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双11”!平台端 商家端 用户端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
2025年双11即将落幕,曾经熬夜拼手速、拼网速的狂欢场面已逐渐淡出记忆。熬夜蹲守的抢购变成午休时的随意浏览;预售定金对比现货价格,发现只便宜了5元钱。双11已经走到第17年,消费者还会继续“买单”吗?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配图|网经社图库
一、平台端:从“低价狂欢”转向“价值深耕”
此前,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发布双11阶段性战报。如天猫双11开卖两周,9个进口品牌成交破亿,927个进口品牌成交同比翻倍。44个进口单品成交破千万,31家首次参加天猫双11的海外新品牌成交迅速突破百万,其中,澳大利亚奶粉品牌Maxigenes美可卓海外旗舰店成交突破800万,成为海外新商成交冠军。

京东11.11于10月30日晚8点开启“百亿补贴日”,迅速点燃消费者热情。10月30日20:00至10月31日19:59,京东11.11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17%、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5%,由自营秒送仓发出的商品,最快5分钟已为客户送达。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表示,年终大促对我国供大于求的企业现状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大促肯定是和价格挂钩的,但市场追求“物美价廉”已经很多年了,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物美是第一位的,我理解客户有需求,对客户有价值是关键,在此基础上,结合年底冲量适度降价是一个正常的业态。未来的 10-20 年内,类似名目的年底大促一定还会存在,企业有完成销售计划、兑现价值、回笼资金的刚性需求。
今年,即时零售成为电商竞争的新战场。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11,积极引入千量级品牌入驻;京东将即时零售纳入本届“双11”大促范围;美团首次以线上线下双渠道参与双11大促。在天猫家居行业,“双11”前超1200家品牌线下门店开通淘宝闪购,“双11”开门红期间,来自闪购的日均订单量环比增长了680%,GMV环比增长了740%。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分析到,即时零售的爆发标志着电商竞争进入“远场+近场”混合新阶段。传统电商以全国物流为核心的“远场”模式,正与本地生活圈的“近场”服务深度融合。这种冲击体现在:传统电商需强化“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本地商家通过即时零售打破地域限制,倒逼传统电商升级供应链韧性。未来,电商格局将呈现“全域覆盖+精准触达”的立体网络,平台需平衡规模效率与本地化服务,以应对混合竞争的挑战,最终形成“远场全国覆盖+近场本地即时”的竞争新常态。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
郭涛表示,双十一已从“低价狂欢”转向“价值深耕”,核心价值升级为消费者对品质、服务、体验的三维追求。其未来生命力源于构建“需求-供给-技术”的生态闭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需求匹配,即时零售满足“即刻满足”需求,绿色消费、国潮创新提升品牌溢价。
平台需从流量分配转向价值创造,形成“用户精准需求-商家高效供给-平台技术赋能”的可持续增长飞轮。这种转变要求平台深耕供应链韧性、优化用户体验,最终实现“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战略升级,奠定长期发展基石。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
刘俊斌表示,即时零售目前阶段主要是把同城的商品快速完成客户即时需求,下一步,必然会演变成所有品类都变成“近场”的形式,是传统电商的一次革命,是电商的极致模式。目前各大平台都在运筹集中分仓和配送中心建设中。
曹磊也表示,2025年即时零售全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是继零售电商、跨境电商、大宗品电商、生活服务电商、机酒旅游、私域电商之外,电商的最后一个“万亿级”存量市场。因此,即时零售必将在“双11”电商大战中显示出重要作用,成为京东、淘宝、美团、抖音等平台的新增长点。
二、商家端:多重压力下艰难求存
不过,对不少商家而言,这场年度大促带来的不仅是销售机遇,更是一场在多重压力下的艰难求存。
退货率激增、流量成本高涨、税务监管收紧,电商商家在双11的狂欢中默默承受着经营压力。一位淘宝商家在社交平台上控诉,平台全力推进的“外卖大战”在引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价格敏感型用户,导致退货率激增。
例如,近期网友晒出足有A4大小的吊牌,吊牌直接悬挂于衣物外侧,上面印满二维码、店铺LOGO、防退声明,穿出去比衣服还抢眼。商家表示,这是对“七天无理由退货”措施被滥用的无奈反击,为了应对越来越离谱的退货率,通过物理限制降低恶意退货行为。

平台算法的“价格力”倾斜让低价商品获得更多曝光,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商家表示“今年双十一这个退货率是认真的吗”,还有商家控诉“外卖补贴吸引了太多羊毛党”。
此外,电商平台的促销周期被无限拉长,例如京东长达37天,抖音甚至达到57天,这彻底消解了“单日冲刺”的紧张感。加之“每周一小庆,每月一大庆”的平台优惠趋于常态化,以及部分商品“先涨价后降价”的营销套路被广泛认知,都在削弱“双11”对消费者的独特吸引力,让商家难以再现昔日的销售爆发力。
一些平台为确保自身的“最低价”优势,会要求品牌商在其他平台的售价不得低于自家平台,并有专人巡查直播间价格,低价行为会面临罚款。这使得商家,尤其是SKU少、单价高的数码3C品牌,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协调全平台定价,议价权持续弱化。
部分平台的考核规则看似为商家“减负”,实则更为严苛。例如,有平台将商品品质考核升级为关注“近90天用户评价得分排名”等指标,并要求每日动态监测,导致商家必须持续投入成本经营用户口碑,运营压力巨大。
曹磊表示,平台间“最低价”的激烈博弈,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长期来看将抑制商家的研发创新能力,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用户端:从“冲动剁手”到“按需购买”
在这场大促中,年轻消费群体的变化尤为明显。Soul 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揭示了这一趋势。Z世代对双11仍保持高度参与,参与者在总调研人群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81.3%上升至2025年的93.1%。但驱动他们购物的因素已发生根本变化。

“看参数、查成分”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习惯。这种理性消费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年轻群体逐渐清醒认识到“冲动消费的代价”。社交平台上“双11踩坑实录”“闲置物品断舍离”等内容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助推了理性消费观念的普及。
国内电商智库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进而说到,线上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商品价格,延伸至流量分配、内容生态和用户时长的争夺。事实上,消费者对“真实低价”的渴望和敏感度在空前提升,但同时,他们对“复杂游戏”的耐心和信任度在急剧下降。
今年双11,理性消费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双11其实与日常大促差不多。曹磊分析,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双11作为“唯一低价”的绝对存在感,因为“全网最低价”的标签正在失效,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按需购买” 取代了“为便宜而囤货”。同时,人们对双11复杂的规则和套路感到疲惫,刺激阈值大大提高。

郭涛表示,理性消费是消费观念不可逆的长期转变。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后,“质价比”替代“低价”成为核心诉求,倒逼制造业向“精益生产+绿色制造”转型,零售业构建“数据驱动+柔性供应链”体系。这种升级体现在:产品设计更注重用户真实需求,供应链实现快速响应与低碳化,营销策略从“流量收割”转向“信任经营”。长期来看,理性消费将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新”,形成更健康的商业生态,最终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零售业的可持续增长。
刘俊斌则表示,理性消费反映了消费者的成熟,我曾经提出电商的三阶段:物不美价廉、物美价廉、物美价不廉,目前已经是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未来10年,是奔向美好生活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要把握这个趋势,打造服务型制造和服务性消费新格局,据报道,双十一的有较高的退货率,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厂家和商家要反思,自己生产的商品的品质、信息的描述的真实性、规范性是否做好了?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田宇指出,2025的双十一大促即将接近尾声,总体趋势,已经充分呈现出了理性消费的思潮。这一思潮绝非昙花一现的短期波动,而是经济周期、社会观念与技术发展三重力量同频共振下,所催生的一次不可逆的长期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内核,是消费文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必然进阶,并将作为一股强大的外部驱动力,深刻且持久地倒逼中国制造业与零售业产生深度变革。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田宇)
田宇总结到,将“理性消费”视为短期现象,无异于刻舟求剑。这是中国消费市场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必然迎来的成熟与沉淀。经济周期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社会观念的跃迁和信息技术的赋能,则为其提供了不可逆转的坚实底座。
走过17年,双11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一场全民狂欢,而是一个真正回归消费本质的购物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