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人工智能幻象下的青少年,他们的未来会好吗?

500

撰文 | 刘艾奇(儿童文学创作者)

1

离开生物实验室后,我成了一个儿童文学和短篇故事的创作者,也一直给杂志撰稿推理故事和儿童科普。

不时也会帮着拍些相关的节目,做些简单的讲座。

两个月前吧,我拍摄了一款讲述如何做好科普的课程节目。其间采访了一位做通信领域的朋友,正好谈及了他跟着计算机学会一起去边疆做人工智能科普的故事。

那是西南山区里的小学。

他问场下的孩子们,“你们知道人工智能吗?”

“知道!”

“那你们会用人工智能吗?”

“用过!”孩子们统一喊出了一样的答案。

而当你问及他们用过哪些AI软件时,他们就会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起市面上大热的那几款中文大语言模型。

看来那句“用过”并非出于对专家老师的讨好,他们确实用过。

我进而想到了自己去讲学的各个地方,从唐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到郑州几所看起来校舍精美的实验小学,进而到了扶贫时去的山西吕梁山村之中;当我问出同样的问题时,也几乎收到了完全相同的回答——孩子们都在使用人工智能。

似乎这一代中国的青少年,无论是出身于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无论是生活在沿海还是在山区里的,无论父母是知识分子或者普通农民,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都在使用着当下的大语言模型。

这是一场充满了朋克风格的赛博奇景。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篇题为《中小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风险及对策—— 基于对全国七省(市)8563名中小学生的调研分析》(后文简称《中小学调研》)的研究显示:“有近两成中小学生(18.3%)经常使用生成式AI,四成多学生(43.4%)偶尔用过,一成多学生(13.7%)没用过但想用,只有两成多学生(24.6%)表示没用过也不想用”。

而这种对人工智能的使用甚至完全超越了我们对城乡和男女性别偏好的刻板印象:

“在性别方面,使用过生成式AI的男生和女生比例分别为59.2%、64.2%”。

“城乡方面,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比例分别为63.7%、60.2%”。

这种跨越了城乡差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率大概是源于网络及手机的全地域普及,以及中国式家长们对人工智能的重视与期待。

家家户户都有网络和手机,人人都觉得人工智能是未来。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8亿户,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90%。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上半年通信水平分省情况数据,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平均是125.4部/百人,除了普及率最低的西藏地区(94.6部/百人),其余地区数据都大于110部/百人。

普及的智能手机和随处都有的网络构成了青少年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而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社会推崇AI的舆论氛围,或许加速了这一过程。

2

那孩子们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干什么呢?

作业,学习,游戏,社交,甚至谈是对象。

根据上文中的《中小学调研》,中小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首先就是写作业。调研中,71.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用AI来查阅资料和提供作业思路,也有16.8%的学生会直接向AI输入问题从而得到作业的答案。

考虑到大家总会美化自己以及人类的惰性,后者的数据可能比统计到的还要多不少。

进而43.5%的学生会使用AI来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历史事件或者艺术人文知识。这里生成式人工智能代替了传统的网络搜索和更传统的图书馆。

还有三成的学生会与AI聊天,说说心里话;甚至叫AI变成一个动漫或者小说里的虚拟人物,从而进行一场跨越次元的对话。

找AI聊天看起来似乎确实是个有趣的选择。

今年五月份一场备受争议的实验似乎证明了AI高超的聊天技巧——一个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偷偷在论坛上安排了34个AI机器人账号,这些AI会把自己伪装成人类,不断参与讨论,试着去引导舆论和操作用户想法。

结果好得出奇,AI说服人类的能力比人类高了5-6倍。

毕竟AI的对话比大多数人类之间的对话都更好听又高效不是吗?我甚至听到过一些学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聊到谈对象这样的故事。

也许不是因为压抑,或者不单单是因为压抑?

毕竟AI真的太会说话了。

而人类其实真的不太会说话,也不是总有同理心的。

这种积极又充满精神的语言加上永远谄媚的态度,叫AI成了焦虑生活中挣扎着的普通人的救命稻草。

除了和AI对话,很多人一生可能都没有得到过那么多的肯定,不是吗?

甚至已经出现了“某保安男子和AI对话六个月,不断发送自己的诗歌作品,被AI鼓励后越战越勇,最后决定和AI签约出版赚稿费,结果到了和AI约定的楼下却不找AI,从而找媒体求帮助”这样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

互联网上流传的真真假假的信息创造了超出我们生物本能的焦虑,本该关心这个冬天会不会吃不饱的我们却烦躁于自己三十岁了为什么还没有资产上亿。

而我们却试图用AI虚幻的鼓励来缓解这种真实又虚假的焦虑感。

进而又患上了AI妄想性障碍。

这也挺朋克的。

这种依赖AI的社交对青少年实际上也是有明显影响的——

《中小学调研》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同“想和AI聊天,不想和真人聊天”的占比21.5%,认同“有疑问只想问AI,不想问老师”的占比29.3%,认同“心里有烦恼只想去问AI”的占比46.4%。

3

当代青年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任和使用可以说已经有些过了。

我在中文问答平台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两个问题:

“用ai写论文写得太好会被老师怀疑吗?”

“在ai(gpt、deepseek、豆包等)出现以前,研究人员写论文都是纯人工的吗?”

AI似乎从一个我们预想的辅助者,逐渐走向了一个主导的地位。有些年轻人会下意识地依赖于AI,觉得自己大抵是不如AI的,也很难想象不使用AI该如何去写作。

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和朋友家的表妹讨论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大概是金融类方向。论文中有大量明显的生成式AI使用痕迹。

我问她为什么要用AI。她说,觉得自己写的话都是白话,AI表述的则更有学术底蕴一些。更符合她印象里的学术表达范式。

甚至已经出现了“枪手用AI一天量产30篇论文 总台曝光AI代写论文黑工厂”这样的曝光新闻。

还是在知乎上,有一个针对青年教师的问题:“大学生作业充满 AI 味,目前学生对 AI 的理解和使用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问题有188个回答讨论,不少都是高校教师的回答。

AI的广泛使用,甚至过度使用,毫无疑问地是一个趋势。

但回到青少年使用AI的话题,这种广泛又普遍的AI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好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这种耗电颇多的家伙,只需要一个手机,他就可以抹平一大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富有的与贫穷的,城里的和乡下的,贵的手机和便宜的手机,用的是一样的AI程序。生成式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循循善诱、他语言和善、他知识面广、他具有超人的耐心、他甚至有堪称完美的师德。

纵使在一些小众领域出现了AI幻觉,他怕是也不会比一个师专毕业的乡村教师或者多少年不看书本的家长差太多的。

实际上使用AI后的学习状态,主观感受上也是提高了的。调查显示——使用生成式AI后“学习兴趣提高了”的学生有63.6%,表示“创新兴趣更浓了”的学生有69.1%,而感觉自己“自学能力更强了”的学生有65.2%。

只是学生能否在长期使用AI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依然保持自己的主导性呢?人工智能又会不会变成另一个需要祛魅的权威?

或者说,我们如何在这一过程始终相信并维持人在和人工智能交互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我们或许很难判断一件工作中哪些部分是应该人来完成的,哪些又是应该交给AI的。尤其在青少年这个学习成长的阶段,很多能力的培训都难以分割开来。诸如提出思路和企划是不是对创造性的训练,而补完一个大纲又是否是对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4

学习之外的场所,人工智能也在青少年的认知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比如电子游戏。

一种占据了当代青少年休闲生活庞大部分的存在。

这里面有明面的,也有看不见的。打开单机游戏平台Steam,越来越多的游戏使用了AI交互,AI作画,AI生成动画,甚至AI生成的文本。

这些AI内容降低了游戏生产成本,加快了游戏生成速度,市场反响效果也似乎还不错?

2025年10月24日「AI 科研新范式」知乎盐沙龙专场活动上,网易的AI产品专家范仲老师讨论了他们在游戏研发过程中对AI的使用,大体是三类:

“第一类是玩家在游戏里真正能体验到的具体玩法,比如说智能NPC、语音AI队友。第二类是以前就有的功能,但是在AI加持下变得更强大或者有一些革命性变化,比如AI反外挂、AI匹配或者AI推荐。第三类就是一些生产工具包括2B给项目开发组用的PGC工具以及给玩家用的UGC工具。”

这里面有两个例子很有趣,一个是竞技类游戏里面的语音AI队友,一种AI模仿真人的队友,只是或许比真人更会说话,也比真人技术更好。另一个则是剧情游戏里面的智能NPC,给传统的NPC赋予了更多的互动和反馈能力。

这就很有意思了。

一个是在非单机游戏里面叫AI模仿真人,一个是在可以单机的游戏里面叫AI增强“假人”。一个是本该真的其实假,一个是本来假的看起来真。

有一种奇妙的隐喻感。

5

生成式人工智能,似乎在构建着另一个不同于鲍德里亚的“超真实”。抛开消费和“物品”,似乎人工智能也在“试图”颠覆我们主客体的立场。

这些基于大量数据和概率给出的答案,像是一种并不在意现实的拟像,一种没有理念的分有,一种不知所指的能指。

他并不在意逻辑和现实,可他说出的内容似乎总是对的或者可使用的。

而当我们全部对于外界的知识、社交,乃至于情绪的认同都来自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那我们该如何区别幻觉与真实?

这种区分还有必要吗?

看起来是,那也就是了吗?

抛开这些虚无缥缈的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总体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助手,甚至是一个有些好过头了的朋友。

这些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也许是利大于弊的?

至少这一代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平等地拥有一样的AI工具,他们不惧怕AI,AI也终将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完。后续的话

诚然,AI在很多场景都引发了讨论。在科研以及科普层面,AI扮演了一种什么角色?是科研的对象、伙伴还是主角?我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讨论,大众对于AI的观感也是多元的。记得之前和一位做科学文化的前辈聊天,他也提及了超人本主义和一些对人工智能产生崇拜的团队。这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话题。

我一直很害怕AI会叫我失业又或者会穷尽所有文学性的表达,这叫我三年前选择了上班而后又选择了离开单位。这些年我也参与过一些有关AI的讨论,和不少相关领域的朋友进行了各种讨论。总体来说,我总该是赞同AI的技术进化的,但希望AI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不应偏离人文语境。

之前提及的「AI 科研新范式」盐沙龙专场活动是知乎平台主导的。这阵子,知乎科学季期间邀请了很多科学家、AI从业者参与到科学与AI的这场观点碰撞里,活动网址我放在了“返朴”公众号本文阅读原文链接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围观甚至切磋一下。

500

很多专业的朋友无私地分享自己关于这一领域的新想法和知识,我收益颇多。

参考资料

[1]孙宏艳.中小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风险及对策——基于对全国七省(市)8563名中小学生的调研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5,(10):29-33.[2]https://www.miit.gov.cn/gxsj/tjfx/txy/art/2024/art_07f59a25f767451ca8420e3ae69ad06e.html

[3]https://mp.weixin.qq.com/s/akhef1gjepizWiMuQDxbyg

[4]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unethical-ai-research-reddit-under-fire

[5]https://mp.weixin.qq.com/s/N_likurUr6r7NwbQGbRh5g

[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3757585

[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1331620129837204

[8]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407307386

[9]范仲,《AI如何重塑我们的游戏体验》// 「AI 科研新范式」盐沙龙专场活动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