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后丸美生物拟赴港IPO,董事长孙怀庆六年分红近8亿

500

《星岛》见习记者 黄冬艳 广州报道

刚宣布将冲刺港股的国货美妆品牌丸美生物,近期可谓负面缠身。

11月17日,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发布公告,因财务核算不规范、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和披露不规范等,决定对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丸美生物”,603983.SH)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该公司董事长孙怀庆等三人开具警示函。

500

而仅仅在五天前的11月12日,丸美生物才刚刚宣布将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借此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与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业务的国际化。

但在监管处罚措施引发的系列财务及资金问题考究下,有着“中国眼霜第一股”之称的丸美生物明明手握近十亿元现金,却又屡次宣布延期项目开发,在董事长孙怀庆近年分红近8亿的情形下,又顶着财务造假的风头欲赴港上市,借此拓宽更多融资渠道。

这一系列反常的操作,无疑让丸美生物的赴港上市路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财务造假虚增千万利润

实际上,在10月底监管部门对丸美生物进行现场检查时,便发现了相关的财务核算及资金使用等违规问题,上交所也在10月30日就对丸美生物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

结合上交所监管处罚后、丸美生物发布的相关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可以发现,2025年上半年丸美生物通过虚增营收、资产等项目,最终虚增归母净利润1132.97万元,占更正前归母净利润的比重为6.10%。

具体包括:

1.调整预估退货率及少量非实际销售订单收入,导致调减营业收入454.68万元、营业成本110.34万元、销售费用35.12万元,增加其他流动资产110.34万元、其他流动负债419.55万元;

2.调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转固时点,约3.82亿元转入固定资产、约1.86亿元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并补提累计折旧954.72万元;

3.将支付宝等平台款项从应收账款6388.26万元转入其他货币资金核算,并减少坏账准备 71.55万元,调增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6388.26万元;

4.将73.1万元与研发活动无关的咨询服务费,由研发费用调整至管理费用,并对上述事项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调整。

有投资者“课代表”解释称,上述操作为典型的虚增收入与“存货”,意在将净利润做大。因此虚增的资产,可通过虚增应收款项然后提取减值消化,或转为存货,并将部分存货转为在建工程,最后转为固定资产,再通过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固定资产减值实现“抹平”。

《星岛》发现,丸美生物原虚增的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总额约1.86亿元,同比增幅5.08%,而更正后实际约为1.74亿元,与2024年上半年的约1.77亿元相比几无变化。

鉴于上述违规的财务操作,监管层决定对丸美生物董事长孙怀庆、财务总监王开慧、董事会秘书程迪予以监管警示。

丸美生物的股价也因此在10月31日大跌4.16%,即便此后宣布将赴港上市也并未引起太多波动。

增收不增利的焦虑

《星岛》了解到,丸美生物系列违规财务操作的诱因,主要便在近两年公司利润率始终偏低,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以最新的三季度数据为例,2025年1—9月丸美生物营收同比增长25.52%至24.5亿元,但同期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长2.13%,约为2.44亿元,而扣非净利润同比竟下降5.42%,为2.14亿元。

而丸美生物销售费用长期占营收比重过半、管理费用高昂等导致内部费用率居高不下,是导致其净利润始终被大量蚕食的主要原因。

2023年丸美生物营收规模首次踏入20亿元,但销售费用也同时突破10亿元,此后便不断走高,2024年更是达到16.35亿元。

2025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销售费用高达14.15亿元、管理费用则为1.02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7.76%、4.16%,而同期的研发费用则仅有0.6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约为2.57%。

有行业分析指出,本土美妆品牌销售费用率普遍超40%,源于各品牌长期依靠线上渠道获取流量和销量,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相关成本不断走高,形成恶性循环。

与“重营销”相对的是,丸美生物研发费用率始终偏低。2024年丸美生物宣布要将公司简称从“丸美股份”变更为“丸美生物”,要从传统美妆企业向生物科技型美妆公司转型,但过低的研发费用率与公司的这一战略似有相悖。

500

▲丸美生物近年利润成本情况,来源:雪球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丸美生物在明星大单品战略下产品不断涨价。据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今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各产品线售价几乎全线上升,眼部、护肤、洁肤、美容类产品平均售价分别增长54.77%、4.62%、12.64%、24.78%。

这一定价策略直接影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如“眼部类”产品销量同比下滑了21.13%;美容类产品销量同比下滑39.31%,最终未能给利润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提升,也未能抵消高昂的内部费用侵蚀。

募投项目三度延期

2019年7月,丸美生物头顶“中国眼霜第一股”的光环登陆上交所,顺利募集到约7.9亿元的资金净额,随后开始向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发力,并陆续推出相关产品,品牌知名度也得以持续提高。

但上市时披露的7.9亿元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却数次变更,且频繁延期,最终5个项目变为目前的4个——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营销升级及运营总部建设、数字营运中心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完成期限也从2023年前后延期至今。

例如,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已分别在2023、2024年两次延期,原定今年12月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丸美生物却在11月12日第三次宣布将该项目延期至2027年12月,延期理由则是目前产能充足,需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更稳健的投资等。此前,另外三个项目也分别以不同的理由至少两度延期,至今仍未完成建设。

《星岛》了解到,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厂房、仓储物流中心、办公楼及宿舍,目前厂房建设已完成,生产线待建,已投资金约2.48亿元,剩余投资金额仅约261.08万元。而另外两个尚未结项的项目中,尚需投入的资金分别约为1.83亿元、0.69亿元。

500

▲丸美生物募集资金项目使用具体情况,来源:企业公告

截至今年6月底,该4个项目累计已使用募集资金约5.35亿元,尚未使用的资金余额约 2.54亿元(不含现金管理专户金额、理财收益和利息收入)。

不仅如此,据上交所调查,丸美生物对上述募集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披露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

如使用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建设琶洲总部大楼,但未分开独立核算,将募集资金用于支付非募投项目;且在2023、2024年的相关报告中,披露的募投项目进度与实际不符,同时使用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理财,却不披露相关收益及投资信息等。

但实际上,从财务报表披露的资金情况来看,目前丸美生物手中现金充足,并未到需要暂缓项目建设的地步。

董事长分红近8亿

11月12日,丸美生物宣布,其2024年曾将0.3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目前已到期赎回,并将继续购买。

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丸美生物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分别为10.73亿元、10.77亿元、20.32亿元;另外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4.38亿元、7.68亿元、3.96亿元;同期手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分别为10.62亿元、10.4亿元、15.79亿元。

截至2025年9月底,丸美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1.88亿元,流动资产项目中,货币资金约为15.9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约4.13亿元,共计约20.5亿元;债务方面主要有短期借款约5.73亿元,应付账款约2.11亿元,共计约7.84亿元。

两组数据对比可发现,丸美生物手中的流动资金,足以抵消两倍以上的流动债务。

尤其引发市场热议的是,有媒体统计发现,上市以来丸美生物累计分红10.83 亿元,超过募资净额的137%,其中2023年、2024年分红比例均超八成。

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用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资金分别为0.77亿元、1.11亿元、3.14亿元、2亿元;11月7日,丸美生物再度宣布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5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亿元。

按目前丸美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孙怀庆持有的72.72%股份算,上市以来其仅分红一项就收入约7.88亿元。

截至11月20日收盘,丸美生物股价报32.87元/股,下跌2.52%,总市值131.81亿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