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现有的繁体字教育出版体系背后,是巨大的既得利益

【本文由“guan_16888705192347”推荐,来自《繁體字是香港的DNA》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一名75岁的中国香港老人,有个深切的感受:除了去台湾,全球华人里,香港人似乎是唯一看不懂简体中文书籍的——不管是翻译的外国文学,还是科技类读物,都难以顺畅阅读。就连内地的电视剧、新闻,或是科技、考古相关的视频,我们也常常听不懂、看不明,以至于去内地旅行时,仿佛陷入“又聋又哑又盲”的困境。

我的新加坡邻居曾调侃,香港像个现代文化科技沙漠,大家似乎只剩粤语流行歌可听。可事实上,香港年轻人的英语水平大多并不理想,这也让他们的发展出路变得格外狭隘。

深究这些社会问题,得留意发声者是否属于既得利益群体。

如果香港的法定语文改为简体中文和普通话,整个教育界的从业者都得重新学习适应,不少人自然不愿接受。我认识的出版界朋友,也清一色强烈反对——毕竟现有的繁体字教育出版体系背后,是巨大的既得利益,一旦变革就意味着利益洗牌。还有人声称“坚持在香港生活的中国人,和内地人有不同的DNA”,这种说法想必没多少人会支持。

即便真存在所谓的“文化遗传”,要是它已经不适应现代世界的发展,那舍弃又有何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