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能不能坐在同一桌上?”:从回族家庭看民族餐桌的开放与融合
同一桌吃饭是相互的,那就是不同民族人可以互相尊重的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像朋友一样分享美食;不仅是回族可以跟汉族一起吃饭,汉族也可以跟回族一起吃饭,成为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题记
大家好!我是茉莉,我不能代表回族整体,但我是回族的一份子,我在实事求是的讲述我的个人真实经历,与同志们网友们交流。无论是从国家现有的民族族别划分,还是家人血缘关系来说,我永远都属于回族。我的民族身份是天生的,但是我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作为中国公民,我有不信宗教的权利和自由。中国的政治和法律没有宗教审判这个选项,仅仅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要被拥有极端宗教和“教族捆绑”思想的键盘侠从口头上开除族籍,说我是出卖民族灵魂的汉奸,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具备国家认同和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在正文开始前,说明一下:
1.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回族,我和我的家人们都不吃猪肉。
2.这篇系列文章会谈到与食品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些回族美食的传统做法,从视觉上区分猪/牛/羊/鸡不同肉类的简单小方法,川菜名菜中所用食材和调味,白油与黄油,让有宗教信仰或忌口的朋友们也清楚的了解一些饮食小知识,做出符合自己饮食标准和习惯的判断与选择,出门在外尽可能吃得明白和舒服。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新奇,轻松的,当个故事看看解闷也可以吧。
汉族回族可以一起吃饭。那我说的再详细一点儿,汉族朋友到回族家能不能用非一次性的杯子喝水(早年间没有纸杯/塑料杯,有的人会把汉族用过的水杯扔了也不是个例)?能不能在回族家吃饭呢?有能吃的,也有不能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只是一个人经历过。而不能让汉族在家吃饭的核心理由直白说其实就是:汉族(包括其他吃猪肉的民族)吃猪肉,不干净。
所有汉族都吃猪肉吗?那不吃猪肉的汉族来了能不能吃饭?这种行为是不是存在对汉族同胞的不尊重和歧视呢?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到认识多年的人家里,就因为族别不同,被这样对待,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但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这些一直都是能的。我的外公外婆都不是共产党员,是在大型国企技术岗位工作到退休的信教群众。不只是逢年过节,就在平时制作美食的时候,都会邀请不同民族的同事朋友来家里喝茶吃饭。
说起喝茶,我小时候有段时间超级流行三炮台,就直接给大家使用家里的盖碗或茶杯;如果喝茯茶,就用壶先煮好,然后倒入陶瓷小茶碗。我的外公外婆一生烟酒不沾,家中做饭不放料酒(就没买过料酒),鸡鱼的腌制去腥就是用的回族传统老方法——放酱油就行,毫无腥味儿。有些需要增加麻味儿的菜肴,比如凉拌鸡,会放花椒粉和其他粉状调料。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的同志和朋友,对这些烹饪方法和味道,可能会比较熟悉。
为了痛快的咥面或是蒸荞麦面搅团吃,我外公还时不时的要预制蒜醋(哈哈,是不是意识太超前了),提前准备好带盖的搪瓷大碗,将切得细碎的蒜末浇上烧热的菜籽油,然后兑入醋冲一下。自家的腌韭菜也是不能断的,韭菜都是自己找空地种的。比起民族节日时的粉汤,大家更喜欢我外公外婆做的各种炒菜,以及家常饭。比如手抓羊肉,拌面,包子,饺子,馄饨,抓饭等,在家里吃出了外面餐厅的丰富多彩。毕竟,我外公退休后,也是做过相当年头的餐饮小生意。
我大舅也是在大型国企技术岗位工作到退休的信教群众(从学校毕业,接了我外公的班儿)。但他的做饭风格就更现代化一些了,鱼虾海鲜做得特别溜,每到冬天必腌雪里蕻,我妈说我大舅去年为了腌雪里蕻,购入了一个巨大的坛子,巨大有多大,应该有水缸那么大。
他会做的好多菜,一般人都不会做呢,来家里吃了之后,还让我大舅讲具体做法,回家后要自己尝试和练习,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的。还有人说,让我大舅开个私房菜,提前预订,收款后再采购和制作。
而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共产党员,了解宗教但是不信宗教。他们经常会请大家吃地道的老北京回族特色菜。涮羊肉,牛肉炸酱面,豆泡汤,还有春饼,鸡蛋粘饼,芝麻酱饼这些家常的饼类食品。我爷爷做涮羊肉的羊肉片,他不用刨的,全部是手工用菜刀切成肥瘦相间的薄片。以前这些食品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不一定有,有也不一定正宗,大家一起快乐的在家里吃上,不香吗。

我爸妈家的情况呢,他们都不是共产党员,就是在单位上班的懂一些基本宗教知识的,但是又不信教的普通回族群众。我爸在退休前,工作性质的原因需要经常全国出差。如果过节时,没有赶上出差,就会邀请朋友们来体验节日套餐:粉汤+油香+油果子+凉拌菜+炒菜+喝葡萄酒和白酒。我爸妈的朋友们,都很喜欢我妈做的粉汤。
我自己家,我跟我爱人都是共产党员,他是汉族 ,那他必须在家能吃喝自由呀。我和爱人在外面吃饭,我除了不吃猪肉,汉餐厅的其他菜我都可以吃。我也吃鸭血粉丝汤,因为喜欢吃,好吃。
汉族朋友来家里想怎么喝都行,吧台上有咖啡机,可乐,茶,酒,有玻璃杯陶瓷杯一次性纸杯,想用哪个用哪个,主打一个水吧的个人自助。要是赶上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的入户,天然气的安全检查,一般会问喝不喝热的,要是不喝热的,会给每人一瓶椰子水,方便工作时带着,基层工作人员和工人师傅也挺辛苦的。

来人吃饭的话,我喜欢做油焖大虾和南方做法的素炒青菜,三明治和奶油冰淇淋也都是自己做好给大家当零食。
写到这里也算是和同志们朋友们分享了一下我的基本生活框架。那我接下来想说的是:如果因为在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不能去跟汉族朋友坐到一个桌子,那能不能主动把汉族朋友叫到自己的桌子上来?邀请他们品尝美食,跟他们聊聊美食的故事和做法。如果暂时做不到把汉族朋友叫到自己的桌子上来,能不能先出门一起点几串烤肉边走边聊边吃?
如果没有汉族朋友,那能不能先去结交一个汉族朋友?我没有在这里乱写,现实中就有25岁左右的 ,生活在回族聚居区的回族年轻人,从小到大没有过一个汉族朋友。那有人也许会说,那咋了?必须要有汉族朋友吗?这难道不是干涉交友自由吗?那我也反问您,不能有汉族朋友吗?有汉族朋友不正常吗?有汉族朋友是什么坏事吗?对于有些问题,强者没必要自证,装睡的人之所以装睡,是因为不敢承认真相。
当今的社会上存不存在歧视回族的现象?当然存在,我从不否认。那整个社会,国家内外,只存在这一种歧视现象吗?不是的。因为这是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那么,一提宗教就急眼,眼里只认宗教最大,不能说“猪”这个字儿,不重视学习教育,缺乏对宗教知识的全面了解,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束缚了上学、就业、出行、交友,故步自封人为制造差异,包办同族婚姻,自认为特殊而高人一等......这些行为难道全是外界强加给回族这个群体的抹黑,而回族群体中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过上述的这些行为吗???
不要忽视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个体行为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远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尤其是负面的。但当一个个体成为正向的展示面,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族的第一个共产党员马骏(天安),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以“天安门”命名并加以称颂的民族英雄,在1916年写作的文章《如何人格方为可谓有价值》在今天看来仍然启迪思想,振聋发聩:请诸君高瞻远瞩。遍阅吾中国内,如此有价值者果有几人。大抵中国之人。有权利心无义务心。非狗荀而蝇营,即自私而自利。下焉者,以禄位为生命,以金钱为目的。上焉者,亦曾自命为国家伟人,社会中坚。而因势力所在,每起党派之争。总之人人只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潮流恶劣。愈趋愈下。将来不知伊于何底。可胜浩叹。然吾人其将坐以待毙乎。是必不然。然则将如何?日惟有造有价值之人而已。吾辈少年前途广大。欲成何等人。即可为何等人。当兹求学时候,勤勉修己。将来身人社会,以救中国。身赝救人之责。挽回大局,非异人任。愿与诸君共勉之。

了解尊重团结是双方相互的,也是需要彼此换位思考的。当我们能够主动释放平等,友好,善意,诚意,理解之时,也是改变社会刻板印象,去掉他人有色眼镜之时,也是真正实现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不同文明共处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时。(未完待续)
作者:茉莉,一名关心爱国的回族姑娘。



西域都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