岁)身着米色外套,坐在一个被风格化的酒桶环绕的会议台上。她谈到OpenAI计划如何从各投资者那里获得广泛的融资,并顺带呼吁政府为其芯片投资提供贷款担保。她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国公司获得贷款,尤其是在与中国竞争对手的人工智能竞赛中。首席执行官们也抓住一切机会助长这种论调,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也不例外。 11月初,他警告说:“中国将会获胜。”他声称,中国政府补贴了数据中心运营的能源成本。言下之意是:这些成本也应该转嫁给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纳税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民主战胜专制。
孟凡辰博士2025年11月24日星期一于莱茵兰家中



中德对话论坛德方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