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宁德时代 1.5 亿索赔,海辰储能第三次赴港 IPO 胜算几何?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支撑环节,储能技术的突破与商业化应用,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日前一家成立不足六年的企业再次成为业内的焦点。据披露,10月27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辰储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从 2019年成立时的行业新丁,到2025年上半年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双榜Top2,海辰储能顶着宁德时代重压的成长速度不由得让人咂舌。

但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激烈博弈,是知识产权纠纷的持续发酵。这家带着"宁王基因"的储能黑马,能否在第三次上市征程中一举上岸?

500

进击的储能新贵:五年跻身全球Top2,仍走在快车道上

储能行业的高景气度是企业增长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储能作为解决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市场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同比增长98%。其中,中国市场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增长超过130%。

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数据,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8GWh,同比增长106%;其中中国厂商出货252GWh,同比增长109%,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这条高增长赛道上,海辰储能作为行业新锐,展现出的追赶速度十分惊人。

从全球市场排名来看,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行业新贵到全球第二的蜕变:2023年位居全球第五,2024 年以 35.1GWh 的出货量跃升至第三,市占率达 11%;2025 年上半年更是一举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及电力储能出货量双榜 Top2,这样的成长曲线在成熟度逐渐提升的储能行业中实属罕见。

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印证了其“黑马”成色。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90%,增长曲线持续向上。

更关键的是,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转折点,在经历 2022 年、2023 年分别亏损 17.77 亿元和 19.75 亿元后,2024 年净利润达到 2.88亿元,标志着其商业化进程迈入全新阶段。

2025 年上半年,这份盈利势头得到持续强化。报告期内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9.71 亿元,同比增长 224.5%;净利润2.13亿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毛利更是同比激增 1073.4%,达到9.16亿元。

具体来看,盈利能力的显著改善,核心得益于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其高附加值的储能系统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收入从上年同期的 1.69 亿元猛增至 12.79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18.3%。细分业务来看,储能电池业务毛利率达到 9.7%,同比提升 203%;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更是高达 29.7%,同比提升 165%。

这种业务结构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整体盈利水平,也增强了公司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

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则为其订单释放和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2025 年 6 月 30 日,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设计年产能达 64.4GWh,较 2022 年的 5.4GWh 实现了十倍以上的增长;福建厦门、重庆两大国内生产基地的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均超 96%,显示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正在山东菏泽建设的第三个国内生产基地,预计 2026 年第二季度试生产,未来产能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500

海外是突围的核心增长极

具体业务布局层面,海辰储能之所以能突破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的重压,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且地位愈发之高,与其精准且坚定地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密不可分。

财报显示,2024年海辰储能海外收入为37亿元,占总营收的28.6%,虽然比例略低于宁德时代的30.48%,但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期其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42.3%,远高于国内业务盈利水平,凸显出国际化战略的价值。

2025年,海辰储能在欧、美、中东等海外市场上连下数城。上半年其来自美国的收入为8.2亿元,占比为11.8%;来自其他市场的收入为4亿元,占比5.7%。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其在手订单远超39GWh,海外大单频传。譬如9月下旬,海辰储能刚宣布与欧洲领先的光储EPC Solarpro签订规模达2GWh的长时储能系统供货协议。

技术实力是海辰储能开拓海外市场的底气,此次长时储能海外订单的签订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据该协议,海辰储能为Solarpro提供的先进定制化储能解决方案,主要采用搭载4h专用的∞Cell 1175Ah和新一代大容量587Ah电池的∞Power 6.25MWh电池储能系统。

而按照4月海辰储能的发布介绍,∞Cell 587Ah储能电池这款由海辰储能与5家产业链领军企业协同推出的新品,正试图成为大容量储能电池行业的新标准。

10月中旬,公司已更新公告,首批12台全球首款搭载千安时电芯的∞Power 6.25MWh 4h储能预制舱正式启航欧洲。这意味着行业首个实现6MWh+级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进入实际交付阶段,标志着长时储能规模化应用进入全新阶段。

这背后得益于海辰储能长期坚定的技术投入。2022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达12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进一步增至约15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5年6月30日,海辰储能已在全球提交4336项专利申请,并获得2118项专利授权,拥有超千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覆盖从电芯材料、电池设计、储能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

不过不得不提示的是,愈发高涨的海外营收占比也意味着海辰储能不得不预防外汇波动、各种跨境贸易政策变动的不可控风险。可以说,海外市场既是海辰储能的增长极,也是其潜在的风险敞口。

为降低跨境贸易风险,海辰储能正加速全球产能布局。截至目前,公司已在福建厦门、重庆建立两大国内生产基地,其在美首个储能系统制造工厂于2025年5月正式投产,成为首家在美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

500

IPO最大的拦路虎:深陷知识产权漩涡

虽然在技术层面,海辰储能拿出来不少真功夫,但其与行业巨头宁德时代的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当前赴港上市的最大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其IPO的中止矛盾正是聚焦于此。

今年6月在海辰储能上市聆讯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对其提起诉讼,索赔1.5亿元。宁德时代质疑海辰储能上述提及的587Ah电芯与自身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普遍存在的10%技术代差阈值,涉嫌技术复制。

而这场纠纷早已埋下伏笔。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的职业经历成为争议起点。公开报道显示,他于2011年加入宁德时代,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专利技术研发,2019年2月离职后,于当年12月创办海辰储能。

2023年,宁德时代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针对吴某某提出仲裁申请,最终裁决其支付100万元违约金。这场诉讼暴露了海辰储能高管团队的“宁王基因”——四位执行董事中三人曾任职宁德时代,且核心前员工均获得高额股权激励。

2025年7月,纠纷再度升级,宁德时代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向厦门警方报案,导致曾任宁德时代设备工程师的海辰储能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被采取强制措施。

面对指控,海辰储能在今年8月发布的声明中称涉案技术经第三方鉴定为“公知技术”,且公司从未使用;并表示587Ah电芯产品是基于其2023年发布的千安时长时储能电芯,根据2小时场景需求定义而成的,属于自主研发产品。

除了知识产权纠纷,资金链压力地加剧也不容忽视。2022年至2024年,其应收账款从2.23亿元快速攀升至83.1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从6.2%飙升至64.3%。这意味着,海辰储能每收入100元,就有超过64元暂时未能收回,资金被大量占用。

随之而来的还有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持续下降。2022年公司贸易应收款周转天数为11.8天,到2024年已延长至185.7天,回款周期接近半年。

为缓解资金压力,海辰储能在2023至2024年间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募资达79.99亿元,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突破250亿元。

然而,单一的外部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公开上市成为海辰储能的必然选择,应该也是志在必得之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