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医生冲击“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今年上半年营收9.6亿元

2025年11月21日,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招股书,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植物医生本次IPO拟募集资金为9.98亿元,将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用于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
综合 | 招股书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据招股书,植物医生自设立以来,致力于高山植物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聚焦于“植物医生”品牌,以“高山植物,纯净美肌”为定位,打造了“中国品牌、中国成分”的独特优势。
公司主要产品为“植物医生”品牌下多个高山植物系列,例如“石斛兰紧致淡纹”“积雪草舒缓特护”“紫灵芝多效驻颜”“冬虫夏草焕活奢养”“青刺果轻敏保湿修护”“高山松茸鲜活盈亮”和“黑松露赋活新生”等的水乳膏霜、精华及精华油、面膜等,构建起全方位的产品矩阵。
为自主把控核心技术,同时兼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公司采取自主生产、OEM和ODM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其中全资子公司广东植物医生承担集团内自主生产职能,OEM模式和ODM模式下,公司与包括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栋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成熟的委托加工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深耕化妆品行业多年,植物医生建立了以经销模式为主、直营模式为辅、线下线上全面布局的销售模式,其中,在线下端,公司主要采取连锁经营模式,凭借广泛分布的线下门店和丰富多样的产品陈列,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即时购物需求。同时,到店护理、会员沙龙等优质线下服务的提供,也为用户带来了独特的产品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
在线上端,公司一方面大力发展“小植商城”新零售模式,实现用户流量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官方旗舰店、与网络达人合作等方式完成了在京东、天猫、抖音、快手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深度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分销售模式收入构成较为稳定,经销模式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60%,直营模式收入占比接近40%。
在企业层面,2024年度,中国化妆品市场呈现头部集中的特点。根据Euromonitor数据,欧莱雅集团、宝洁集团及雅诗兰黛集团分别以14.4%、7.9%和5.1%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展现出国际大型日化集团在品牌矩阵、渠道控制力与产品研发方面的显著竞争优势。
在前十强中,中国本土企业占据3席,分别为珀莱雅、自然堂集团和百雀羚集团,三者合计市占率为6.3%。尽管整体份额仍相对有限,但本土企业近年来在产品力提升、电商渠道拓展与精准营销方面持续发力,市场影响力稳步增强,逐步形成与国际品牌共存发展的格局。
根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出具的研究报告,按2024年度全渠道零售额计算,植物医生排名中国单品牌化妆品店第一名。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4年公司产品零售额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国产品牌中排名第8,在中国护肤品市场国产品牌中排名第7。2023年和2024年,公司在中国美妆网发布的“中国美妆品牌TOP100”榜单中分别名列第5名和第6名。
截至2025年6月末,植物医生品牌线下连锁门店共4,269家,其中授权专卖店3,787家、直营终端门店482家。2022和2023年,公司蝉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生活服务业连锁企业TOP100”名单美容美体行业第二名。

在研发端,为及时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持续推出适销对路的优质护肤产品,公司高度重视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并行的模式,打造了“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研发架构,其中:“一个中心”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公司联合设立的中科昆植植物医生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产品基础研究和新品研发;“五大基地”包括昆明植物护肤研发实验室、北京亚太皮肤科学研究所、广东顺德植物护肤配方及临床研究基地、日本东京汉方护肤科学研究中心和植物医生—江南大学中国化妆品原料成分研发基地,主要负责活性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品质保证等研发。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公司已取得专利223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
财务方面,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17亿元、21.51亿元、21.56亿元、9.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8亿元、2.29亿元、2.42亿元、7902万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3.41亿元、5.01亿元、3.81亿元、1.9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5.23%、60.35%、58.90%、60.99%。
植物医生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以及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
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全渠道协同发展,进而更好地应对行业竞争,满足市场需求。
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公司优化办公及研发环境,加强基础原料研究及产品开发能力,推动技术赋能并优化整合研发资源。
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公司提升核心产品自主生产能力,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平台,以数据支撑实现精准营销,提升信息管理效率。



独角兽早知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