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才首次超过1936年水平?
知乎上看到这样的一个帖子:

这个数字有点反常识,却基本符合事实。1936年的粮食产量有两个说法,一个是1.5亿吨,另一个是2844.6亿斤,大概1.42亿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是1.5亿吨,以此为准。根据民国的人口统计,1936年的人口总数是4.79亿人。人均粮食产量313公斤。

1936年是解放前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之后因为战乱,中国的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只有1.13亿吨。解放后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值,达到了1.64亿吨。然而,1952年的人口上涨到5.75亿人,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85公斤。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亿吨,人口达到6.465亿人,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307公斤。这个数据离1936年的313公斤,还有一点点差距。
之后,中国的人口增速就比粮食总产量增速更快,人均粮食产量不增反减,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下跌到207公斤,知道1974年,才重新回到300公斤以上。1978年,粮食总产量超过3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17公斤,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1978年和1936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翻倍,人口数量也翻倍。原来那条帖子,基本符合事实,不是1979年,而是1978年 - 直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了1936年水平。
从这个角度,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要搞计划生育了。1978年,解放已经快30年了,中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和1936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产量的增加,完全被人口的增加抵消了,人均产量三十年几乎没有增长。
改革开放后,人均粮食产量其实也没什么显著增长。一直在300-400公斤徘徊,2000-2009年这十年,人均粮食产量都没超过400公斤。2003年歉收,人均粮食产量一度跌到333公斤,只比1936年高了6%。2010年后,人口增速放缓,人均粮食产量才稳定突破400公斤。
解放后快三十年,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如1936年,这个数字令人有些沮丧。不过,如果我们在往前追溯历史,更令人沮丧。历史学者在研究唐宋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时认为,普遍认为这三个朝代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在1000斤左右,远远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今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可能都还比不上唐宋明时期。
知乎那个帖子,本意是黑一下新中国。但人均粮食产量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1936年,日本的粮食产量只有1000万吨,人均粮食产量只有143公斤,远低于中国水平,但国家综合实力远超中国。(今天日本的粮食产量也就是1000万吨出头,人均产量可能还不到100公斤)
说1936年人均粮食产量高,其实反而是在黑民国。1936年,人均粮食产量高达300公斤以上时,却仍然出现了饿死百万人级别的1936-1937年陕甘大饥荒。为啥?因为贫富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国家有基本的治理能力,贫富差距不大,能打击囤积居奇,能把未受灾地方的粮食调运到受灾地方赈灾,照理说这个人均粮食产量是不应该饿死人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00公斤,还会出现饥荒,就是因为民国时期贫富差距巨大,国家治理也败坏,国家没有任何赈灾能力。关键的不是平均数,而是怎么分配。
为什么民国三十多年,人均粮食产量高达300公斤左右,人口却基本没有太多增长?1912年4.1亿人,1947年只有4.6亿人。建国后,多年平均人均粮食产量可能还不如民国,人口却能在三十年间接近翻倍,1979年达到9.8亿人。建国后人口能高速增长,就是因为分配更平均,国家治理能力更强了,在人均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能让绝大多数人吃饱生孩子。
然而,总量翻倍,人口翻倍,导致了人均产量基本没有太高增长,改革开放前,绝大多数人还过着贫穷的生活。人均生活水平到了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显著改善。
过去,涨人均比涨总量难得多。前三十年,增长的是总量。人多力量大,也更加平等,但人均确实改善得有限。 后四十年,总量和人均同时增长,总量增长的更快。今天,中国人口总数已经掉头向下,涨总量比涨人均更难。



西西弗评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