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再造小鹏

500

作者 | 叶二 编辑 | 魏晓

再把小鹏,视为一家汽车公司,已经不合时宜了。

刚过去的小鹏科技日,随着小鹏第二代VLA、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等技术创新的集体涌现,小鹏几乎抹去了“车企”的标签,用一整套“物理AI矩阵”描绘了未来科技的新图景。

是的,你没有看错。

无论是AI时代的大模型基座,还是拥有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无论是地面上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是低空中的飞机汽车,这些代表当下科技行业最尖端的智能水平,这些驶向未来的科技最前沿产品,均出现在小鹏一人身上。

如此一个过往印象中还挣扎于生命线的造车企业,不仅是在过去两年来实现了造车领域的V 型反转,反而率先走出了汽车产业的边界,以一种向上升维的姿态再造自身,要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到物理 AI 世界出行探索者的物种进化。

500

怎么就一下子如此跨越?

一方面,这正是技术奇点被引爆的魔力。

基于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小鹏构建了全栈自研的物理AI体系,覆盖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这为小鹏在AI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具身智能载体上的落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底座。

另一方面,则是对物理AI浪潮的顺应。

“数字 AI 重构了虚拟世界,而物理 AI 将重塑现实空间”。目前全球的AI竞赛正在从数字AI升维到物理AI,机器理解并改造现实世界,已经成为可以预见的技术发展趋势。

小鹏率先投入其中,不再满足于优化单一出行场景,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这种价值追求,不仅本身顺应当下即将迸发的物理AI浪潮,同样也与何小鹏 “技术直男”的创业初心形成呼应 ——用底层技术改变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显然,现在的小鹏,就是要做一家物理AI公司。

是时候重估小鹏了。

再造一个小鹏

当何小鹏再次邀请IRON上台,团队在公众面前剪开IRON腿部的“皮肤”,露出机械骨骼架构时,这一刻注定会在全球机器人发展史上,写下最生动最写实的一笔。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证明自己不是人。

科幻电影中曾经预见过的场景,以及市场预期中,当机器人进化迭代后所可能会遭遇的“太像真人了,会不会由真人假扮”的疑问,就这么毫无防备的走入现实。

甚至这一幕,没发生在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上,没发生在一众深耕具身智能已久的垂类公司上,而是发生在了小鹏这一造车企业上。

原因无它,小鹏IRON实在是“太像真人了”。

500

这款身高 178 厘米、体重 70 公斤的机器人,不仅复刻了人类的身体比例,拥有仿人的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更通过 82 个主动自由度构建起远超行业水准的运动能力,动作自然流畅、灵活自如,可实现如“猫步行走”的高难度拟人动作。

静看之下,很像真人,一走起来,“就是真人”。

当然这种“极致拟人”,不是凭空而来,正是小鹏近十年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将 XNGP 智驾的 720° 无死角视觉系统移植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中枢,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2250TOPS支撑端到端动作决策,甚至把汽车制造中的精密装配经验转化为机器人的工业操作能力。

单拿出来IRON这一人形机器人,就已经足够炸裂,让市场刮目相看了,但小鹏并不满足,还一连串掏出了小鹏Robotaxi、汇天两套飞行体系等等王牌。

以Robotaxi来说,现在市场上都广泛认为,Robotaxi会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流业态之一。从降低出行成本到提升交通效率,从缓解城市拥堵到释放人力价值,Robotaxi承载着全球出行产业的变革期待。

而小鹏此次入局Robotaxi,正是要解决Robotaxi 的 “规模化落地”难题。

生产制造上,小鹏Robotaxi采用前装量产方式,将硬件直接集成到新车生产线中,避免了后期加装的不便和成本。在最为核心的自动驾驶硬软件层面,小鹏Robotaxi搭载4颗图灵AI芯片,车端算力高达3,000TOPS,是目前全球最高水准。技术路线方面,小鹏Robotaxi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依托纯视觉方案即可应对全球不同道路类型及交通环境。

相较于目前行业而言,小鹏Robotaxi成本更低,也更易规模化。

更关键的是,小鹏展现出开放性的姿态,通过与包括高德等在内的全球伙伴共建 Robotaxi生态,以期搭建起 “技术 + 流量 + 场景” 的完整闭环,推动Robotaxi普及。

在市场人士看来,此次科技日中,小鹏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发布,正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小鹏正在再造小鹏,从一个汽车制造商,迭代至物理 AI 世界出行探索者。

物理AI的升维竞赛

在这背后,正是物理AI浪潮的汹涌而至。

当11 月 5 日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以 “物理 AI 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重新定义企业身份时,两天后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告诉投资者,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产品,“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台机器人”,并宣布数百亿美元算力投入计划。

这两场相隔万里的科技盛会,正勾勒出时代转向的清晰轨迹。

是的,全球科技竞赛正在从 “数字 AI” 到 “物理 AI” 的维度升维,包括特斯拉、英伟达等全球科技巨头都在押注其中。

这个舞台,当然要有中国科技公司的声音,不仅不能缺位,更要超越。

一个事实是,全球科技发展史上,过去百年来,都是由美国科技公司引领,但到了物理AI这下⼀个科技浪潮中,情况则很可能发生变化,依托于小鹏的持续布局落子,中国科技公司有望在物理AI领域实现“超⻋”。

业内共识,物理 AI 的竞争本质是生态能力的较量,主要依赖于硬软件的全面协同。

而小鹏作为国内唯⼀实现物理AI全栈⾃研体系的物理AI公司,优势就非常明显。

软体层面,第二代 VLA 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小鹏掌握了物理 AI 的 “操作系统”,小鹏拥有了一个 “超级大脑” ,可以支撑物理AI的一应“躯干”;硬件层面,小鹏一次性在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三大领域放出大招,让物理AI在三大具身智能产品中完成具象化落地。

500

此种硬软件协同,无论技术成熟度、适配度,还是落地速度,基于小鹏的全栈⾃研,都可以说是市场上最领先的。

同时,小鹏也深知,技术创新唯有落地兑现,并创造价值,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推动物理AI走入更广泛的现实。

从量产落地日程表,再到商业模式构建,从产品应用场景,到潜在市场空间,小鹏都有明确的路径规划,以及产业构建。以小鹏IRON为例,在小鹏的计划中,2026年年底,将实现规模量产,同时商业计划上,小鹏IRON将优先进入商业的场景提供服务如导览、导购、导巡,客户名单上面,已有宝钢。

可以预见,在不久后的未来,当小鹏的飞行汽车划破天际,当 IRON 机器人成为工作搭子,当小鹏Robotaxi完成一次次安全无人出行,物理 AI 的中国叙事已不再是追赶,而可能就是超车,是定义了。

是时候重估小鹏了

由此,小鹏也将打开自身的全新现象空间。

就在此前,小鹏市值超越理想,首次在“蔚小理”中排在第一的位置,这主要得益于小鹏汽车业务的亮眼表现。

雷军以前说过,市场上没有哪家硬件厂商,能在大幅度滑坡后然后再次崛起的,但小米做到了。

而现在的何小鹏,同样也能说出这句话。

两年前的小鹏汽车,深陷销量滑坡,备受市场质疑,一度被网友调侃“走进ICU”,但凭借着持续的坚持与创新,最终实现了浴血重生。

500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小鹏汽车单月交付量达42013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6%,并连续两个月突破4万台大关;2025年1-10月累计交付355209台,同比增长190%,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35万辆销量目标。

有了如此成绩,或许可以松口气了。

但没想到,小鹏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向更广泛的星辰大海——物理AI再度发起冲锋。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是时候重估小鹏了。

一来,物理AI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业内早有共识,将撬动万亿美元市场规模。二来,当前国内政策上,正在对Robotaxi、⼈形机器⼈、低空经济等物理AI领域释放出强烈的扶持信号,小鹏已然站在风口之上,主动在此次物理AI的技术浪潮中,完成与产业的深度绑定,追求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 “强者”。

显然,当下的小鹏已经不只是一家造车公司了,而是一家正在重塑“人—具身智能—物理世界”关系的物理AI公司。

事实上,就在小鹏科技日后,资本市场已经作出了行动。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花旗、中金、中信等多家中外头部券商纷纷纷发布报告强推小鹏汽车,其中,德意志银行在报告中称“小鹏汽车迈向具身智能全球领导者地位一大步”,并给出“买入评级”,可见对小鹏物理AI布局的强烈看好。

是的,物理AI的愿景,就是这么令人振奋。

小鹏现在率先踏出了这一步,也正式拉开了国内科技公司抢占物理AI高地的第一幕。

或许,这种瞄向未来的探索,过程中仍难免会有波折,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路,小鹏将会持续走下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