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下)
考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下)
二十
满语萨尔虎或沙儿浒,为民居“隔板”、“碗架”之意。而“浒”之一字,寓意古城在海浪河“水边”。
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曾记载宁古塔六个著名的村屯,分别是觉罗、牡丹、沙兰、旧街、泥浆(密江)、沙儿浒(虎)
宁古村东北25.5公里,海林市海南乡沙虎村,有辽、金萨尔虎古城遗址,从海浪镇到德林石,是姑里甸。
萨尔浒风景名胜区原名大伙房水库风景区,1982年改为萨尔浒风景名胜区。“萨尔浒”是满语,汉译为“木橱”,意思是此山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取之不尽。
清朝记载的萨尔浒就是今界潘山,萨尔浒附近也有温都卫,温都河,是什么来历?是巧合吗?
[鄂漠] 海西女真乌喇部属城,伊尔根觉罗氏、兀札喇氏、纳喇氏世居地,今吉林市东北。
[鄂漠和索罗] 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苏鲁路、俄漠惠。呼伦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佟佳氏、穆佳氏、穆齐氏、索佳氏、扎特黑氏、章佳氏世居地,今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
[鄂莫浑] 建州女真哲陈部、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索佳氏、呼伦觉罗氏、萨克达氏世居地,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
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和社河流域的鄂莫浑(俄漠和)、温都卫、温都河的来历?
《钦定满洲源流考》:
温都卫(旧讹干滩今改正明实录永乐四年与嘉河同置原文作斡滩又讹斡难乃元始兴之地即今鄂嫩河与嘉河逺不相涉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音转而讹为斡滩耳)
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
社河发源于抚顺县后安镇馒首村新开岭西侧,另有西支五龙河发源于夏家村大长沟的大八盘岭。社河全长59公里。
社河旧称“温道河”,《奉天通志》作“温渡河”,又因此河流经东社村西(故地今已被大伙房水库水体淹没,居民全体迁入现东洲区碾盘乡碾盘村),故得名“社河”。昔日在后安镇郑家村、后安村一带河段有漏河,干旱年份水流时隐时现,故这一段又有“干河子”之
赫图阿拉距离社河东支流直线距离46.1公里多一点。宁古塔旧城距离赫图阿拉461.3公里。
东洲河发源于抚顺县救兵镇木龙沟沟里,清代称为“玛哈丹河”。
界藩城建于铁背山上,其西侧不远便是浑河与苏子河的交汇处,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铁背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这里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原是建州女真哲陈部的“界藩寨”(亦作“界凡寨”的)。界藩城循山势而筑,城周长为4612.5米。
“界藩山”与“铁背山”
时间:2012-12-28 10:43:40 作者:曹德全 来源:抚顺新闻网
洼轰木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的村寨。在《满文老档》中记为“瓦浑鄂谟”,努尔哈赤在天命三年(1618)四月向抚顺城进军时曾在此过夜。乾隆皇帝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上将其注为“斡湖穆”。
抚顺的老同志有的可能还记得:洼轰木村在1959年大伙房水库修成后才被淹没。它原来位于营盘以西的浑河北岸,东距铁背山至少有10里多路。洼轰木和铁背山在1911年出版的《抚顺县志略》 “村屯户口表”和“山川表”中也分别都有记载。一个是村屯名,一个是山川名,焉能合而为一。
辽宁省抚顺县章党镇营盘村-大伙房水库北部中间。据东洲河入浑河口直线距离18公里
至于高士奇在《日录》中将“洼轰木”说成是铁背山,更是一大误解。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说:努尔哈赤曾“设伏洼轰木,与(杜)松大战,松没于阵”,又注云:“洼轰木,汉语为铁背山”。显然,高士奇在界藩山、铁背山和洼轰木之间划了个等号。对高士奇来讲,这实在是一个他不该犯的错误。
在所有的清前史料或图表中,洼轰木及其曾用名要么与界藩山并存,要么与铁背山同现于书。可见,洼轰木与铁背山完全是位于不同地点的两个地名。
“界藩”为满语,汉译为“豁口”。此山有相邻的两座山峰,两峰之间的豁口即是山城的关隘,也是山上居民下山取水的生命线。因此,山以“界藩”名之,它是涵盖了两种山峰和其间的豁口的,不可能只指一个山峰而言的。
“界藩”为满语,汉译为“豁口”。
哪个正确
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界藩城
时间:2017/5/9 21:07:28 作者:作者不详 来源:元帅林网站
界藩城建于铁背山上,其西侧不远便是浑河与苏子河的交汇处,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铁背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这里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原是建州女真哲陈部的“界藩寨”(亦作“界凡寨”的)。界藩城循山势而筑,城周长为4612.5米。
二十一
依兰在阿城区东北225公里
辽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的“生女真人”建立了越里吉、奥里米、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笃五大部落,史称五国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依兰是五国部第一城之越里吉城,为五国部会盟之城,因此称为国头城。1127年金灭北宋后,将徽宗、钦宗二帝押解北归,于1130年7月抵达五国城,并囚禁于城内。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于是范嗏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州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故不加害。其孙都督孟特木,生有智略,将杀祖仇人之子孙四十余,计诱于苏苏河虎栏哈达山名下黑秃阿喇黑秃华言横也阿喇岗也,距鳌朵里两千五百余里{与《清实录》《钦定源流考》所说赫图阿拉距离鄂多里一千五百里差距甚大,这更是为了掩盖历史,故意扰乱实情。写皇家的事情出现笔误可能性不大。},杀其半以雪仇,执其半以索眷族,既得,遂释之。于是孟特木居于黑秃阿喇”。
——————————————————————————————
这个鳌朵里是指的依兰,因为依兰是俄朵怜万户府所在地。这是以后故意篡改的。
二十二
请注意,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是比较可靠的史料。基本上证明温都部、鄂模惠、鄂多里的密切关系。
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
乌春传 乌春曰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 是乌春即胡里改之证 考乌春之境在宁古塔以南越乌纪迤东之地 则胡里改南境接【接:直】 跨今马尔胡里岭 【 即金史把忽岭之音转】 又南则抵大小海兰河与合懒接界矣 其南{疑有误,应该是北}境之西则与窝谋罕接壤 即今俄漠惠是已
《东北舆地释略卷二》
○窝谋罕
窝谋罕 又作窝谋海 按即今俄漠惠 亦作鄂模和 古今译音之转变也 今设额穆县治 地在色齐窝集之东南 与乌春相近 色齐窝集岭即青岭 亦曰乌纪岭 腊醅传云过青岭东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乌春传曰世祖过乌纪岭至窝谋海邨 即窝谋罕也 世纪云窝谋罕弃城遁去 破其城或即额多力城矣 俗名敖东城 腊醅传云窝谋罕以姑里甸兵百有十七人助之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 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 以卸己过 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以卸己过·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
德邻石以北是姑里甸。觉罗古城属于姑里甸。姑里甸和觉罗古城与鄂模惠一定有密切关系。
○长白山 青岭 乌纪岭
地理志会宁有长白山青岭乌纪岭 世纪云昭祖耀武至于青岭白山 入苏滨耶懒之地方 昶按 白山即长白山 青岭今名庆岭亦名嵩岭乌纪 即窝集 今色齐窝集迤东至马尔胡里岭 迤南至额多力城一带山岭是也 长白又在其南 当时有长白山部族 其地东近喝懒 即今海兰水地 又东则赴绥芬 故耀武青岭白山入于苏滨【即绥芬】耶懒之地也 乌春在今色齐窝集之东 故腊醅传云过青岭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青岭之南其山东出者今曰英额岭 【俗名鹦哥岭】 又东即马尔胡里岭 金史谓之把忽岭 【俗名老松岭】 又东分二支 一东北出者亦曰兴安岭 此岭之东世纪所谓岭东诸部是也 一东南出者今名穆克德亨岭即太祖纪所谓盆搦岭【疑即乙离骨岭】 浑蠢统门乌古论诸部所在 本纪所谓东南至乙离骨喝懒耶懒土骨论是己
金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兵,但为部长。
乌春,阿跋斯水温都部人,以锻铁为业。因岁歉,策杖负檐与其族属来归。景祖与之处,以本业自给。既而知其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仍遣族人盆德送归旧部。盆德,乌春之甥也。
————————————————————
当时,两大靺鞨分散出很多部落,穆昆达(部落长)是从宗族到神权的最高领导者。部长是部族中的一个高管之类的地位,并不是首脑。乌春应该是温都部的一个高管,并不是温都部首脑。乌春属于温都部,金景祖完颜乌古乃让乌春做的是温都部的一个部落长。乌春具体是温都部在敦化市区北部到黑石乡一带的分支。
二十三
据说南朝鲜有些人把爱新觉罗氏与新罗鼓捣牵强附会的曲解。而有些貌似咒骂的,言不由衷,倒像是附和南朝鲜的曲解搞笑,还包含着诋毁清朝的目的。这就不单纯装疯卖傻搞笑了,好像还有中情局基金会的影子了。,
其实,满洲源流考的意思很明白,与历史事实对照,是很清楚的。满洲源流考的上半部,很明确自己属于古代肃慎挹娄,这也间接证明挹娄源自肃慎,越过黑龙江后,有一些重新南下形成挹娄。
为什么提到三韩?因为要明确自己祖先一直在白山黑水。也有自己私心的需要,强调满洲和朝鲜半岛血缘关系,弱化朝鲜半岛与以前中央政权的血缘关系。
朝鲜半岛南部人口初期应该源自濊族。事实上,三韩时期大多数人口是中央政权和东北地方政府人口迁入的。比如,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三韩在西汉时与中央政权已经交往密切了。《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历史事实是这样,汉朝管辖朝鲜半岛中部北部,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朝鲜半岛南部的人口大量北迁。到了桓帝灵帝,社会矛盾加剧,人口大量逃往朝鲜半岛南部,这当然包括一些挹娄人。
清朝一方面需要密切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因为当时朝鲜半岛对明朝的认同感很强。另一方面,历史上,温都部失败后一些人逃往朝鲜半岛,爱新觉罗氏对朝鲜半岛是有感情的,而且还曾经利用建州卫的名义,朝鲜方面也提供了掩护。
所以,满洲源流考恰恰说明,挹娄源自肃慎,朝鲜半岛人源自肃慎,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族群和政权变迁都是肃慎的延续。通读满洲源流考上半部,爱新觉罗氏明确祖先所属之地是牡丹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天女所浴之布勒瑚里池即在長白山原不外白山黑水之境也”。并且通过习俗的考据,说明朝鲜半岛人源自满洲祖先。
二十四
满洲源流考把建州说的弯弯绕绕,因为要模糊自己祖先具体真正的历史。但是大体位置又要明确。也需要继续模糊祖先与建州卫的历史真相。
清皇室说祖宗布库里雍顺的所在之处是渤海国建州,其实应该是元一统志记载的金上京以南的建州。温都部最盛期,也交集了一些后来元朝建州所辖之地。
额穆镇黑石乡在渤海国属于显德府。金上京以南是姑里甸,有觉罗古城。
努尔哈赤的前几代祖先是从大伙房水库一带跑到建州卫抢的地盘,并且冒充顶替了建州卫官职。这是必须要掩盖的,因此正好将错就错的写自家历史了。
清朝篡改的渤海辽代金代元代明代的历史资料。以建州的解释为例,弄得莫名其妙乱七八糟,故意扰乱误导。但是,大体可以发现。元朝把鄂模惠的人迁往依兰,成立俄朵怜路。明代设立建州卫,主要是依据俄朵怜路的人在元代所在之处为名。
其实用意明摆着,清皇室绕来绕去的,一方面混淆视听云山雾罩。一方面是很明显的不承认自己祖先是建州卫———“按元承遼金之舊非明時之建州也”。
满洲源流考·渤海國境
率賓府
新唐書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按華州無可考當為附郭地】
遼史東京率賓府刺史故率賓國地【按遼率賓府在洓州定理府之間當即渤海舊治】
遼史東京康州率賓縣本渤海率賓府地【按康州屬顯州在渤海為顯德府地當係遷率賓民戶所置非故地也】
金史上京率賓【舊訛恤品今改正】路遼時為率賓府置刺史本率賓故地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呼爾哈【舊作胡里改今改】一千一百里西南至海蘭【舊作曷懶今改】一千二百里北至邊界威伊克阿林【舊作斡可阿憐今改】二千里【按恤品即率賓之訛金史亦作速頻音實相同也以金史道里計之則率賓故府當在今鄂多理城之南威伊克阿林今 盛京極東北大山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與俄羅斯邊界又明志建州衛東南有率賓河率賓路之名以此】
益州
遼史東京益州觀察屬黄龍府
契丹國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攻遼取賓祥威三州進薄益州【按鴨緑江一名益州江則益州實與鴨緑江近當在長白山西南遼改屬黄龍府遼史不言仍渤海之舊或因其名而不必即其故地也】
建州
元一統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
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按我 朝肇興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遼金元皆有建州並在今喀喇沁及土默特境為遼時所移非渤海之舊詳見前部族門】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二·疆域【五】·金上京
【按此則金上京正我 朝創業之地並詳後山川門】
元一統志混同江自長白山北流經建州【另條見前】西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達五國城北又東北注於海
我朝
王迹肇基在渤海國建州【另條見前】之境故明人又有建州
满洲源流考
{牡丹江·呼爾哈河}东注镜泊又东出绕宁古塔城旁古大城及觉罗城之南复东北折入混同江
本朝
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寧古塔東北呼爾哈近繞寧古塔城咸平府近威遠堡門肇州博索府則上承金舊雖元一統志經世大典諸書已不復傳元史地理志所載亦僅存其大畧然設官分域猶可參稽若遼陽廣寧大寧三路則具載
——————————————————————————
这个宁古塔是新宁古塔,觉罗城就是温春镇长江村的觉罗城遗址。布库里雍顺在这里建起了觉罗城,收留一些渤海国遗民,形成了一些不同名称的觉罗氏。
钦定满洲源流考
建州
唐
新唐書渤海傳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按建州之名始見於此 考率賓故地在今吉林烏拉境 遼地理志云康州世宗遷率賓人戶置所屬有率賓縣志云本渤海率賓府地 考遼康州及率賓縣俱屬顯州為渤海顯德府地 在今廣寧境當亦遷率賓人戶所置 非故府地盖遼志固别有率賓府在涑州定理之間也 又鴨渌江本名益州江 則益州亦去長白不遠 渤海建州固與 國初所統之地相近矣】
————————————————————
渤海国的率宾府有華州益州建州。考率賓故地在今吉林烏拉境———吉林市向东
遼
遼史營衛志孝文皇太弟敦睦宫以渤海【另條見前】建瀋巖三州戶置屬州三建瀋巖【按此為建州移于西北之始志云以三州戶置明非渤海建州之舊率賓故地在遼為東京此屬中京遼史所謂在靈河之南者是也】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興中府本號霸州彰武軍節度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建州保静軍節度使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按此云置不言仍渤海之舊其非率賓故地明矣】漢乾祐元年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州在靈河之南【按靈河以元一統志考之當即凌河】屡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唐崇州故地初屬武寧軍隸永興宫後屬敦睦宫統縣二永霸永康【按此則建州再移於遼聖宗時其在靈河之南者遼初所置州城是也在靈河之北者自聖宗以後至金元相承不改考大清一統志在今喀喇沁及土默特地故城在土默時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周二里餘四門與喀喇沁左翼毗連明屬三衛】契丹國志節鎮三十三處有建州
————————————————————
辽代建州是另外的地方
金
金史地理志建州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今名金因之領縣一永霸【唐昌黎縣地】大金國志刺史七十五處有建州【按金承遼舊非渤海建州故地也】
——————————————————
金代的建州也不在渤海国的建州
元
元史地理志大寧路唐初屬營州貞觀中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川建等十州元至元七年改北京為大寧仍領川建等州【按元承遼金之舊非明時之建州也】
元一統志金上京城古肅慎【另條見前】氏地按圖册所載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州又西曰黄龍府北曰肇州府之東曰永州曰昌州延州東北曰呢嚕干城皆渤海遼金所置州縣並廢城址猶存海蘭河經故建州東南一千里入於海混同江北流經故建州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逹五國頭城【按此所云故建州盖渤海之舊在金上京之南者金之上京自開元東抵寜古塔自長白北抵阿勒椘喀幅員甚廣考金地理志云上京山有長白青嶺水有阿勒椘喀混同江拉林河皆在今吉林境又云東至呼尔哈路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海蘭路一千八百里呼尔哈河在寧古塔城旁海蘭河在寧古塔城南四百十里據四至以求其中則金上京正在今吉林城東北阿尔椘哈阿旁而渤海之建州東去松花江北流之所五十里東南去海蘭河一千里亦在吉林境明初土人猶沿舊稱耳又按 大清一統志海蘭河有五皆在寧古塔吉林境内一入呼爾哈河三入混同江皆去海遠惟在寧古塔城南四百一十里源出無名山者東流會布爾哈圖河入海元志所云海蘭應即指此也並詳後疆域及山川門】
元一統志碓觜河在大寧路金源縣西東南入建州境合於靈河凌河在大寧路興中州源出龍山縣經本州下流逹建州境大凌河自建州界流經興中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凌水在大寧府建州南五里自富庶縣流至本境四十里入興中界一云發源龍山縣南八十里東北流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入建州境【按此所云建州盖元時大寧所領即遼時以渤海建州人戶移置者在凌河南者故城在錦縣西北在凌河北者故城在土默特右翼西南皆非渤海之舊也金源龍山富庶並元大寧路屬縣今屬喀喇沁土默特界】
————————————————————————————
元一統志金上京城古肅慎【另條見前】氏地按圖册所載京之南曰建州。···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建州
元一统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按此所云故建州盖渤海之舊在金上京之南者···考金地理志云上京山有長白青嶺水有阿勒椘喀混同江拉林河 皆在今吉林境 ···則金上京正在今吉林城東北阿尔椘哈阿旁 而渤海之建州東去松花江北流之所五十里
————————————————————————————
金上京是阿城,以南就是五常舒兰蛟河。是窝谋罕乌春温都部的势力范围。也足以说明鄂模惠之野鄂多里城的方位。
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十年置建州左衛宣德七年置建州右衛
謹按建州為
本朝岐邠故地州置於渤海本在今吉林境至遼時一移於凌河之南再移於凌河之北金元相承置節度刺史而建州遂在今錦州邊外喀喇沁土默特之間大抵東土州郡之名多始於渤海而移於遼遼志所載襲渤海之名而易其地者十居七八如率賓府遼遷其人戶於今廣寧謂之率賓縣而其故地仍有率賓府在涑州定理之間涑州以涑沫江名定理府據一統志為
興京而率賓府與之相連則所領之建州寔即國初所統之建州也以元一統志考之其祗稱建州者屬興中府在凌河南北為遼金所置明屬烏梁海其稱故建州者近混同江北流之所即渤海所置是州雖已移而故地相傳舊稱尚在明初因以名衛耳迨我
二十五
猛哥贴木儿后裔已经不在,李满住的后代在1523年后也没了消息。
五女山城瓮村在桓仁县桓仁镇刘家沟村一带。{桓仁县东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
李满住三卫合一在兀剌山瓮城,而不是佛阿拉硕里阿拉城。
从1996年开始,桓仁县史志办与考古队联合,在桓仁境内进行了8年考古调查,通过各种生活遗迹,证明了吴晗根据史料进行的判断,兀剌山瓮城(今五女山城瓮村)就是三卫合一后建州女真的活动区域。今天女真人在建州的活动,以及这段历史在清前史中所处的地位,已经写进“清史工程”正在撰写的《清史》中。今年91岁高龄的王从安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照查阅《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与中国明代各种史料记载中的差异,并参与了寻找的过程。他告诉《看历史》,当年朝鲜人回国的报告中,描述建州婆猪江(今桓仁浑江)两岸“都已耕种、牛羊遍野”。
阿哈出,姓金,或说古伦,或者童。明朝建州(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及穆陵河流域一带地区)女真族首领,胡里改部酋长。原居于松花江下游一带。明初从居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南)。1403年(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初置建州卫,授任指挥使,明代赐名为李诚善。
李满住(?~1467)祖父阿哈出(明赐名李思诚),父释加奴(明赐名李显忠)。原姓古伦氏。在明廷的允许下,建州卫迁到了佛阿拉城居住下来。同时谕令李满柱“为明守边,不得有违”。李满柱已经成为明王朝在辽东的守土官员。
正统三年(1438)移居灶突山东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五年,建州左卫凡察童仓(董山)等从朝鲜阿木河迁来与其一处居住。七年,明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形成建州三卫。满住势力最强,为建州诸卫之首。同年为都督佥亭,十三年升都督同知。他合建州三卫之力,势力大增
成化年间两次大规模进攻建州卫
成化三年(1467)明约朝鲜共同出兵,夹击建州卫。九月斩杀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等。1471年,其孙完者秃病重而死。
明政府于成化三年(1467)、十四年(1481),两次征调朝鲜军队与明军夹击建州三卫,使其遭受严重的挫伤。
1488年努尔哈赤先人率领喜塔拉先人来到赫图阿拉
满族先世在桓仁
《满族研究》1986年第03期 作者:邵文津 王从安
猛哥贴木儿的儿子董山,继承建州左卫。董山与李满柱共同居住在瓮城。
猛哥贴木儿的弟弟凡察,新设建州右卫,凡察已死,由孙子纳郎哈继承职位,居住地在桓仁县北十八里的六道沟村一带。{五女山博物馆北直线距离6.3公里}
成化三年(1467),董山、纳郎哈被明朝处死在广宁。{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至明代,广宁成为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
《福陵觉尔察氏家谱》已经完全证明,爱新觉罗与猛哥贴木儿根本不是一回事。
清皇室自己的记载是,布库里雍顺的后代被部属推翻,只有一个范察逃了出来。范察的孙子叫孟特穆,给家族报仇来到了赫图阿拉。
猛哥贴木儿家族的历史完全不符合。而且,建州三卫的核心地理位置是在今桓仁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