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好电影并发点感慨:民乐的衰落与复兴的希望

《闪光少女》,读者首先可以忽略这个脑残名字。网上搜一下,头几条链接之一就是(当时的)新闻:电影票房惨淡,创作团队集体向观众跪求原谅 – 给一个好电影取了个如此脑残的名字!

老败发现有这么个好电影的存在,是在BBS上见到有人发了个视频连接,“斗琴”的那一段。一见之下“惊为天人”。立即转发微信盆友圈的同时连夜搜到了迅雷下载。转天上午在高铁上欣赏之后不禁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老败很少看电影,所以不敢说这部电影在当今国产电影中能排个什么水平名次。只敢说这是个看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好电影。从故事编排、叙事结构、画面摄影、到演员表演就是一个赏心悦目。当然,最精彩的部分还是电影的主题:中国民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式微远非始自今日,那是近代以来国运衰败,社会文化西风东渐的结果。1949年之后,国运虽然触底反弹,但痛定思痛之中,卧薪尝胆、坚忍图强的主导思路仍然是“拿来主义”:虚心学习西方的一切,从科学技术到意识形态。音乐,作为上层建筑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传播媒介之一,当然也只能顺应时代大潮。无论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思想偏左还是偏右、是权威主义当道还是自由思潮泛滥、是闭关锁国还是改革开放、经济上是被制裁封锁还是自由贸易,音乐形式上的“西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乎彻底。民乐沦为殿堂音乐中的边缘小众顺理成章。在业余爱好者中蔚为时尚的也是西式乐器。老败小时候玩的是口琴,哥哥姐姐玩的是手风琴,他们下一代操练的是钢琴,民乐之被忽视可见一斑。只因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乐的群众基础还算不错,所以几样制作简单、价格低廉的乐器,比如笛子、二胡之类还能在民间有比较广泛的传播。但就艺术水平而言,乡野草民,下里巴人在辛苦劳作,勉强果腹之余的自娱自乐,不难想象其普遍水平有限,精英菁华罕见。

进入二十一世纪,终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人在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会主义、初级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阶段,从封闭禁锢,到奔放自由的各种思想风潮,基本已经成为最为见多识广的人群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的,老败在国内外观察过,当今世界,从普罗大众层面最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而最见多识广的必须是中国人,没有之一。)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这比喻虽然不很恰当,但话糙理不糙。见识广了,便开始对百十年来的“全盘西化”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环顾四周,对民乐逐渐重新找到新鲜感。“女子十二乐坊”,或许堪称当时的突出代表。女子十二乐坊所代表的应该是八零后年轻人重新发现民族乐器后的态度,基本是“中为洋用”。也就是用民族乐器演奏“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笛子、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民族乐器演奏当时的流行音乐曲目。即使是新创曲目,基本也是受雅尼、 范吉利斯影响的电子轻音乐风格。

时光荏苒,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八零后已经不再年轻人的代名词。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正在走上社会舞台,这个《闪光少女》或许向我们提示了他们对民族乐器与民乐的态度。电影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像十几年前的八零后那样用民族乐器演奏“西方音乐”。他们开始阅读历史,开始思考与体会中国音乐的文化底蕴,并开始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其新曲创作之中。呜呼!这就对了!

民乐的复兴,关键还是在于曲目。民乐的传统曲目产生于古代慢节奏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现代人听来,固然有古雅、悠然,意境深远、仙气渺渺的感觉。可多半也有旋律晦涩、乐句平淡、节奏断续、不知所云的缺陷。对多数人而言,《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汉宫秋月》,等等多数曲子不听上十遍八遍难以产生共鸣。甚至于“阳春白雪”这个曲名本身都早已演化成为成语,用以形容高雅精致但难以为大众所理解的事物。在《老残游记》里,刘颚的一枝生花妙笔把《平沙落雁》用文字语言描写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老败慕名找到曲子一听,丝毫画面感都没听出来。这些艰深曲目很容易使听众做出敬而远之的反应。让人一下就觉得好听的作品也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将军令》、《十面埋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应该能让多数人一听钟情。相形之下,多数西方音乐,特别是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和声显然更加流畅、鲜明、通俗,令人易于接受。二十世纪初、中期,在西方文化汹涌而来并且被当时从文化精英到中小学生敞开胸怀全身心热烈烈欢迎的年代,当时的民乐家们在强烈的外来冲击面前也做过抗争的努力。直至现今,作为中流砥柱被频繁演奏的民乐曲子,比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喜洋洋》、《花儿与少年》、《彩云追月》《花好月圆》、《金蛇狂舞》、《紫竹调》、《二泉映月》、《良宵》、…….. 几乎都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民乐家们或新创、或改编,或有心、或无意,按照新时代人类对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喜好和偏爱,借鉴西方音乐的技法,拓展音域、增加和声、使用半音,为民族乐器创作出了这些华夏文化特征鲜明,而又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佳作。

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革命时代”,尽管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极为浓厚,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民乐经典之作,如,《春节序曲》,《赛马》,《战马奔腾》,《江河水》,《战台风》,《百鸟朝凤》,《快乐的啰嗦》,《瑶族舞曲》等等。再往后,电视逐渐普及,进入电脑、互联网时代,直到当前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程度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民乐的沉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民族乐器的市场销量可能在增长。但与女子十二乐坊一样,人们手中的民族乐器所演奏的要么是上述经典曲目,要么是“西洋音乐”,真正的民乐欠奉。《闪光少女》这个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来自年轻人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有后生可畏若此,民乐复兴之乐观前景可望矣!

再回到电影本身。电影中很突出的一个旁支线索是当今青少年对日系动漫游戏的痴迷。这可能会令不少保守派人士感觉不爽。甚至电影中也多次借旁观群众之口对这一现象加以指责。 这个现象的社会内涵与意义超出老败为本文设定的讨论范围,所以在此不加讨论。单从电影的视觉效果角度老看,对这一现象的利用经常使画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是个加分项。老败是个年届不惑的中年人,看当前的时髦电影时情景带入感比青年人差很多。看看看着经常出戏,看电影变成了对故事内容的旁观和对眼前画面的观察。在老败审视的目光下,这个电影的画面构图、光影、色彩、剪接都获得很好的评价,堪称赏心悦目。

其实,老败高度推荐这个电影去国外赚钱或参加比赛。老外们会喜欢这个电影的。因为有了用世界通用语言 - 音乐,这个线索,可以使老外更容易地理解故事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他们异国情调有天然的好奇心)。故事情节正面、励志,符合好莱坞蹚出来的路子,西方观众接受起来毫无压力。加上上面表扬过的绚烂画面效果,对年轻人应该很有吸引力。甚至,女主角不是锥子脸,也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要求(老败也是)。

若说这个电影的缺陷,首先是对学西洋乐的人黑得有点过分。现实中,学西乐的固然经常会对民乐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偏见,但绝没有夸张到如电影中那般堪称愚蠢的程度。不同音乐风格在特定社会阶段中的流行程度是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选择的结果。音乐人个体的从业选择也是受着潮流影响而已。尽管各种音乐风格不一,但内涵是相通的,一位在西方音乐方面有着良好修养与造诣的人,不可能却对民乐愚昧到那个程度。他们对民乐的基本理解和尊重应该说是一个音乐人的基本素养。尽管这是个喜剧电影,夸大矛盾,制造噱头是基本创作手法。但把矛盾焦点选在这里,并且把西乐人贬低到如此程度,是对电影思想深度的很大损失。即得罪西乐粉,也得罪民乐粉,两头不讨好。

第二就是,电影中用于串场、铺垫的一些音乐,包括主要插曲,都不是民乐,毫无中国特色。个人以为,如果能把这些音乐用民乐呈现可以对电影的主题有更好的呈现。现在这种处理方式,一个可能是创作者想利用更广的音乐风格拓展受众面,吸引更多观众。但票房结果表明,这个思路效果不佳。什么都想沾上,导致什么都占不到。还不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赢得一批铁粉以外,旁观者也不得不给予赞叹,整体效果要好很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