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对华鹰派立场背后的叙事

(在联邦副总理德国财政部长访华前,分享下列主导柏林的对话思考,希望北京能未雨绸缪相关话题,能有的放矢实现相关对话如中美互动卓有成效)

由于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密切,商界精英尤其深陷于与中国的“命运共同体”,很难找到摆脱潜在胁迫的方法。商界精英们关于中国发展成就赞赏认可,助长了诸如“双赢合作”的幻想。或者:中国是一个理性的参与者。中国共产党是务实且灵活的。中国是我们在气候保护方面的合作伙伴。中国没有军事侵略的传统,永远不会寻求战争升级。

默兹们当下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曾经是。他们完全赞同《中国幻梦的终结》这本书,它有一个煽动性的开场白开始:“共产党不是稳定的支柱,而是风险因素。” 该书作者奥特尔讲述了北京“为了控制权,而甘愿摧毁经济进步和增长的故事”。她延续了台独势力游说欧美关于北京的叙事忽悠,颠倒黑白描述了北京自己宣布系统竞争、想要按照自己的利益重塑世界;她渲染了中国军队正在加强军备,并日益侵略性地破坏台湾周边的现状。

中国与众不同”。这显然是老生常谈。中国与我们不同,与印度不同,与台湾也截然不同——台湾也有许多中国人居住。此外,今天的中国,与之前的时代截然不同。这正是柏林面临的问题之一。同样,问题的一部分在于,大多数说中国与众不同的人(商界精英们)是从他们旧有的(既得庞大利益)确定性中翻出来的,在动荡的世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与俄罗斯不同,旨在表明没有危险。他们认为,中国更理性、更务实,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不喜欢军事冒险。

该书作者宣称:现在大家都知道,除了气候变化之外,如何应对中国将成为欧洲和民主世界最紧迫的任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挑战。然而,与气候变化类似,对这一挑战的认识迄今尚未转化为适当的行动。事实上,还有些人愿意蒙蔽双眼,比如德国汽车制造商,他们刚刚在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上庆祝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扩展,并热情地谈论“双赢合作”(中国领导人的最爱词),好像过去几年(中国制造电动车崛起)根本不存在一样。

虽然中国崇拜者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少数群体,但他们(在德国主流社会)已经被完全边缘化。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政界、社会界和经济界的大多数人士在分析问题时,完全接受了德国主流媒体对华批评负面。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德国工业联合会率先将中国视为“制度上的竞争对手”,政界也随之效仿。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为北京的社会治理和固执俄罗斯政策,对德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却与这种认识相去甚远,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这是一个偏执的中国,它对多边进程不感兴趣,注重经济霸权,希望自己独立,但让其他国家依赖自己,一切都从国家安全和自身权力维持的角度来看待。奥尔特尔写道:“一个坚定地站在俄罗斯一边的中国,一个在汽车出口和绿色技术领域超越我们的中国,一个准备进行军事升级的中国,一个根本不愿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的中国。”

那些对乌克兰战争前因后果有明确认知的德国政商精英,被默兹们和该书作者视为:为自己的“现实政治”而自鸣得意的人。她在书中以己度人写道:“昨天的现实政治家就是今天的梦想家,”这不是一种恭维。

(部分参考南德意志报对《中国幻梦的终结》这本书的推荐文)

孟凡辰博士2025年11月15日凌晨于莱茵兰家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