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拍了个啥
《狂野时代》终于上了。
首日票房,8000万,对于国产文艺片来说,这是一个很值得鼓掌的成绩。
尤其是今年。
我们看到这段时间的那些电影,譬如《女孩》《日掛中天》《三滴血》等大量有着明星加持的文艺片纷纷折戟之后,几乎对此类非商业类型的国产片失去了期待。
这里当然有易烊千玺粉丝的“功劳”。
但确实,也让不少观望的人开始了好奇,打算走进电影院一窥究竟。
可结果呢?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的、非影迷型观众,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会一头雾水的——
这到底拍了个啥?
短片集?
电影史?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在上映的当天就来抽丝剥茧一回,分析影片里的细节与表达,让您拨云见日,把电影搞个明白。
毕竟“看懂”才是批评(无论好坏)的基础。
不是吗?
00
先从大的方面说起。
从结构方面来说,《狂野时代》是部由六个篇章组成的电影,导演毕赣化用了佛教“六根六尘”的概念给每个章节赋予了意义——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对应的是色(视觉)、声(听觉)、香(嗅觉)、味(味觉)、触(触觉)和法(思想概念)。
毕赣向来对佛家有兴趣。
比如他的早期短片《金刚经》,就直接用了佛家经典作为片名。
《路边野餐》也多次引用《金刚经》的原文。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如果分析起来,也会发现它的主题与佛教中“五蕴”的概念有关。
所以这是部讨论宗教的电影?
不不不。
“六根六尘”只是个外在形式,是个串联几个篇章的方式。
毕赣想说的,是“电影”本身。
故事有两个主角——
大她者与迷魂者。


前者由舒淇饰演,名称取自拉康精神分析学说(大他者),意思是无形的社会秩序,她属于秩序维护者。
后者由易烊千玺饰演,是这个秩序的叛逆者。
说是在某一个时空里,人类发现了永生的秘密,那就是不再做梦。
而迷魂者偏偏沉迷于做梦。
大她者前往捉拿。
于是在一个类似《海上花》一般,清末民初的烟馆里,当大她者抓到迷魂者的时候,两人直接说出了主题——
“因为现实更痛苦”。

梦是什么?
是电影。
非但是因为电影从来有造梦机器的代称,更是因为那是人们早年短暂逃避现实最佳渠道。
所以这里的“迷魂者”其实是“迷影者”?
也不是。
且看两个细节——
一个是电影的开头,毕赣以银幕为主体视角,让电影院里的人看向镜头。

另一个是大她者打开迷魂者的背部。
那是一个摄影机的构造。

然后大她者走入光中,去观看迷魂者摄影机里的一个个片段。
由此我们就知道,这里说的不是迷影。
而是“电影世界”。
影片是把“电影”当作主体来拍,进入它的世界。
于是接下来的几段故事,并不是并列结构。
而是在说,舒淇饰演的大她者潜入迷魂者的摄影机里,看看它在梦中究竟经历了什么。

它是易烊千玺这个角色的“四生四世”。
他把这些梦用摄影机捕捉了下来,变成了电影。
也串联成了电影史。
以及电影的消亡。
01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第一个章节,你便会觉得它其实算是“楔子”。
它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是什么。
以及打算做什么。
很显然,毕赣在开头的这一章节是打算定下个基调,将电影史与“六根六尘”的概念做个严丝合缝的融合的,而且就效果来说,这一部分也是设计得最好的。
比如,他严格遵循了默片的拍法,以制造“眼”的概念。
这等于是在说,电影诞生之初,只是视觉艺术。
这里的“默片”首先是技术上的——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铅黄字卡,以及“费纳奇镜”。
字卡自不必说。
毕赣甚至很还原地使用了大量的感叹号,看惯默片的观众自然会心领神会。

而“费纳奇镜”其实就是大她者的穿梭。
那是一个类似万花筒的感觉。
但所表达的,则是电影诞生之前,人们通过“费纳奇镜”的旋转让视觉产生停留,制造出活动效果的装置艺术。

这都是毕赣对早年电影的还原。
其次,还有风格上的——
且看易烊千玺身处的空间,能想到什么?

德国表现主义。
1920年,罗伯特·维内曾经拍摄过一部影史著名的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其变形的建筑,高对比的光线,被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也是所有电影研究者的必看片目(巧的是《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也分为六个章节)。

毕赣用这样的风格来拍第一章,其实也是暗含主题——
德国表现主义多与死亡有关。
那么这部《狂野时代》,就不止是一封献给电影的“情书”了,它更像“遗书”。
当然,纯粹作品的致敬也枚不胜举——
就像易烊千玺的装扮,这个怪物的造型,很多人一眼就会想起1922年茂瑙的《诺斯费拉图》。

这部吸血鬼电影前段时间还被重拍了。
电影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道具,“月亮”,你自然会想起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

或者这个章节的结束,迷魂者终于很欢乐地拿起了一个水壶浇起水来。
这里致敬的是1985年的《水浇园丁》。

属于卢米埃尔兄弟将电影带入叙事领域很重要的一步。
所以怎么说呢?
如果你对电影史够熟悉,自然会很清晰地理解毕赣在这一段落里所致敬和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会有一种解谜的乐趣。
但也可能——
会让你重新想起学电影时,死记硬背的那种痛苦。
拍的确实不错,感受或许见仁见智。
02
进入第二个章节(也就是第一个“梦”),毕赣便开始讲起故事来。
这部分自然也与“六根六尘”强相关。
所谓的“耳”,也就是听觉,说的也就是电影的发展从默片,走入了有声电影阶段。
从时间上来看,大概是三四十年代,是战争时期。
这里有旋转的楼梯。
潮湿的后巷。

很明显,这是一场“谍战梦”,从风格上来说,是那个年代常见的黑色电影风格。
故事是说,迷魂者在这个世界里,化身少年邱默云,在他的身上有个秘密。
赵又廷饰演的“长官”抓到了他。
秘密是什么?
其实就是这个篇章的麦格芬。
“长官”使用了各种手段。
终于到了最后,刺破耳膜,走进了迷魂者的世界。

这里有一段曲目很有意思——
巴赫的BWV478。
这首曲目的全名叫《來吧,甜美的死亡,來吧,幸福的安息》,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一首音乐作品,说的是对死亡和天堂的渴慕。

(偏个题:不负责任地据说,《新世纪福音战士》里那首同名音乐似乎是致敬的这首)
这基本上就奠定了这个章节的基调。
但老实说,这一段拍得中规中矩。
就拿最华彩的部分来说——
镜中枪战。

这一段分明是在致敬奥逊威尔斯1947年的电影《上海小姐》,在技术层面也的确无可厚非。

可相对于第一章节的“电影史考试”,这一段更出名了。
哪怕是港片里。
我们在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里都看到过类似的设计。
在杜琪峰的《暗花》里也看过更精彩的重现。

所以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毕赣拍这么一段也不过是重复些经典桥段而已。
既不新鲜,也没创意。
只能给个及格分。
03
“眼”“耳”之后,毕赣并没有按照佛经里的原始顺序来,去拍“鼻”的嗅觉。
而是拍了“舌”,味觉。
在表现形式上,他也不再像前两章那么严丝合缝。
而是开始用主题来呈现。
这一段时间不明(根据前后推断大概在六十年代),场景也比较单一,是个发生在一座寺庙里的志怪故事。
迷魂者“重生”为一个还俗了的小和尚。
他的牙很疼。
这天,他实在难以忍受,于是用石头敲下了自己的牙齿,可没想到的是,他的牙齿里住着一只叫做“苦妖”的怪物,他把这只妖怪给放了出来。
而这只妖怪,变成了小和尚父亲的形象,两人开始探讨何为甘,何为苦。

很显然,这部分呈现出来的是“弑父”的主题。
也就是陈凯歌们早期所做的那类。
联想起小和尚的牙痛(苦难)、父亲的经历(知识分子被疯狗咬伤,惧怕阳光)、小和尚弑父的动机(保存父亲的尊严),你自然可以想象得出毕赣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所以很多人在看完这一段后会说,未免也太《椒麻堂会》了。
或者太《孩子王》了。
我倒是觉得,毕赣有意在前两章的“世界性”后,到这一章,转移到“中国性”这点上来。
你看这些元素设置——
上山的寺庙。
口里的妖怪。

以及,《金刚经》那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极见如来”的引用。
所呈现的,就是与前面不同的东方美学。
好不好另说。
但至少在我这里,这一章是属于虽然“偷工减料”,但也有亮点的,并非一无是处。
值得一提的是迷魂者的状态——
到了这个阶段,他似乎已经消失了前面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
离“死”,更进一步了。

04
如果说前两个“梦”,一个是黑色电影,一个是作者电影的话,那么1980年代的章节,就是很通俗的情节剧了。
你几乎看不出毕赣自身的痕迹。
故事几乎没有复述的必要——
大致是说一个骗子与小女孩一起,骗子谎称小女孩拥有超能力,能够闻味识牌,然后他的目的是骗取一个失去女儿的老板的金钱,因为这个老板女儿留下的信件已被烧成灰烬……

这样的故事,我觉得有意思的只是重现了那个年代对气功热的痴迷。
当年,全国掀起过一阵气特异功能热。

比如影片里这个“能通过嗅闻纸张识别字迹”的设定,所借鉴的,大概率是1979年时年12岁的唐雨。
据《四川日报》报道——
“大足县最近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鉴别颜色的儿童。经反复考查,确有其事。”
而第二年。
《自然杂志》编辑部召开“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就邀请了唐雨。
当然,这样的特异功能是假的。
唐雨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但随着越来越多“特异功能人士”的出现(譬如张宝胜),越来越权威的人“入局”(譬如钱学森),越来越“科学”的理论出现(譬如严新在清华大学讲座),人们愈发相信,特异功能是真有其事,更是人类开发的未来。
就像港片里经常出现的“气功大师”。
或者《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头顶一口锅接收外星信号的做法。

那段时间,人们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骗局中。
但有意思的是,毕赣在这一段的结尾,虽然让转世为骗子的迷魂者不得善终,可给了那个小女孩以惊人的反转。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好像他也无法确定。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段故事如果只是个单纯的短片,可能还有点意思。
但嵌入毕赣的这套系统里,就显得很“凑数”了。
除了电影史“通俗故事”沾了点边。
他想说的“鼻”,也就是嗅觉,非但在形式上完全不契合,在表达上也没有更大企图。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
前四个章节,观感逐章递减。
让人开始为毕赣担心。
05
可没想到的是,第五个章节,也就是最后一个梦,变成了全片最华彩的段落。
毕赣致敬完世界电影(第一章的默片与第二章的黑色电影),致敬完中国电影(第三章的作者风格和第四章的通俗商业片),第五章,开始“致敬自己”了。
这个章节是一个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
宛如《地球最后的夜晚》重拍。
这同样是个死亡的故事,说是1999年的最后一天,一个叫做阿波罗的小混混(也就是迷魂者),遇到了李庚希饰演的,一个叫邰肇玫的女孩,阿波罗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来,而邰肇玫,是只吸血鬼。

没错,这其实是一个吸血鬼的故事。
这里最值得说的是长镜头。
其中有一个场景,像是黄觉饰演的黑老大在卡拉OK里唱着《小李飞刀》,而此时,易烊千玺饰演的阿波罗突然破窗而入,画面立刻从暗红色转变为蓝色,这一段,在我看的时候惊为天人。


而故事到了最后。
当窗外开始像王家卫《重庆森林》般快进。
又播了遍《水浇园丁》时。
我想到的,是杨德昌那句著名的话,“电影诞生后,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但同时,也与第一章做了首尾呼应。
这是毕赣的巧思。
所以哪怕与整个高概念的构思没那么契合,我也很喜欢这个篇章。
06
至此,一个“楔子”和四个“梦”就结束了。
但不是说“六根六尘”吗?
还有“意”哪去了?
没错,影片的最后其实还有很小的一个章节,作为整部影片的收尾(莫名想到了中学语文老师教导的“总分总”结构)。
这一章设置在“永恒之地”。
那个在前几个“梦”里一直以旁观者状态出现的大她者又现身了。
而此时,迷魂者已死。
大她者于是为他画上了最初怪物的妆容和面具,推入一个巨大的圆形装置中,沉入装有溶液的水池里。

蜡做的电影院开始融化,电影正式“死亡”。

等等,真的这么丧吗?
未必。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吗?我想看过这个作品的人,必然不会忘记动画的一个设定,LCL,生命之水。

我们常将其看做母亲子宫里的羊水。
所以当大她者把迷魂者沉入水池中,我们很难不会去想,这里是不是有复活的意思?
加上胶片本来就需要银盐溶液本显影。
以及英文片名就叫“复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毕赣想说的其实是,即便电影院消亡,但电影将会以新的方式复活。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电影院不是,观众也不是。
可时间到了。
又会进入另一个想象与梦的轮回。
07
所以说,如何评价《狂野时代》,主要看你站在什么维度上聊。
如果你是冲着毕赣来的。
那么毫无疑问失败。
至少我在看片的时候,脑袋里不时会冒出一个想法——
以往毕赣多感性,这部则是理性的电影。
不是说理性不好。
而是当一个以感性和天才的触觉见长的导演,开始理性地设计各种符号,拍摄一部电影时,我们见到的往往是理性逻辑不够严密,感性天才的部分又越来越少。
就像这部片的“六根六尘”,一开始还努力往上靠。
但很快,就直接放弃了。
可是呢?
如果你在国内院线片的角度来看,这又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
院线片里能称得上“电影”二字的太少了。
而毕赣的这部作品,哪怕你再不喜欢,也不能不承认,其在视听的层面,有着真正的“电影”该有的样子。
我记得前段时间,毕赣接受采访时大吐苦水。
说第一部分很难拍。
非但重现当年的风格,还要用当年的技术,手工作业。
这话当然有幸福的矫情。
但回头来说,当下又有多少人能拿着这样的阵容,拍摄这么一部肆意妄为的电影呢?
这便是它独特的地方。



肉叔电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