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跑马了,可以开放赛车吗

过去十年里,中国掀起“跑马”(马拉松)热。2014年还只有51场,2019年暴涨到1828场,现在只能更多。跑马现在成了圈钱的名堂,各地用来拉动旅游、住宿、餐饮。不过效果似乎参差不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加上地方财政收紧、安全监管严格化,现在跑马有降温趋势。那能不能转向赛车呢?

在中国,一说起赛车,就是环形跑道上的“跑圈”。那东西看的人其实有限,也不好看。一圈圈傻跑,到了眼前一闪而过,连车的颜色都没有看清就过去了,能有多好看?

但公路赛事不一样。真实的道路,真实的赛车。早年没有“跑圈”,只有公路赛车,勒芒、Mille Miglia等都是,法拉利、保时捷、mini、Alfa Romeo,都是这样跑出来的,不是“跑圈”跑出来的。

今天汽车在中国极大普及,但赛车并不普及。实际上,大部分人连把自家汽车的性能开出90%的机会都没有。街道上、公路上哪有这样的机会!即使不怕探头,也没人想当马路杀手。

但作为赛事,可以在规定时间封闭相关道路,这就没有危害交通安全的问题了。

观众可以沿途观看,但必须在沙袋和栏杆后面。作死的撞死活该。

参赛应该谁都可以参加,但必须缴纳特别的保险才有资格,避免比赛中出事故后“没人管”的问题。这个需要保险公司配合,地方上说了不算。保险费用也可作为必要的门槛,避免阿猫阿狗谁都来瞎参和。

赛事不要放在大中城市,到乡镇去,最好是有盘山道、盘湖道、羊肠道的地方,风景优美,参赛、看赛的人都能欣赏景色,也容易扩大影响,还不扰民。避开国道省道,就是要县道、乡道。

比赛可以出花样,增加趣味,增加大众参与。比如说,规定发动机排量不超过2升(不过电动车当道了,这个怎么弄?),重量(连燃油和电池)不得超过yy,必须是量产车、销量不低于xx辆、售价不超过xx万而且不得改装,等等。

比赛的不一定是绝对速度,可以是耐力和可靠性。比如全程1000公里,加油、休息、充电、换电池都算你的时间。

这能玩起来吗?

要是可行,拉动作用至少不必跑马小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