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抖音热门到全运会赢家,广东非遗正是闯的年纪
最近这届全运会,各种名场面“卷”出了新高度:
本来大家是去看运动员比拼技巧跟速度的,结果现场最“上强度”的是——
广东非遗。

英歌舞的步伐,密得堪比跨栏。青狮一跳,难度直追跳高。咏春拳的速度,让散打爱好者沉默了三秒。

包括屡次上热搜的鳌鱼舞,名场面太多了。

以至于很多广东人都感慨:家里尘封多年的电视机,这回终于开了一回,更有人一本正经建议:“春晚可以考虑外包给广东了。”

而关键在于,这些无比炸场的东西,其实都是“非遗”——那些在大部分人眼中,会躺在博物馆里吃灰,等小学生来写观后感的“老艺术”。
但这次,却偏偏冲上全运会主舞台,狠狠把现代项目都“卷”了个遍。

这背后的秘密,才是更有意思的地方:
这次登台的非遗传承人,例如李俊浩、董崇华等创作者,其实全都是先在抖音上火起来,然后再被邀请到全运会上的。

换句话说,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非遗其实没有躺平,而是借着短视频时代,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蜕变”。



百年非遗,正是闯的年纪
近几年,有句话特别火:六七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现在这话也轮到了非遗。
在互联网世界里,现在最能闯的,就是它了。
尤其是广东非遗,近两年存在感已经强到一种“刷完直接上头”的级别。涨粉速度不讲道理,破圈方式也不按套路。

其中最直观的就是英歌舞。

这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大场面传统项目,早几年基本只是在地方活动里整一下,只有本地人爱看那种。
但这两年,就已经从“地域民俗”变成全国网友都爱看的“中华战舞“。

而这次站上舞台的代表性传承人李俊浩,就是这个类目在抖音上的头部人物,光靠发英歌舞视频,粉丝已经涨到了十几万,评论区里都是“求开班”。

又比如同样登上全运会的“青狮”。

原本关于舞狮这个大项目,之前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
但随着揭阳非遗青狮的视频在网上火爆,这项传统一下把它真正的爆发力、力量感和观赏性全给亮出来了。

那种一跃上桌、一踩登高的场面,直接让这种项目在短视频时代迅速“异变”为新奇的民间极限运动。
所以要论起“闯劲”,恐怕近几年最强的一批传统文化项目,就是这些非遗了。
原因也很朴素:年轻人加入了、表达方式升级了、内容也不只有严肃了。

以咏春拳为例,以前你要想深度了解,高低得翻书、啃论坛。
现在只需要刷刷短视频,拆招讲解、动作分镜、日常练功 vlog,全都给你端得明明白白。

而至于为什么这批“闯”出来的非遗里,特别广东的能量尤其大?
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底子厚、风格又外放,天然就是短视频平台最吃的那种“高表现力内容”——很适合在抖音上传播。
虽然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但这其实正是最关键的一点。
讲究代代“传承”的非遗,最适配它的传播者,是抖音。


短视频版本的的代代相传
原本的非遗,大多讲究一个缓慢传承,现在主打一个快速传播。
能如此百花齐放,其实离不开抖音的作用。

自 2024 年起,字节跳动公益就开始依托抖音做专项非遗扶持项目:一边是“抖音非遗计划”“抖音非遗守护人”等专门面向传统技艺的系统化扶持。
另一边则是依托“抖音助力广东百千万”等本地人才培育相关项目,把广东这一批表达力爆棚、镜头感天然强的非遗传承人真正扶上了台面。
所以,当非遗遇见短视频这样一个大舞台,传统才因此有了继续“闯”的底气。
甚至,还悄悄构成了一个属于短视频时代的非遗“传承之道”——
主打一个“非遗”不再是靠祖祖辈辈慢慢讲,而是全网一起看、一起学、一起共创。

非遗傩舞的创作视频
这次全运会特别出圈的鳌鱼舞,就显著展现了这套“玩法”的优势。
说起鳌鱼舞,它的本身的历史还挺长。数百年来,它从出海前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年节时的民俗表演。
重要的是,这项艺术其实几乎没有系统的文字或曲谱记录,之前基本全靠老艺人“口传身授”撑着传。
但一上了抖音,广受欢迎、迅速破圈,只因为可以整出来的花样太多了。

有人做它的相关周边;有人硬核科普;有人分享自己收集的早年资料;全运会前脚刚上台,后脚就有人发出实拍内幕。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非遗的魅力几乎是“无死角上线”。很多人刷着刷着,突然就从“路过群众”变成了“半个专家”,硬是成了非遗自来水,自己也想整点活出来。

这就是这套非遗“传承之道”,形成的神奇链路:
看的人越多,模仿的人越多,参与的人也就越多,于是非遗自己又长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你之前恐怕很难想到,非遗打铁花能和跑酷一起结合传播,还火上千万赞。

所以别看这种操作有点离谱,但它其实已经成了当代网络的“新式传承”:
非遗不再是“看一眼的文化”,而是变成“玩得动的内容”。


从“过去的文化”,焕新为“当下的潮流”
这次全运会的壮观与热度,显然证明了一件事:
非遗的“新式传承”,带来的快传播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真增长、真影响力。
它把非遗从地方特色,推成了全民认识的文化符号。
甚至在网上,还顺带引发了一阵“广东文化潮”。
毕竟,能让全国人上头的,可不止英歌舞、醒狮和咏春,广东的非遗美食,也同样是短视频里的“流量密码”。

从潮汕的手打牛肉丸、盐焗鸡,到沙河粉的传统拉粉技艺,这些原本属于街头巷尾的老味道,如今也成了短视频里的热门内容。
近期抖音非遗计划还专门针对粤菜非遗技艺和故事做了专项扶持,帮助老字号推出“老牌新品”,进一步带动消费潜力。
到这一步,广东非遗已经实现了“文武双修”——前脚在全运会上打得气势如虹,后脚就在餐桌上把全国网友馋得不行。
只因为大家突然发现,这些东西在“传统”之外,还有自己的活力。
年轻人自然愿意看、愿意学、甚至愿意参与。
由此可见一个现象:真想让一种文化长存,不能仅仅是保存。
文化真正长存的方式,不是供奉,而是流动。
保存能保住名字,流动才能保住生命。
非遗已不是沉睡在“过去的文化”,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全新生命的“当下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