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绿皮车,要求重开甚至加开绿皮车的大多是小资文青

【本文来自《现在的绿皮火车和当年的绿皮火车,可不是一个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633147232553
  • 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坐火车,除了大串联时期,火车上的人比较少。基本上人人有座位,走道都是空的。

    到了七十年代,坐火车的人开始多了,但还是站的人远远少于坐的人。1978年,我中转坐上海至成都的火车,中转没座这是规则。上了车站了5,6个小时,然后就有座了。这趟车要开的时间为24小时加一个白天或者24小时加一个夜晚。

    到了80年代,火车上就开始拥挤了,大家说的情况我也经历过,只是乘短途的为多,长途的就赶快买卧铺了。90年代时不时还坐过绿皮火车,情况也差不多。

    很早以前绿皮火车是过年时间拥挤,后来80年代以后几乎每天都拥挤。

    再后来有了高铁,就是真正的现代化生活到来了。不说乘车舒适,就是12306购票已经是幸福到家了。

怀念绿皮车,要求重开甚至加开绿皮车的大多是没经历过的受影视文学影响的小资文青!那些场景大都是经过滤镜,尤其是为了美学一个个光鲜亮丽,才能打动这些人!绿皮车的优点就是便宜!缺点是费时,环境不舒服,而且时间不灵活!除了很方便而且悠闲的沿线居民和追求性价比的人,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绿皮车!类比一下,老家地级市到省城,以前非常密集,一个小时,高峰期半小时一班大巴,高铁刚开通的时候,大巴凭着时间灵活、方便(车站在市区)和降价,还撑一段时间,随着熟悉,接驳交通完善,每天一两班,至于绿皮车那就更没有啥竞争力,我就做过一次,大巴四个小时左右,绿皮车八个多小时!这条线还是省级,车不多,没有晚点,确实便宜,平时人不太多,那次看到大多是老人,带小孩的妇女,这条线路跑的货运车多,兼顾客运。老家小镇到省城,本来一天有三班大巴,早中晚,过年还会加开,高铁开通了,虽然更贵,更不方便(要到县城高铁站转),但就一年不到,这条线就没啥客,久不久开一次,这更加加速消亡!我熟悉,是因为我姐以前经常坐这班车回来探亲,有农产品也会托运(我家里公路不到一公里,在路边等,给拖运费,写好电话号码就可以了),我姐现在还怀念那趟车,对她很方便!很简单,走这条线的人大多更在意时间,高铁连中转都快至少两三个小时,没有客流,自然消亡了!出行选择啥,看自己方便,我那个陕西的同事最典型:不赶时间坐卧铺 好像400多,春节就买多一两站提前买票基本都能买到,广州去西安28个小时左右,坐高铁八个小时800,卧铺更实惠,今年暑假一家三口回去几天,开车回,中途在长沙逗留玩几天,估计他以后一家人平时回去很可能自驾,去广州中转,西安还要转,那不如端对端,十六个小时就到了,两个人轮流开车,方便,有时间有兴致可以顺路游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