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都在外贸市场city walk

老北京有句话叫“秋天脖子短”,指入秋以后气温下降很快,这不,全国北方大部分城市进入速冻模式。

从老家返城的一线牛马们看着满柜子的夏装,不约而同想到一个问题:这礼拜六的调休日,穿什么骑电瓶车才不会冻膝盖呢?
没错,秋冬季是检验一个人收入水平的最直观体现。夏天还能勉强穿得别人差不多,但秋冬一到,北方的刺骨妖风和南方的透骨湿寒,就会把穿聚酯纤维的你打回原形。寒酸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

然而,商场专柜里的秋冬装是一分钱一分货,御寒水平和价钱更是成正比。普普通通一件羽绒服都要上千块,好点的羊绒大衣至少半个月工资。
抠搜的打工人们去哪里购买御寒冬衣,成为迫在眉睫的民生大问题。
对于这个困扰大众的难题,这届会过日子的年轻人已经摸索出了新技能——去外贸市场淘便宜冬装!

在中文语境里诞生仅3年的city walk,今年迎来了改头换面的大变样。
曾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付费city walk,早就已经凉凉。周末爱逛博物馆的那批也因为总预约不上,热情开始消散。以往一腔热情去跨省看展的文艺青年,也学着把省下来的车票钱买黄金了。
和以上这些过时的city walk路线相比,眼下最火热,也最接地气的city walk主题,就是跟着会淘货的老买家去外贸市场深挖,给自己置办一身体面行头。

打开小某书输入“外贸市场”四个字,就会发现无数前辈靠着自己的双脚和敏锐的嗅觉,趟出来一条采购服装的独门秘籍。

搜索各城市外贸市场的淘货攻略,更是像打开新世界大门一样,能找到同好们不怨种、不踩坑的诀窍。

这些探店笔记,每一条都声情并茂,图文双全。
现场试穿的真人效果图比买家秀更真实直观,明码标价且打到粉碎性骨折的价签更是让人难以抗拒。

一些测评类VLOG里,探店博主不仅会帮你规划好前往外贸市场的交通路线,教会你砍价的方法。
在广阔如仓库的外贸市场里,从夏天的真丝、纯棉,到冬天的羊绒、兔毛,各种材质、不同季节、款式的服装配饰应有尽有。不论你是都市雅痞,还是合法萝莉,都能在外贸市场的钢丝床上,找到适合自己的OOTD。

眼尖手快的话,还能在犄角旮旯里翻出不少大品牌和专柜货。
花大几百块钱,挑两件纯羊毛的毛衣,再淘一件羽绒内胆,翻一条膝盖加厚的保暖裤和几双纯羊毛的袜子。虽然说不出有什么穿搭巧思,但至少日常通勤已经足够保暖,不会让你上班路上变得冻成孙子。
而进阶版的淘货高手,还会在满坑满谷的外贸配饰区里,找到有设计感的帽子、围巾、手套等,给自己从里到外置办一身不撞衫的穿搭,既有线下购物的及时满足,还能现场开盲盒的快乐。

对于一部分有探索欲和好奇心的网友来说,去外贸市场淘宝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其本身就自带一种小众的赛博朋克感。
试想一下,看着自己把钢丝床上扒拉出来的破烂,穿出山本耀司的气质,这怎么不算是一种实验性艺术?

当然,有人会认为外贸市场的东西没保障,总怕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寿衣。还有人质疑这么便宜的玩意能保暖吗,别回来花钱淘一堆便宜废物,穿上不暖和,扔了可惜,放家里还嫌占地。
要知道,外贸服装的来源和分类可是一门大学问,想要搞清楚它们是怎么卖的,还要从它们是怎么来的讲起... ...

“外贸服装”最早指为出口生产,但最终没有出口出去的服装。这些衣服大多是为国外品牌、商场或设计师定制的订单货,用料来源和品质都没问题,成分列表也100%保真,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出口,最终被打包流入低价市场。
逛外贸市场时经常能看到贴着尾单、剪标、样品之类招牌,它们都属于“外贸货”,但来源和性质不一样。

尾单,就是出口订单做多出来的那几件货。比如品牌订1万件,工厂多做了几百件防损耗,结果对方只收整单,多余的部分就成了“尾单”。它们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量少、码不全。
剪标,顾名思义就是把品牌商标剪掉。因为外国品牌怕尾货流入市场影响形象,会要求厂家处理尾单时要剪标再卖。没了LOGO,价格惨遭腰斩。

样品则是工厂打给客户确认的试做款,工艺往往更精细,但也可能和最终量产版略有不同。因为码数固定、数量稀少,在外贸市场里往往很抢手。
外贸厂商都是抱着清库存的想法,加上衣服都是从工厂直接流入市场,没有中间商的抽成,所以价格低得惊人。

对于很多眼光独到的买家来说,外贸尾单市场既是薅羊毛的乐园,也是不少服装店主理人的养成地。
早在经济上行时,就有专业级买手会在尾货市场打捞有价值的孤品。干洗熨烫再加上点配饰,往自家店里一摆,价格翻了几十上百倍。
顾客进门问价时,眼皮都不带抬一下,讲价可能还会被翻白眼。由此可见,主理人的傲慢也是一种传承。

如今,仍然有不少人会把外贸市场淘来的尾单,放在周末主题市集上卖,价格也是拍脑门定。
看完了外贸市场的几十年变迁,不由得感叹这届年轻人的脑子是真好使,虽然口袋空空如也,但省钱的方法是比比皆是。




青年横财发展会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