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押注争议 LAN 兰:国货美妆的资本狂欢与合规拷问
当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的资本目光投向中国本土护肤品牌时,向来不缺市场焦点。11月17日,欧莱雅集团通过中国旗下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对杭州纯净护肤品牌“LAN兰”完成少数股权投资,这笔交易还得到了集团战略创新基金BOLD的加持——尤为特殊的是,这是美次方自成立以来,首次将资金注入中国本土护肤品牌,而非此前深耕的香氛或原料领域。
资本下注的热情背后,LAN兰正身处一场关乎品牌诚信的舆论漩涡。这个2019年诞生的国货品牌,凭借“分子油萃”“植物愈伤”等科技概念,在“以油养肤”赛道快速突围,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拿下国内面部精华油品类销量冠军,主力产品“时光油”在李佳琦直播间等渠道长期热销,六年间累计推出近20款单品,形成以精华油为核心的精简产品线,2020年营收已突破2亿元,此前更完成天图资本等机构参与的两轮融资,总额达2亿元。

让这个“明星国货”陷入争议的,是其核心宣传卖点与备案信息的严重脱节。成都消费者张琦的偶然发现揭开了问题的冰山一角:他从官方渠道购买的9款“时光兰花系列”产品,备案信息统一标注为“兰科植物提取物”,但品牌宣传页和小红书官方账号中,却反复强调使用了通过生物技术培育的“白及兰、虾脊兰植物愈伤组织”,甚至详细科普“将白及根部碎片诱导成果冻状愈伤组织”的生产过程。
争议的核心早已超越“标签问题”,直指化妆品行业的创新边界与合规底线。LAN兰客服曾坚称“植物愈伤组织与植物提取物并无差异”,但这一说法被权威观点直接驳斥。国家药监局专家明确指出,植物细胞培养物这类“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原料”,在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上与传统植物原料存在本质区别,不能简单归为同一类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LAN兰母公司2025年刚受让的“虾脊兰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发明专利中,明确将其定义为“效果优于传统提取物的新原料”——专利中强调的“独特性”,在产品备案时却被刻意模糊。
面对质疑,LAN兰与原料供应商未名拾光均以“备案合规”回应,却始终回避核心问题:为何宣传中极具科技感的“愈伤组织”,在监管备案系统中沦为笼统的“兰科植物提取物”?目前,浙江、山东等地监管部门已介入核查,涉事产品的生产企业如蝶柔化妆品、湖州嘉亨实业等也被纳入调查范围,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尚待官方定论。
欧莱雅在此时选择入局,无疑为事件增添了更多解读空间。梳理美次方的投资版图可见,其此前已布局闻献、观夏等本土香氛品牌,以及杉海创新、未名拾光等原料企业——而未名拾光恰好与LAN兰母公司存在深度业务往来,这种“产业链式投资”的布局逻辑清晰可循。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指出,欧莱雅的转向释放出明确信号:国际巨头不再只盯着中国市场的全品类大品牌,而是开始挖掘细分赛道中“技术壁垒清晰、用户黏性强”的“小强品类”玩家。

LAN兰所处的面部精华油赛道,确实具备诱人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该品类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虽市场规模不及传统面霜、精华,但“以油养肤”的消费认知已较为稳固,且尚未出现绝对的垄断者。林清轩2024年12.1亿元营收中,精华油贡献占比达37%,印证了品类价值;而LAN兰200-300元的主力价位,既与林清轩形成差异化竞争,又精准覆盖了中端消费群体。但赛道潜力与品牌风险并存,精华油品类本身存在用户体验分化的问题,部分消费者抱怨LAN兰“时光油”黏腻难吸收,而原料争议的发酵,更可能动摇其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基础。
这场资本与争议的碰撞,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本土美妆行业在创新与合规之间的艰难平衡。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让“植物愈伤组织”这类新原料不断涌现,但化妆品原料目录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给品牌留下了模糊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部分品牌急于打造“科技人设”,在新原料未完成规范备案的情况下就过度营销,触碰了监管红线。
如今,欧莱雅的注资为LAN兰提供了资本背书与资源支持,但也将其推向了更严苛的公众审视之下。在监管趋严、消费者愈发理性的当下,“打擦边球”的操作已难以为继。LAN兰若想留住资本信任,唯有正视争议,用透明的原料信息和规范的备案流程回应质疑;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场风波更应成为合规发展的警示——国货美妆的崛起,终究要靠扎实的技术、诚信的经营,而非模糊不清的概念游戏。欧莱雅的这笔投资最终是“慧眼识珠”还是“看走眼”,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行业的合规底线,容不得任何品牌试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