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天的三场仗——当阿里重新开始制定游戏规则

文 | 阑夕
关于阿里这家公司逐渐找回打仗能力的话题,行业里已经谈了不少,但为什么要重新打响战争,以及动员背后的目标是什么,还是需要相对细致的厘清。
毕竟没有战略的战争,只是好勇斗狠罢了。
以2024年重整电商事业群为标志,这一年来的所有动作,其实都可以收敛成一个淘天重新找回优势战场的过程。
找回,意味着每一个优势战场都是阿里曾经拥有,就像小马哥在「英雄本色」里的那句台词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没人能够拒绝爬回山巅的那种爽感:
「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为了争这口气,淘天打了三场仗,分别是在自己的地盘打仗、在别人的地盘打仗、在未来的地盘打仗,草蛇灰线,检验这三场仗的成果,再次汇合到了这一年的「双11」。
第一场仗,是「双11」本身,在这个由它开启、却被不断重构的战场上,再次夺回节奏与定义权的一场仗。
重构来自很多因素,甚至包括来自阿里自身,比如大促玩法不断演进,导致日渐复杂的购买公式,越来越长的开售时间,以及同行将低价心智拉到全年无缝的策略,都在撬动「双11」的稀缺性。
社交媒体上至今仍有回忆第一年「双11」朴素粗暴的呈现页面:天猫当时还叫淘宝商城,提前吆喝了几个月,最后只有27家品牌参加,每家的供货都是五折促销,没有满减,无需用券。

当然,为此感到羡慕嫉妒恨的年轻一代消费者,也不知道便宜背后的商业逻辑,在前几年,「双11」只是商家用来清库存甩尾货的选择,和后来的「既要又要」——新品、优质和低价缺一不可——完全不是一码事。
「双11」演进今天的模样,并非一家平台可以左右的,更多的是取决于平台、市场和商家的博弈结果,而所谓的内卷,也是从均衡里诞生的:
供给侧空有销量而无利润,消费端不是囤货就是退货,双方都苦不堪言。
于是很明显的,今年的淘天,正在从一个洪流中的被裹挟者,变成挖河道以改变潮水流向的再分配者。
最明显的,在多家平台将「双11」开卖时间提前到10月9日的背景下,今年淘宝依然选择10月20日正式开卖,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不再和对手卷周期。此外,取消满减,让消费者不在凑单,加量补贴,关注「剔除退款后GMV」,这些迹象都在表明,淘天意识到了「双11」的主场优势,手握中国电商行业最为丰厚的品牌商家,它可以改变游戏规则,而不是顺从。

其实仔细复盘,今年的「618」年中大促就可以视为淘天发挥长板的一次实战测试,首次取消凑单满减,简化到只设计一个「立减」核心玩法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欲突然又涌出来了,不但下单用户的规模达到双位数增长,「剔除退款后GMV」也大涨10%,创下三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还有几乎贯穿全年的品牌扶优措施,淘天还是从供给入手,承接了那些希望以好货赚取应得利润的品牌商,最大程度向它们分配流量和补贴,在把好钢用在刀刃之后,用户必然会意识到摆在淘天货架上的稀缺性。
有电商行业的从业者把今年的天猫「双11」总结成「脱水玩法」,低价是靠让利、补贴、红包、88VIP折扣、淘金币等多项权益叠加出来的,商家的负担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里,而用户依然能够享受最优惠的到手价。
唯一需要被说服的,只有淘天,做减法的代价,是压力都得自己来扛,分配本身只是左手倒右手,如果没有增量的创造,这种「只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长久不了。
这就到了淘天打的第二场仗,也是最精彩的,到别人的地盘打仗,打破增长的天花板。
来自外卖/闪购业务的1亿新增用户,是超出预期的一步大棋,这很像当初拼多多杀出重围的逻辑——用微信的MAU减去淘宝的MAU,就是中国电商的增长空间——阿里曾经误判的存量市场,被它吸取教训后再次创造出了增量市场。
很难想象用传统的电商路径可以如此发现这1亿从未在淘宝和天猫下过单的用户,而他们又确实的进入到了阿里的生态循环,无论是买过一杯奶茶,还是一根充电线,消费就是消费,而非流量。
根据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最近半年以来,淘宝的DAU以平均每个月上涨11.2%的速度,一路增长。
这也使得淘天的大会员体系首次得以运营10亿级的全量用户,并借今年「双11」的机会,为品牌电商向即时零售领域补全提供练兵资源,实现确定性的增长。
即时零售是一个短期容易被高估、长期又会被低估的市场,「外卖大战」为这个新概念赚足了眼球,以致于噪音同步扩大,但是考虑到运力网络和仓店融合的继续发展,电商的远场和近场,都将成为大消费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消费才是主体,供给则是围绕消费的基础设施,用户想买什么,就应该给TA匹配一个最优解的效率方案,而不再是从链接列表里去翻拣。
淘宝闪购加入这次「双11」的意义,就是给有所有参与的品牌带来了日均超千万次增量曝光,也就是潜在成交机会,如果用「外卖大战」的补贴从无到有,砸出了淘系20%日活跃用户增长,那么再没有比「双11」更好商业场景去承接这些增量了。
更重要的是,双11这个场景还能顺势扩大闪购业务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品牌商入驻,形成共振,怎么看都不亏。
淘天打的第三场,地盘是在未来。
作为第一次由AI深度融合的「双11」,淘宝正在扮演全球最大落地场景的全新角色,其实时至今日,大多数商家——也就是B端市场——都已经离不开各种AI工具了,但还要加大力度为C端市场配置AI能力,这还真是只有阿里才能做到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同时拥有Top级大模型和Top级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也没有第二家了。
从找东西到列清单,从虚拟试穿到智能导购,从比价到帮挑,利用「双11」的热闹,淘宝一次性放出的AI应用,可能比阿里一年开发上线的都要多,看起来,AI担当用户的首席选品官已经不再遥远了,不过根本上,淘天是在AI成为人类外载能力的时代提前占位。
在电商行业,AI的普及有点像「大象无形」,它并不会时时刻刻跳脸刷存在感,却能让整个商业生态的运行效率提升一个数量级,用户只感觉到「更好用了」,商家只感觉到「更好赚了」。
某种意义上,关注淘天打的这场仗,就是关注一家科技公司对于AI的态度是否知行合一:
如果连购物都无法放心交给AI来完成,那么大家又怎么能相信那个AI可以诊断疾病和教育后代的未来?
如果连研发出千问系列大模型的领先巨头,都没有动力去把这份技术用在最核心的产品里,那AI的重要性怎么体现?
如果在AI泡沫论阴魂不散的质疑前,还不让10亿级的用户规模来检验AI的经济价值,那要如何证明公司坚定投入的决心?
至少,在这一届的「双11」,我们可以开始得到回答。
现在脉络足够清晰了,淘天打的这三场硬仗,一场是为守土,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让大促化繁为简,回归本质,一场是为远征,把大消费场景穿透到本地比邻,再次创造增长市场,一场是为卡位,让先进的技术以更自然的姿态转化为先进的体验。
而淘天要争的那口气,要拿回来的东西,就在里头。



科技互联网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