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陣》開了個壞頭 30年後回歸理性

作者:盧永雄,巴士的報總編CEO,全國政協委員。

500

理性是逻辑的,可辩的,博弈的,而不是把政治推向噱头的,谩骂的,无厘头的,只有这样,才是回归初心,为民。

500

這個世界沒有經過失去,不會珍惜眼前所有。沒有看過之前差不多要打架的選舉論壇,就不會知道理性討論原來是很好的。

我看選舉論壇都真是看了40年,由80年代看區議會選舉論壇開始,到1991年立法會首次有直選,就有更熱鬧的選舉論壇。但真正改變整個論政生態的事件,要數亞視當年搞的清談節目《龍門陣》。

500

亞視找了黃毓民、鄭經翰和陳耀南來做時事評論節目的主持,以充滿火藥味的風格招徠。

那些年電視台的節目部和新聞部鬥生鬥死,新聞部要搞清談節目,節目部只願讓出星期日早上9點半的「死亡時間」,但《龍門陣》就在這種時間做起來,主持人約嘉賓上來訪問,大力質詢受訪者,甚至破口大罵。

特別是黃毓民詞鋒銳利,開創了一種「有佢講無你講」的風格。節目不求理性討論,但求睇得過癮,《龍門陣》節目大獲成功。

鄭經翰後來在商台主持的清談節目,就打同樣的風格發揚光大。

隨著選舉政治的發展,「龍門陣式」的辯論風格,就如病毒一樣,散播到種種公眾討論中去,立法會選舉論壇自難倖免。

那些年的選舉論壇初看時覺得很新奇,令政治變得很大娛樂性。後來氣氛越來越激,火藥味越來越濃,已有點偏離原意,不堪入目。再到後來變成全程罵戰,搶咪疊聲,人身攻擊,無所不用其極,開始令人看得相當厭煩,但又無法走出那種惡性循環。

我10年前曾經和一個泛民議員談過,問他們參加選舉論可否減少嗌交疊聲,認真討論一下影響民生經濟的政綱政見。

她說已經積重難返,少壯派、本地派辯論時越來越激,搶盡眼球。如果她們還是斯斯文文,講講政綱政見,試圖理性討論,一定不能當選。她基本上用了「人在江湖」4個字來解釋所有問題。

2019年的黑暴事件,觸發了2021年完善政制,一切又重新洗牌,就如按了一個「重設鍵」,從頭再來。

本屆由政府籌辦的選舉論壇由今天(11月11日)開始,的確有一番新氣象。

第一、泥漿摔角vs理性討論。

本屆選舉論壇的特點,是一改過往候選人互相攻擊的「泥漿摔角」方式,變成理性討論,搶咪疊聲不再。

500

以第一個新界西南地方直選的選舉論壇為例,5位候選的女將,來自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和經民聯,代表不同的政黨政團,提出不同的議政方向,候選人比政綱政見,不是鬥大聲搶咪。

看了幾十年越搞越激的選舉論壇後,慢慢發覺那種充滿火藥味的論壇,表面看娛樂性十足,實際上如低俗的黑社會片,全無內涵。

倒反是如今的論壇,好像一股清流,回復理性。

第二、力挖醜聞vs聚焦政綱。

以前的選舉,選戰基本上是抹黑之戰,例如特首選舉就深挖候選人的各種醜聞,甚至將小事放大,大事變巨,什麼僭建風波、個人劣行、官商勾結,真真假假的醜聞蜂擁而出,選舉論壇也是集中追問醜聞。選舉變成醜聞少者勝,而不是比政見和能力。

今次的選舉論壇就給人感覺是回歸到比政見政綱的合理焦點。

有人說今次論壇沒有互相提問的形式,我覺得這種形式好壞其實見仁見智,因為互相提問往往是挖對手瘡疤,作人身攻擊。沒有了這個環節,就減少那種互揭醜事的味道。

第三、偏向政治vs關顧民生。

以前的選舉論壇,候選人極少講民生議題,到後期更加形成單一政治議題,例如逼問候選人是否支持「真普選」,好像支持所謂「真普選」的候選人,就是必須當選的候選人。而不支持「真普選」的候選人,又或者不支持無差別否決財政預算案的人,就不適宜當立法會議員。

這種選舉文化,將社會一步一步推向政治化,一步一步推入狂熱的旋渦,最後在2019年大爆發。

如今的選舉論壇重新聚焦民生經濟議題,選民不但可以聽完候選人的政綱,中間不會被人打斷,而且不少候選人會講到一些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實質建議,例如提出年青人「先租後買」買樓計劃,他們交的租金將來可以作買樓的首期;又例如香港要搞人才庫,認真研究香港需要甚麼人才和人才的供需問題。

這些都是增加市民幸福感、為香港大局謀良策的實質建議。

選立法會議員不是選最佳辯論員,過去30年的發展,已經有辦給我們睇了,黃毓民、鄭經翰亦曾一登龍門,當選立法會議員,政治越搞越激,社會空轉了20年。如今這些人遠走他方,香港排毒之後,可以重新開始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