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开始卖剩菜

500

作者 | 王念念

编辑 | Sette

先看一个新闻。

500

简单来说就是,杭州国寿君澜大饭店这家五星级酒店,发现每天自助晚餐都会剩东西。

于是想了个点子,你没有在酒店购买自助晚餐,没关系。你只要在自助晚餐闭餐前15分钟来,就可以自己打包一份剩菜盲盒,这个盲盒只要40元。

我看了一下,这盲盒还挺丰盛的。

正常情况下,这家酒店的自助晚餐需要298元一份,菜品有30来种。有烤鸭、叉烧、脆皮烤肉、蒜蓉生蚝和清蒸大闸蟹,还有核桃塔、荔枝慕斯蛋糕和一些精致的小甜点。

而且他是让客人自己打包。

你付了钱,给你一个餐盒,能装多少都是你自己的本事。如果有大闸蟹,装上两个差不多就能回本。然后还送你一份饮品,可以选择罐装苏打水、椰子汁或果汁。

售价40元可以说挺良心了。

除了自助晚餐,这家酒店还推出了20元的自助早餐盲盒。

其实这个事不是杭州国寿君澜大饭店最先玩的。

500

在他之前,上海虹桥雅高美爵酒店的自助餐厅就推出过28元的午餐盲盒。团购详情中显示,午餐盲盒仅限外带,每日六道热菜轮换。

也是消费者自行拿取。

有网友晒过,当天去的时候,炸物、蔬菜、水果、甜品应有尽有。荤菜有小酥肉、香菇鸡、狮子头、黑椒牛柳等,特色菜还有冰镇小龙虾。

深圳龙华希尔顿逸林酒店也推出过“剩菜盲盒”,原价200多元的自助餐只需79元即可买到盲盒,有鲍鱼面、刺身寿司、现煎牛排、各海鲜等等。

500

我看了看社媒及朋友圈,很多消费者第一反应是,喜大普奔。低成本五星级酒店自助餐自由,就这么实现了。

但不少业内人士的反应却是,这是干啥?多掉价,多丢人啊。咱们可不能这么干。

所以说,琢磨出这方案的,肯定不是五星级酒店里的“老登”,应该是年轻人。

“老登”们偶像包袱太重,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他们觉得“剩菜盲盒”这玩意跌份,low。

殊不知,在大餐饮领域,“剩菜盲盒”早就玩的不亦乐乎,还养活出来好几个抢单平台。

“剩菜盲盒”这玩意最早要追溯到2015年。

丹麦一家公司的北欧佬整出来了这个骚操作,把当天没卖掉的临期食品打包成“魔法袋”盲盒,让消费者用赌狗心态来薅资本主义羊毛。

把原本要进垃圾桶的隔夜面包、临期酸奶,全变成了年轻人抢着要的惊喜福袋!

这个操作骚到什么程度?

直接就是个“一石多鸟”的多赢操作,商家清库存赚口碑,消费者捡便宜玩心跳,地球妈妈还少吃了无数份厨余垃圾。

短短八年就从北欧火遍全欧,到2023年已经覆盖了17个国家,门店数量超过8万家。有数据显示,这个模式累计减少的食物浪费已超过2亿份。

后来这套玩法杀回国内,那帮面包房、甜品店老板第一个拍大腿叫好!以前天天对着卖不掉的欧包、蛋糕抹眼泪,现在可算找到了终极解法。

然后这帮人还给改良了一下,把临期品包装成“手速限定盲盒”,为了增加点刺激感,消费者每天还得预约,提前准备好拿着手机蹲那儿拼拼网速,跟演唱会抢票似的。

500

北京朝阳区有家面包店,每天都准备30个盲盒,20秒就抢光。

那你又要说,这些面包、甜品本来也就30元左右一份,放盲盒里卖个15元上下,也不是那么跌份。但酒店自助餐,动不动就200、300元,你现在搞成30、40元的盲盒,这成何体统?

这不是邪修是什么?

还真不是。

高端酒店剩菜盲盒这个东西,去年就在新加坡留学生圈里火过。

当时不少留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新加坡的攻略,说花15新元就能买到高端酒店的自助餐剩菜盲盒,里面有烤面包、烤肉、海鲜,性价比高得离谱。

500

然后就是人传人,一堆人去薅羊毛顺道打卡拍照。

酒店经理看着清空的备餐区老泪纵横,留学生举着手机拍开箱视频流量赚到手软。

我要是新加坡环保局,高低得给这群年轻人发发锦旗。这压根不是买剩菜,分明是用消费主义之矛攻消费主义之盾!

而且你看人家新加坡搞剩菜盲盒的品牌,君悦酒店(Grand Hyatt)、费尔蒙酒店(Fairmont)、威斯汀酒店、JEN、诺富特、史丹佛瑞士酒店,哪个牌子差了?

还不都是10-15新币的剩菜盲盒卖到飞起?

所以你看,这里面隐藏着两点以往国内五星级酒店里的“老登”压根视而不见的信息。

一是,高端酒店精细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后房地产时代,酒店从“地产挂件”到必须降本增效,学会自己“独立行走”。

但很多“老登”的解题思路是偏的。只会一味压缩采购成本,缩减物料。

采购部天天和拖鞋供应商为了一毛、两毛钱打架,财务盯着绿植预算眼冒绿光。

欢迎水果蔫得像出土文物,纸巾盒里永远只配一张纸,沐浴露稀释得比我的钱包还干净,拖鞋都给你洗好几次。

把员工当八爪鱼使,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工资还要砍两刀。

食物浪费。他不去想怎么精细化管理,而是将原本卖300元的餐,食材成本从150元砍到100元,从而覆盖食品损耗。

500

因为精细化运营实在太难了,你没法预估准确,每天有多少人要来吃自助餐。因此备餐的时候要么不够吃,要么存在浪费。

但你都是五星级了,总不能人家花300元来吃自助餐,来的稍微晚点,坐下来没吃两口,你告诉消费者“不好意思,今天的肉菜、海鲜已经没有了”。

那怕不是消费者当场就炸锅,回手就是一条差评小作文。

这个时候你回过头来再看高端酒店剩菜盲盒这个事情,是不是神一样的发明?

即减少了损耗,又能白嫖一波宣传。

大部分消费者花40块吃到了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高低得拍个照发朋友圈。而且现在这个时代下,流量就是钱。这么一算,酒店不仅没亏,还赚了。

另一点是,现在的消费者既想顿顿米其林,又想让钱包保持厚度,这种人间真实在过去根本无解。但剩菜盲盒把这个事解决了。

临期食品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并不low而是更有性价比。

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01亿元。

500

主力军是谁?25到40岁的社畜和中产!

这说明什么?说明目前大家的消费理念已经从“精致穷”进化成“精明省”。

上一代人的消费主义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宁可吃三个月泡面也要背真皮包包;这一届消费者把临期食品玩成社交货币,把对性价比的追求,从一个小众需求变成了主流趋势。

所以你看,一边是年轻人想吃好的但预算有限,另一边是酒店要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两边各有各的痛点,盲盒恰好把这两个痛点连接起来了,年轻人用三折价格实现“自助餐自由”,酒店把剩菜变成现金流,双赢。

说到底,剩菜盲盒能火,是整个社会终于意识到:让龙虾牛排物尽其用,比在垃圾桶里证明身份更高级。让每一份食物找到归宿,比用浪费支撑体面更文明。

这从来都不是关于如何处置剩菜的故事,是商业文明给自己找到的一个体面台阶。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及网络截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