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航天不是在“分蛋糕”,而是在帮国家“做蛋糕”、试新路
【本文由“guan_17480775021014”推荐,来自《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火箭发射失利,星河动力航天致歉》评论区,标题为guan_17480775021014添加】
- 广大如海
不明白在中国国情下,为什么要允许民营航天企业存在?资源是有限的,没有必要等它们慢慢长大!
楼主说“资源有限,没必要等民营航天慢慢长大”,这个担心挺实在的,很多关心航天的朋友可能都有类似想法。但咱们换个角度看,国家允许甚至鼓励民营航天发展,其实是一步深思熟虑的活棋,并不是撒手不管让他们自己“瞎折腾”。
1、这不是“分抢资源”,而是“做大蛋糕”。咱们的航天国家队,像长征系列,那是顶梁柱,专攻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这种大工程。但市场上还有很多小卫星公司,只想花合适的钱、用灵活的方式把卫星送上天。国家队任务重、标准高,未必能完全满足这些“小快灵”的需求。民营火箭比如这次失利的谷神星一号,主打的就是低成本、快响应的小卫星发射。它们做的事,其实是填补市场空白,把整个航天产业的蛋糕做大,而不是简单地和国家队抢资源。
2、失败是航天行业的“通用语言”,关键在怎么爬起来。你说资源有限,确实。但正因为资源宝贵,才更需要多元化的尝试。航天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放眼看全球,美国的SpaceX、火箭实验室,哪家不是炸过好几次才成熟的?这次谷神星一号前面22次发射成功了20次,说明技术底子是有的。这次四级出了毛病,恰恰暴露了一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敢直面失败、快速“归零”(彻底解决问题),这才是靠谱的成长方式。如果因为怕失败就不让试,那技术永远憋在实验室里,反而是一种浪费。
3、民营航天是国家战略的“生力军”,不是“替补队员”。国家早就明确了“一体两翼”的思路:国家队是主体,民营航天是重要补充。这就像主力部队和特种部队配合,分工不同,目标一致。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敢于试错新技术(比如可回收火箭),这种创新活力能反过来刺激整个行业的进步。而且,一个强大的商业航天产业链,能培养更多工程师,拉动高端制造,最终夯实的是中国航天的整体根基。
4、道歉是担当,更是对市场和客户的尊重。我浏览了一下评论区,有不少观友觉得“道歉多余”,但换个角度想,火箭上搭载的卫星是客户的资产,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主动道歉、公开说明,恰恰说明这家企业有责任心,不敢糊弄客户和公众。这种对市场的敬畏心,才是商业航天能走下去的前提。
总的来说,民营航天不是在“分蛋糕”,而是在帮国家“做蛋糕”、试新路子。给他们一点包容和时间,相信他们能用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证明自己的价值。中国航天的大局,需要国家队扛鼎,也需要民企闯荡,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