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怒怼汪滔,拓竹会被大疆“围剿”?

500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消费级3D打印市场再起波澜,导火索是拓竹科技创始人兼CEO陶冶于11月15日在朋友圈发布的一条动态。

陶冶称,“老东家”大疆投资了一家3D打印公司,“协议里面还特别安排了拓竹相关的条款”。暗指拓竹科技可能面临来自大疆的“围剿”,字里行间隐隐透出的火药味,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大疆“围剿”拓竹?

在朋友圈动态中,陶冶详细分析了大疆入局3D打印行业的原因,表示有99.9%的把握是因为人才流向触动了前老板汪滔的“逆鳞”,他还援引汪滔十年前的一句话:“不能让竞争对手找到空当挣到了钱,他们有了钱就会和你争夺人才,那才是最大的麻烦”,并认为这一思路被延伸应用到了当前的竞争中。

陶冶分析,大疆早年对拓竹的态度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去拓竹总好过去影石,至少不来添堵”的考虑。但如今态度转变,背后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过去只是出口端有竞争,现在在入口端出现不少候选人在大疆和拓竹之间“二选一”,有时候同样待遇下义无反顾选择拓竹,“估计对老板刺激不小”;二是近两年资本市场对“大疆系”创业项目兴趣大增,一些创业项目获得了较高估值,越来越多大疆员工选择离职创业,还带走了部分骨干人才。这种趋势让大疆对外部创业项目冲击内部人才稳定性的影响愈发敏感,态度也随之调整。

大疆入局消费级3D打印行业,无疑会让拓竹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不过,陶冶也表示,拓竹过去五年一直在为同行竞争做准备。“一个行业只要被证明有前途,后来者涌入是必然的,所以创业第一天我们就在为此做准备。”他表示,拓竹在2022年年底提前融资,就是基于对2023年年底行业内卷加剧的判断,“虽然当时我们并不缺钱”。

陶冶还回忆称,过去几年他总是不停地提醒股东“不要看今年形势一片大好就乐观预测明年的情况,明年估计很困难”,但“狼来了”次数一多,以至于股东逐渐不再当真,“狼肯定会来的,我们从来没怀疑过”。他还进一步指出,没想到“狼”拿着拓竹的产品做参考设计、开发新品的周期比预期长,以至于让拓竹额外获得了两年窗口期。最后,陶冶强调,3D打印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靠产品说话的行业,而拓竹在产品打造上“还是有点自信的”。

随着陶冶的朋友圈动态持续升温,大疆与拓竹一同被推至聚光灯下,关于大疆投资的3D打印公司的相关讨论,热度也同步高涨。对此,大疆回应称,投资3D打印是公司基于对消费级3D打印技术发展潜力、行业增长潜力的看好,符合大疆对创新科技的一贯理念和前瞻性布局。

据悉,大疆投资的3D打印公司正是同样来自深圳的智能派,其成立于2015年3月,是消费级3D打印领域较早的入局者之一。智能派的实力不容小觑,公开资料显示,其在2024年的营业额为16亿元,已跻身国内3D打印企业的“十亿俱乐部”,预计2025年将超过20亿元。

大疆投资智能派后,将与拓竹在消费级3D打印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目前,智能派在消费级3D打印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其出货量约为50万台,虽然不及拓竹约120万台的出货量,但大疆的投资将为智能派注入强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这无疑会对拓竹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此外,大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或帮助智能派实现快速扩张,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3D打印增势迅猛

拓竹成立于2020年11月,由陶冶及四位前大疆同事(高修峰、刘怀宇、陈子寒和吴伟)共同创立。

500

图源:拓竹官方微信公众号

据悉,陶冶在大疆有过一段八年的工作经历,从工程师一路做到动力系统部门经理、Mavic Pro产品经理、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积累了技术、研发、销售、产品、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经验。此外,拓竹CTO高修峰曾任大疆系统工程部负责人,主导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拓竹COO刘怀宇曾担任大疆飞行眼镜、数字FPV系统和FPV无人机的产品经理;拓竹首席工程师陈子寒曾主管大疆云台部门,而拓竹高级工程师吴伟曾是大疆高级工程师,参与过Mavic Air 2软件系统设计和DJI FPV遥控器系统设计。

陶冶及四位前大疆同事,曾深度参与过大疆多款爆款产品线的打造,因而拓竹的成长速度极快,业绩也相当亮眼。2024年,拓竹的营收超过55亿元,净利润接近20亿元,净利率超过30%。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就已接近20亿元。

拓竹的成长速度也印证了消费级3D打印行业的潜力与活力。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0年至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行业市场规模由15亿美元增长至4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8%,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预计2025年至2029年市场规模将由49亿美元增长至16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提升至约3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拓竹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4年,拓竹拿下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近三成份额,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市场研究机构CONTEXT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同比增长15%,中国供应商贡献了其中95%的份额,主要由拓竹科技、创想三维贡献。

AI技术也加速了消费级3D打印行业的发展。国盛证券指出,随着生成式AI技术在3D设计领域的深入应用,3D建模与打印操作的使用门槛被大幅降低。用户只需通过文字描述或图片等简单输入方式,即可实现对3D模型的自动生成与优化。与此同时,打印精度、速度与稳定性的持续提升,以及适配材料的不断丰富,产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进一步释放了普通用户的使用潜力。

大疆选择适时布局消费级3D打印领域,除了谋求在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外,还有对技术协同及战略布局的考量。大疆在精密制造、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积淀的成熟技术,与3D打印对高精度、智能化的核心诉求高度匹配,既能实现技术协同,也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此外,面对拓竹的强势崛起,大疆此举亦是提前卡位、规避潜在市场份额流失的战略应对。

三、拓竹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拓竹已稳坐消费级3D打印行业的头把交椅,但其发展前路仍潜藏诸多暗礁与挑战。

一方面是用户使用门槛较高。消费级3D打印企业原子重塑CEO刘斌曾表示,消费级3D打印行业的发展需要优先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第一个是易用性问题,硬件怎么用,其实直到现在,3D打印机都不是像手机一样开机即用的产品。它的使用依然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用起来;第二个是创作门槛,3D打印需要模型、需要数据文件,这个在上一个阶段,是有难度的,本身用户有想象力但没有3D设计能力,网络上的资源获取、使用也很复杂。”

另一方面是应用市场尚待进一步开发。虽然3D打印技术已在消费级市场取得突破,但应用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多数用户对于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核心场景集中于模型制作。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该技术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等关键维度仍存在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3D打印技术在消费级市场的规模化落地与广泛渗透。

大疆与拓竹的正面博弈,不只是“老东家”与大疆系创业团队的恩怨纠葛,更是消费级3D打印行业迭代升级的“分水岭”,标志着行业竞争已进入技术、品牌与生态全面抗衡的新周期。未来拓竹能否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仍存较大变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