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放春秋假 家长不放假怎么办 专家建议: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地中小学开始试行春秋假期制度。这一举措旨在缓解学生长期紧张的学习压力,为孩子们提供调整身心、拓展视野的机会。然而,春秋假的推行也带来了新的社会议题——当孩子们享受假期时,家长却因工作无法陪同,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春秋假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就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025年,四川、浙江等地率先全面落地春秋假制度,标志着这一政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从教育角度看,春秋假具有多重价值。首先,它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现代中小学生的学习强度大,一个学期长达四五个月,孩子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短暂的春秋假就像长跑中的"呼吸调整期",让学生有机会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后续学习。其次,春秋假避开了寒暑假的旅游高峰,为亲子互动创造了更优质的条件。在传统假期,景区人满为患、交通住宿费用高昂,大大降低了家庭出游的体验。春秋假则提供了错峰出行的机会,让亲子时光更加从容、舒适。

尽管春秋假好处明显,但其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现实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放假时,家长仍需工作。这一"时间差"导致许多家庭无法充分利用春秋假进行亲子活动。
调查显示,约65%的家长表示难以在春秋假期间请假陪伴孩子。原因包括:企业休假制度不完善、工作考核压力大、担心影响职业发展等。一位北京的双职工家长坦言:"孩子放假我们却要上班,只能把他送到托管班,感觉辜负了这个假期的初衷。"
目前,各地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应对这一困境:
1. 学校托管服务:部分学校在假期开放教室,提供看护和简单活动;
2. 研学营:由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研学项目;
3. 集体出游:学校或家委会组织的团队旅行。
这些措施虽然缓解了"孩子无人看管"的燃眉之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亲子时间错配的问题。许多家长反映,托管服务内容单一,研学营费用较高,集体出游又缺乏个性化选择。
针对这一难题,多位教育专家和社会学者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指出:"要让春秋假发挥应有价值,必须同步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
放眼全球,不少国家已形成成熟的学期中假期制度。日本中小学每年有春假(3月下旬)、暑假(7-8月)、秋假(10月)和寒假(12月末至1月初),家长普遍享有10-20天带薪年假;法国学校每年设置5个假期,法律强制企业必须批准员工在4个主要假期中至少休假2周。
这些国家的共同经验是:学生假期制度必须与劳动保障体系相配套。我国可以结合国情,采取渐进式改革: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试点,逐步向中小企业推广;优先保障低年级学生家长的休假需求;建立"假期银行"制度,允许员工积累和转让休假时间。
春秋假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将春秋假制度与劳动保障、文化旅游等政策统筹考虑;企业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企业的长期价值;学校可以创新假期作业形式,设计更多需要亲子协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家长也要主动规划,利用碎片时间创造有质量的陪伴。
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推行,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劳动制度完善的重要契机。它不仅是给学生的一份"成长礼物",更是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一次检验。正如教育专家所言:"理想的假期制度应该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无奈、企业的考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声部。"
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春秋假将不再是家庭的"甜蜜负担",而真正成为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宝贵时光。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配合。只有当学生的假期与家长的休假"同频共振",教育改革的美好初衷才能完全实现。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