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很高深,我根本学不会”:其实任正非所说都是基本的常识
很多人觉得任正非很高深,是“道”和思想,一般人听不懂,这样想就错了。
有个老板就告诉我,“任正非很高深,我根本学不会”,他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我遇到过多次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两方面的缘故,其一是有的老板觉得自己小公司,一辈子也做不出多大的企业,没必要学任正非,简单说就是距离太远了,感觉不实际;其二是并不认同任正非的理念。
如果是第二种,那就没必要多谈了,比如许老板那样的地产商无论怎样都接受不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样的价值观。
而要是第一种,那还是认识的问题,就像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某个人有意见,后来了解了就晓得自己想错了,这个人并非是那样。

其实任正非所说都是基本的常识,我举两个例子。
1、市场经济就是货源、客户、交易,货物交付到客户的中间就是法律。
我们看这句话是不是大白话、大实话?不管你是做实物产品还是虚拟产品,你都必须有货源、产品,而这些又是为客户服务的,客户是你公司和生意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客户就无所谓商业。
如果有所谓的管理专家不谈产品,脱离产品讲什么哲学和心法,那就等于害人,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为客户服务的产品、技术,就没有形而上。
2、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必须瞄准正确的方向,这句话的关键是“大致”,比如现在科技公司都在强调AI,大家都晓得AI是大方向,尽管还不知道怎么赚钱,但都在争先恐后砸钱搞AI基建。
之所以是大致正确,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组织活力,就无法修正方向,把握正确的方向。

为什么要红蓝对决?
华为有蓝军组织,我的理解是公司的决策必须要有反对方,如果什么都是老板一言而决就很危险,毕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所有的人都会有一叶障目的时候,受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所困,因此在重大决策的时候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有多视角参照,反对意见未必是对的,但至少可以作为战略储备。
比如说可以针对“蓝军”提出的问题早一点预备,等万一风险来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损失。
“永远不要忘记自我批判,摩尔定律的核心就是自我批判,我们就是要通过自我批判、自我迭代,在思想文化上升华,步步走高,去践行人生的摩尔定律。”
红蓝对决的核心就是自我批判,自己反对自己,这是让人明智和客观的思想工具,目的是为了优化和建设。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过去的知识会落伍,认识会变错,我们必须通过思想上的红蓝对决来修正自己,与时俱进,适者生存。

做管理难免是有如何用人的问题吧,而用人有个重要的常识或原则就是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坚决反对把精力用去补短板,追求完美。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优点,做好长板,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不就是一个‘高桶’了吗?
要知道克服缺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远远大于强化优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好的管理就是扬长避短,把精力用在发展员工的优点上,而坏的管理则相反,老想着去改变员工的缺点,这样收效甚微,毕竟没有人希望被改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好的人才都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企业用人主要是把人才的优点发挥出来就好。
但对于企业来说,则要注意均衡发展,要强调构建企业的全面能力,战略要找长板,管理要补短板,企业不能只存活在增量市场中,如果没有全面的能力,就很难在存量市场中取得发展。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是组织管理体系的竞争了。

最后说一下钱的事,在国内企业中,我认为华为公司是比较贴合真理的,它对分钱的认识和逻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不会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去满足员工短期利益分配的最大化,但是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与事业发展良好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这其实就是平衡,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看,当然是分钱越多越好,而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当然是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不能把钱都分掉。
华为公司创业的时候要是不硬性规定每年拿出10%以上的销售收入做研发,那它也很难有厚积薄发的势能。
当然这样做需要老板的引导,通过企业文化和机制来凝聚共识,达成一致才行。
总而言之,任正非的“心法”已经足够返璞归真了,他提到的那些基本常识就贴合了商业的规律,值得老板们多学习多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