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项立刚强说汉语逻辑之谬论

       此地有位“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说他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毫不夸张,应该也是他本人非常受用的称呼。前几天,他在做早饭时临时想到中文和英文不同,花20分钟写了篇文章《英文非常好的人逻辑思维能力被破坏了》,之后又跟了篇《感情上接受不了说英文破坏逻辑可以抽自己一耳光》。在项看来,汉语的逻辑性强过英语。先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至少“逻辑”这个词是由严复1902年译《穆勒名学》时首次作为“logic”音译词引入中文。

       对于语言文字的比较,还是要抛开民族意识,回到语言文字本身。

       一、从文字的产生看

      1、古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总结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方法中,象形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造字法。尽管现代汉字中,90%以上的是形声字,但无论是古体的“文”,还是现代的字,都以形为基础。其后三者乃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而来。(《英汉文字体系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易立新) 

      2、英语字母文字取向于语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与汉字的直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照。英语民族的分析思维方式倾向于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通过抽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汉英语言文字与中英思维方式》王海燕)

       3、汉字的造字法有形、有意、有音,构造方式杂糅,无统一的规则。对中国人的行事风格的影响往好里说是审时度势、适时而化、识实务者为俊杰,往坏里说就是缺少原则,无是非观,圆滑。

       二、从语法上看

       1、中国古代没有系统语法著作。1898年(晚清),《马氏文通》出版,首次系统构建古汉语语法,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开端。

       2、第一本英语语法书为1586年出版的《英语语法简述》,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人学习英语。       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拉丁语语法研究,这为欧洲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了高度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英语语法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性表现在句子结构上为凭借严谨的句法形式和连词运用来进行分析,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语法联结手段,如屈折变化、复合句结构、分词、介词词组等,将各子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空间搭架,构成葡萄串似的句子,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定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结,句法功能呈外显性。英语句法这种抽象、逻辑分析的特征不仅可以描写事物的过程,而且还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汉英语言文字与中英思维方式》王海燕) 

      3、古代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系统语法著作的原因,一是语言特性:古汉语重意合,少形态变化,句法依靠语序和虚词,传统学者更关注具体字词的使用而非抽象规则。二是学术传统: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服务于经学,目的是解读经典,而非构建理论体系。三是文化观念:语法被视为“文以载道”的天然工具,而非独立研究对象。四是现实需求:对比英语语法的出现背景,古代汉语没有向外传播的需求(这似乎也证明了中华文明引领人类几千年是一种臆想),所以没有形成对汉语规则的研究。       一种语言没有系统化的运用规则,反映出逻辑性的缺乏。

       三、从发展上看

       人类文明几千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为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汉字以其形象化,契合当时宏观的、经验的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所以保持了一定的先进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亦不断演化,但这个过程受限于汉字的特性,其结果难以令人满意。汉字字形直接反映字意,简单地减少笔划破坏了结构,进而破坏字意。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愛”简化为“爱”,没有心何来爱?此外,汉语也先后引进了西文标点、拼音字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这种混合,显然极不协调。汉语借鉴了西文,反之西文则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何种语言更进步。

综上,无论从构造、语法还是演化上看,汉语均缺乏逻辑性。项某骂街式的论断可以休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