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史观”在技术层面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
关于1644史观的讨论最近很多,在我看来,1644史观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不合适的。
史是历史,观是观念。历史是已经发生的,确定的。观念则不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看待历史则会有不同的角度。史观是要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史观是否合适,要看它是否能更好为现实服务,是否有利于为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方向性的依据。
首先,1840史观有个好处,就是它的边界很“清晰”。在这之前,都是中国古典王朝;在这之后,古典中国面临了外国近代力量,如何沉沦、挣扎、觉醒、反抗、立国、建设、复兴,形成了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到“百年未有变局”的一个完整闭环。这个时间上的分界很清晰,前后两段差异明显,在技术上方便论述。
1644史观就比较模糊,如果说是汉人亡天下,那元朝也可以算。再往前还有五胡乱华,北魏等一系列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少数民族政权。那1644这个时间节点前后中国社会的独特差异性和清晰性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也有些差异,但是相比古典王朝vs近代工业力量这个大落差,差异性还是比较小的,不清晰。
其次,1840史观是能指导当代,为当代重大问题服务,凝聚当代共识的。现在中国的外部对手是谁?当然就是自1840年以来的西方列强。中国用100多年的时间,从古典王朝被近代工业力量冲击碾压,到救亡图存、学习掌握科技力量和组织力量,再到反超,重新回到历史上的地位,首先这是一个很爽文式的衰落-奋斗-复兴叙事闭环,第二它也契合了中国当下的外部斗争态势。
1644史观的提出,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呢?满清早就亡了100多年了,它的统治完全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史观打算怎么指导现实呢?最大的敌人已经都成灰了啊,那么这个史观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当然了,1644史观也不是完全无的放矢,它的一部分情绪实际上是来自对当下“片面统战”的不满。这个我能理解,但问题是,更换史观这么大的事,就…为了解决这么小的目标,这是不是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意思?
1840史观:我为了解决当前中国面对西方时的斗争和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存在。
1644史观:我就是看辫子戏太多看网上有人发吹捧清朝的帖子所以我烦。
这感觉后者就有点儿戏啊……烦可以理解,但是不是可以有更精准、副作用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意义小的多的问题”呢?
1644史观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像一个大熊掌,为了按遥控器中间的一个小按钮,结果一熊掌下去,同时按下了几十个按钮,为了试图解决一个小问题,毫无必要地引入一大堆更复杂的问题。
1644史观的引入,会带来一些什么新的问题呢?
首先就是多了一堆要解释的边疆问题,当然了,1644史观也大可以说,我不是弃地派皇汉。但问题是,你说归说,但是你这个史观和日本的“满蒙非中国”的理论基础是很相似的,这就要增加很多的论述成本,而且效果也会差很多,属于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引入了一个大问题。
再者,1840史观是对外的,强调的是“中国vs外国”,而1644史观无论怎么解释,在技术层面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都很容易变成对内,强调“汉vs非汉”。这样,前者相当于是凝聚了国内共识,而后者则是起到撕裂国内共识的作用。这又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引入一个大问题。
另外,1840史观是把近代中国的衰落解释为技术落后,技术落后是可以追的,现在我们不是就追上了吗?这样1840史观的“历史落后”和“现实强大”相互映衬,就更能体现中国人民的伟大,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成功——不是中国人种不行,文化不行,宗教不行,而是推翻了落后的上层建筑之后,就能重新焕发出生机——这里其实已经可以解决1644史观希望解决的问题了。
那1644史观呢?大明、南明,面对强敌内部还狗撕猫咬,最后纷纷败退,神州陆沉。而且在1840的扰动之前,就一直是“陆沉”状态。那你这个史观是想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解释为“汉人不行”、“要不是外国人来炮击满清解救汉人,汉人是无法自救的”。这首先是会为贬低汉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在现实中还容易产生面对西方时的逆向民族主义。当然了,或许会有1644史观持有者说,我不是这样想的。对,你可能不这样想,但是你这个理论太容易导向这个方面了。
上面我对1644史观提出了很多批评,但是,下面我要说“但是”了。
为什么1644史观这种缺陷很多的东西会被提出并传播呢?很大程度上是被文化界、思想界的一些片面美化清朝,甚至是有意识揭明清易代时的一些敏感历史伤疤的言行给“刺激”出来的。
1644史观是没有现实的“根”的,因为他要解决的问题早就已经不是社会重大矛盾了。只是在很局部的范围内,残留了那么一点痕迹。这些痕迹固然是要处理,但完全不需要用“更改史观”这么“粗糙”的方式去解决。
但它还是出现并传播了,这其实是纯粹意识形态层面的事情,如果这种刺激源继续存在,那么还是会刺激出一批1644史观来的。
其实这类事情古今中外都经常出现,一个不合理的“意识形态刺激源”反复刺激社会,但总是得不到纠正,就可能会刺激出一批反复失望后“单输不如双输”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意识形态本身往往是粗糙和副作用很明显的,但它也不在乎这些,它本来就是被刺激出来的,它更想要将其作为一种表达不满的手段和方式。只是这些方式如果时间久了,就可能从“表达不满”转变为“真的认为如此”。
因此,要消除刺激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凯申日记本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