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建立“纺锤型”社会,是不靠底座的高速旋转型,还是静态底座支撑型?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 | 独思录 x 郑永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橄榄型结构“稳定”的前提是——能维持足够的旋转速度、转速越高越稳定——即稳定的外部能量供给和“丝滑”的足够小摩擦力。

当然,要能立住在一个点上,重力或外部约束力场亦不可少。

用以类比社会模型,这也是一种“理想模型”,而且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产生新中产、边缘化老中产。总之,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天然是“不稳定平衡”。什么情形下“纺锤型”能静态稳定呢?那就需要“底座支撑”,类似于出土的尖底陶罐插在沙堆上。因而,纺锤型结构的整体是包含“支撑底座”的,故意对底座视而不见、割裂整体结构只谈“纺锤型”,是一种忽悠与遮掩。因为,底座的“人民”不被计入啊!

过去,发达国家的底座是殖民地(包含经济殖民),那么,中国要建立“纺锤型”社会,是不靠底座的高速旋转型,还是静态底座支撑型?这个底座又从哪里来?智能制造或许是个途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