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5):完全放任自由,到10岁孩子是什么样子

                           作者:曹建军

    五、幼儿完全放任自由的推演

    若幼儿完全在无引导、无干预的“真空”中成长,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深刻暴露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矛盾:

    到10岁时的状态:原始本能与关键能力塌陷

    1 语言系统崩溃: 语言关键期关闭导致永久性损伤(如“吉妮”案例:13岁被发现时仅能呜咽,终生未掌握完整语法)。

    2 社会性发育归零: 无法理解他人想法(心智理论缺失)、零共情、无合作意识、依赖原始暴力。

    3 认知能力停滞: 停留在幼儿前运算思维阶段(无法守恒、不可逆思考),执行功能瘫痪(注意力极短、无计划、冲动)。

    4 情绪调节原始化: 情绪仅存满足傻笑与受挫暴怒两极,缺乏社会性情绪,压力反应为“战斗-逃跑”。

    5 生存依赖本能: 靠抢夺或捡拾获取食物,无卫生习惯,昼夜节律紊乱。

 

    虚拟故事一:石屋里的影子

    在偏远山脊上一座被遗弃的石屋里,住着一个没有名字的孩子。人们只在月夜偶尔能听到山风送来似哭似笑的怪异声响。

    他十岁了。当搜寻队最终破门而入时,恶臭几乎让他们窒息。角落里一个黑影猛地窜出,发出野兽般的嘶吼,用指甲和牙齿攻击这些“入侵者”。他的眼睛空洞,没有任何交流的意图,只有受惊动物般的狂怒与恐惧。

    安抚的过程漫长如驯兽。他只会发出几个破碎的单音,无法理解任何指令或问题。给他一个球,他只会塞进嘴里啃咬;当他看到另一个球被拿走时,毫无反应,仿佛那东西从未存在。他的世界只有“此刻”:饿了就疯狂地寻找一切可入口的东西(包括泥土和昆虫),累了就倒地昏睡,不分昼夜。他的笑仅出现在塞给他食物的那一刻,旋即消失,下一秒若被阻拦,便会爆发出毁灭性的、针对自身或周围一切的狂暴。

    他是人类生物学意义上的后代,却成了社会性死亡的活标本,赤裸裸地展现了当一个大脑被剥夺了所有人类互动后,将如何残酷地退化成最原始的模样。

    虚拟故事二:玻璃罩里的“完美实验”

    在一项极端秘密的“纯粹天性”实验中,一个被称为“金星-10”的个体在绝对无菌、无互动的环境中长到了十岁。他的生理需求被机器精确满足,但从未听过一句话,见过一个笑脸,有过一次触摸。

    从外表看,他身体健康,甚至有些苍白的美感。但他的内部世界已是一片荒漠。

    评估日到了。科学家们满怀期待地前来检验“纯粹人类”的样貌。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无法对视的个体。“金星-10”的目光涣散,对人类的出现毫无反应。播放的人类语言对他而言如同噪音,他只会发出无意义的喉音。

    测试认知能力的任务彻底失败。将液体从一个矮杯倒入高杯,他坚信量发生了变化;把他最喜欢的食物藏在布下,一旦位置改变,他就认为食物彻底消失了——他的思维无法进行逆推和守恒。

    最令人心惊的是他的情绪反应:没有好奇,没有恐惧,没有喜悦。只有在机器喂食时短暂的生理满足平静,和机器稍延迟时的刻板重复的撞头行为。他没有“自我”意识,只是一个在真空里徒有人形的空壳,彻底印证了那句警告——没有社会性的引导,人类的生物性将无法成长为真正的人,只会坍缩成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所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家庭与文化的传承。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也在塑造他们的心理世界与文化根基。作为监护人,教养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在亲密而稳定的依恋关系中,孩子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内在“操作系统”,一步步走向成熟。可以说,亲子之间的依恋质量,奠定了孩子一生心理发展的底色。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绪论部分之五。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