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一千亿,花哪了?

尽管短期影响了利润,但拼多多管理层表示:“平台愿意牺牲自己的利润,为平台生态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的长期投资。”
作者|杨知潮
2024年8月,拼多多发布了一份收入同比增长86%的财报。在互联网集体降速的背景下,这样的数据实在是惊艳。
但比起“跑得快”,拼多多似乎更在乎“活得长”。
毕竟这只是一个成立十年左右的平台,它的生态还很年轻,护城河还不够深,面对那几个互联网世界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拼多多的长期未来还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
于是,在业绩增速的高点,拼多多做了一个有魄力的战略性决定:把短期发展慢下来,沉淀出长期价值。用管理层的话说就是“做好了牺牲短期利润,长期投入的准备。”
在那次业绩会上,管理层宣布了一项“新质商家扶持计划”,被称为商家侧的“百亿补贴”。它的内容包括扶持新质商家,和进行生态治理。2025年4月,百亿计划被加码为千亿,也就是眼下的“千亿扶持”。
从4月发布至今,“千亿扶持”已经有了半年的实践。对于这个长期工程来说,半年只是个开始,但通过已有的案例和数据,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看出它的轮廓。
01 那么多钱,都去了哪?
大约半年前,拼多多和阿里巴巴几乎前后脚宣布了一项千亿计划。
阿里巴巴计划投入千亿进入AI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拼多多却看起来对AI毫不感冒。而是把同等数量的资金,投入到了上游,开启了“千亿扶持”。
花1000亿投入AI计划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买卡、训练模型、招聘人才、推广应用,全球的科技大厂都是在这么做。
但“千亿扶持”就相对没那么好地理解了。商家扶持计划每个平台都有,但为什么需要投入千亿元?它具体要如何扶持?是把部分利润让给上游商家,从而让他们的利润率更健康吗?它是一种平台赚到钱以后的公益活动吗?
通过对新质商家扶持案例的大量阅读,我们把扶持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过电商平台的流量能力,帮助优质商家崛起,乃至打造出品牌。
第二类,则是通过平台的数字化能力、标准化能力、业务经验,直接介入生产端,改造生产端的效率。进而打造出成熟的生产模式。
两种方法并不冲突,相辅相成,经常被用于同一批商家的扶持上。
拼多多这个践行“腿上带泥”的电商平台,会直接派遣团队到产业带当地,亲身走访各种农业、制造业产业带,去寻找源头的优质供给,并给予优质商家扶持。
在云南咖啡产业带,“多多好特产”通过数据洞察和流量扶持,扶持了“四只猫”“花田萃”等国产咖啡品牌。让这个缺乏自有品牌,长期带有“廉价原料”标签的产业带,获取了更高的利润。

在浙江舟山,拼多多扶持商家,结合打氧、冷链等技术,让以往难以在线上销售的梭子蟹登陆电商,部分地区甚至能实现当日达,一定程度克服了梭子蟹难以储存的缺点。今年东海开渔季拼多多针对梭子蟹开辟了鲜活蟹类、冻蟹、冰鲜蟹等类目,通过专项扶持鼓励商家销售品质梭子蟹。
拼多多的运营人员,还会利用平台数据和行业经验,直接给出运营建议。当地商家在运营人员的建议下,将部分生鲜产品分流,制造干货,打造出新的热门单品。
类似的产业带,在拼多多上实在太多。《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显示,在“多多好特产”的扶持下,平台农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7%。
这套方法论,也适用于制造业领域,“新质供给”计划下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在浙江永康,拼多多帮助商家重塑工艺流程,通过流程简化使电子秤等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一半。推动商家积极试错,通过研发多空间早餐锅等新质产品。如今,当地厨具产业已经诞生了“伊之福”“蓝洁仕”等一批新质品牌,一部分商家已经逐渐摆脱了单纯的价格竞争。
第三类,直接让利,真金白银促进生态繁荣。
最典型的举动当然是拼多多的“电商西进”。2022年,拼多多首创“中转集运”模式,此后多次加码,降低西部地区物流成本。2024年,拼多多推出物流中转费减免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改变了西部地区消费者的习惯,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快递业务量增速超30%的省份有10个,其中9个位于中西部地区。

图:色彩各异的鲜花点缀了沈辉的西藏生活
“电商西进”体现了一家大企业的担当,小企业会挑选优质市场切入,但对大企业来说,它们身上本身就有开拓的责任——市场规模小,那就自己把市场做大。没有蛋糕可切,那就自己做大蛋糕。
这当然是困难的,今年一季度财报里,拼多多营销费用剧增百亿。刚刚发布的三季度财报里,拼多多广告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其他数据,外界普遍分析,大量流量被用于扶持商家。
尽管短期影响了利润,但在三季度业绩会上,管理层表示:“平台愿意牺牲自己的利润,为平台生态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的长期投资。”
02 千亿扶持,也是千亿筛选
Costco始终保持着极少量的SKU,严格地筛选下,让商店里每一件商品都便宜又实惠。
但这种做法对电商没有模仿价值,毕竟电商的价值就在于超越空间的限制,提供近乎无限的供给。
而丰富的供给也带来了筛选上的烦恼,平台化的模式带来零散且繁多的供给。拼多多已经有复杂的筛选机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商品的质量并不完美,劣质商家在生态中仍然存在。他们构成了优质商家、优质产业带的一大竞争对手。
这个问题,也是“千亿扶持”的暗线:“千亿筛选”。
扶持并不是大锅饭,有商家拿到扶持,就有人拿不到。优质商家被扶持崛起的过程,天然就是一个生态优化的过程。管理层所说的“扶持新质商家”和“治理生态”,本就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对优质商家的扶持,就是对劣质商家的淘汰,最终带来整个平台商品质量的提升,转化为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在三季度的业绩会上,管理层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会以长期主义的视角,加大高质量的投入,并将这些能力不断转化为更具备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
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了。
按照拼多多的数据统计,“千亿扶持”落地的半年来,平台高质量发展成果初显,优质商品SKU同比增长51%。
《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显示,在“新质供给”赋能下,产业带商家数量快速增长,95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4%,优质产品、新质产品不断涌现,相关产品SKU数同比增长超五成。
拼多多此前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显示,在“多多好特产”的加码扶持下,平台农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7%;平台经营生态持续优化,农货商家数量加速增长,00后农货商家数量增长超30%;供给丰富度和品质不断提升,优质品种、新质商品等SKU增长54%。
这些数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拼多多上的货,正在变得更好。

图:浙江平湖羽绒服产业带
“更好”背后,是优质供给在平台生态上的崛起,是“五金之都”浙江永康、云南的咖啡黄金种植带、浙江舟山产业带等优质产业带的供给占据了更多的平台流量,是它们的生产效率在平台扶持下的优化。
03 从流量中介,到操作系统
“千亿扶持”背后,电商平台和商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20年前,电商平台只是一个流量平台,类似报纸上的广告板块,更多只是给买卖双方提供一个联系机会——今天的1688等B端电商还保留着类似的形式,网站只是一个留联系方式的位置。采购方想购买,很多时候不会在平台内交易,而是私下联系。
此后,电商对交易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到拼多多等新一代电商崛起后,它们已经会直接走到产业带源头寻找产品,直接介入供给端。2022年的西部计划中,拼多多又直接介入了物流环节。
到“千亿扶持”阶段,拼多多和商家的结合更加紧密,平台数据直接反哺商家的决策环节、运营人员会直接给出决策建议、平台会直接培训商家,帮助其改造生产工艺。
到这一阶段,拼多多已经不再是商家的流量中介,它还在朝着“电商操作系统”的方向演化。它能够为传统的生产提供一套系统化能力,不断地发掘、扶持,淘汰,输出优质供给。操作系统一旦建成,回报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让优质商家崛起,让平台生态更加健康,反哺农业与制造业。
尽管投入巨大,但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为消费者、商家、社会创造价值的必经之路。
苹果就曾做过类似的事。
2005年,由于闪存供给紧俏,苹果出资12.5亿美元预付款,用于供应商扩建产线。自此,苹果走上了“扶持供应商”的路。他们会直接出钱买下高端机床,借给代工厂使用。他们会直接派遣工程师教供应链调整参数。
这些举动看起来非常像今天的“新质供给”以及“多多好特产”。
苹果甚至会保障供应链员工的利益,2015年,苹果列出了一项新规:禁止供应商使用交了中介费的员工,如果发现,会要求供应商退还费用。在2016年的报告中,苹果披露仅仅在2015年一年,就强制供应商向合同工退还了470万美元的招聘费。
眼下,苹果出资帮供应商升级设备不是新闻,苹果不出钱才是新闻:今年9月,苹果曾要求供应商自行出资投资自动化设备。“要求”背后二字,是供应商已经习惯了拿苹果的扶持。
这种扶持,必然会牺牲苹果的短期利润,但最终换来的,却是苹果业内标杆式的品控,和整个“果链”的健康发展,以及消费者良好的用户体验。
眼下,拼多多所做的工作,和苹果没什么两样。它们都是通过牺牲短期利润的巨大投入,换取更持续的长期价值。
头图来源|AI制图



首席人物观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