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纯粤语的表达方式在老派港人中并不流行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香港现有的繁体字教育出版体系背后,是巨大的既得利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君士坦丁十三世
75岁的香港老人,先不说简体输入法是怎么学到的——我认识的香港人多了去了,别说75岁的,45岁的习惯用简体中文输入法的都没有——讲话居然没有一点香港中文的痕迹,真是一个奇迹。
比如“深究这些社会问题,得留意发声者是否属于既得利益群体” 这句话,地道的香港人会说“须” 留意。“得” 表示 should 的用法在港式的中文里并不普遍。像“既得利益群体” 这种用词,更不是香港人平常会用的。
真正的香港人讲话是这样子的:
我今年七十幾歲,喺香港土生土長。讲真,呢排心裏面有个几深嘅感觉:除咗去台湾之外,华人世界裏面,似乎就係香港人最唔慣睇简体书。无论係外国文学翻译,定係啲科技书,我哋睇起上嚟总係唔够顺。连内地啲电视剧、新闻、科技同考古节目,成日听到一半都唔係好明,去大陆旅行嘅时候,成个环境都好似“又聋又哑又盲”咁,几尴尬嘅。
我有个新加坡邻居都笑我哋,话香港成个地方好似文化科技沙漠,得返啲粤语歌可以听咁。但係其实,香港啲年轻人英文又唔係真係咁叻,条路走起上嚟都窄咗好多。
讲嚟讲去,啲社会问题背后,始终都係睇下边啲人讲嘢、边啲人有利益喺度。
如果香港有日真係要转做简体字同普通话做法定语文,教育界嗰班老师全部都要重新适应,我諗好多人都唔会愿意嘅。我识得啲做出版嘅朋友,都係一致反对,因为香港一直用繁体字做教材、做出版,成套系统背后都係唔少利益。你一改,其实都係重新分番蛋糕,边个会甘心呢?仲有啲人甚至讲话“坚持留喺香港住嘅中国人,同内地人嘅DNA都唔同”,呢种讲法,我相信都唔会有几多人赞成。
你这个叫做以偏概全,这种纯粤语的表达方式在老派港人中并不流行。这种文字实际上在香港是互联网社交平台出现后才流行起来的。在此之前这种用文字表音的说法并不盛行。
原因:一、香港的报纸和新闻,哪怕是发动透顶的苹果周刊,也很少用这种表达方式,更多地用繁体字书面语。香港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通识教育,内容可能是反动的,但语言和文字是通用国语。
二、香港实际上是全国人聚居之地,在解放前和建国后一段时间,有大量的江浙沪的人涌入香港,典型的就是包玉刚和董浩云,还有杜月笙等等,建国初年,香港上流社会竟然流行国语,你敢相信吗?六七十年代,广东有一票人逃港,比如曾献梓等等。香港的本土出身的富豪基本上没有。
三现在的文字编辑都有一键繁转简和简转繁的功能。
也就是说一个老人要他用字表音书写,他们可能还不会呢。这种是要靠发音来蒙的。
就好像本贴的另一个回帖中提到,你的粤语不正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