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航海时代,什么样的认知能安放我们的灵魂?

每一次文明的跃迁,都会催生新的认知体系——今天,人工智能如洪流般奔涌而至,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对的不仅是工具的更替,更是生存方式的根本重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思想的远征。

什么是“新大航海时代”?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堪比地理大航海的文明转型。十五世纪,人类驾着帆船穿越惊涛骇浪,用罗盘和勇气打破了大陆之间的隔绝;今天,我们正驾驶着由AI驱动的“方舟”,驶向未知的海域。
这个时代,我称之为“新大航海时代”。它由三个关键要素共同构成:
底层动力:人工智能技术
业态载体:智能产业
社会特征:灵识社会
新大航海时代的底层源代码,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不是一般的科技进步,而是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底层变革。AI就是这个时代的风帆,推动整个文明加速向前航行。
新大航海时代的产业载体,是智能产业和数字化产业。未来一切产业都将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种植、制造、医疗还是教育,所有行业的底座都将是数据与算法。
新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形态是“灵识社会”。什么是灵识社会?盘古智库为此专门发布了一个课题。
简单讲,在灵识社会,极少数具有深刻洞察力、创造力和精神引领能力的人——我称之为“灵识人物”——将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他们以思想、远见和突破性创造,主导这个时代的方向。
通俗地说,灵识社会,是天才决定的,是英雄推动的。全世界80亿人中,可能只有十万人具备这样的灵识与使命——他们是火种,是灯塔。其余的人,更多是在应用、管理、维护、传播这些火种带来的成果。
这就是我所说的新大航海时代。

新大航海时代的多重变革:
从生产到伦理的全面重构
生产逻辑、个体价值和宏观格局正在深刻重构。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就业形态、组织结构、家庭模式、社会关系、地缘政治、财富积累方式等多个维度均面临变革。在新大航海时代,几乎所有既定范畴都面临“重新定义”。
1. 生产资料的变革:从占有到流动
我们正经历一场根本转变:生产资料变了。农业时代,土地是命脉;工业时代,石油、电力是核心;今天,AI驱动的新大航海时代,数据、算力、算法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其中,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
过去的资源靠占有,今天的要素靠流动。土地可以固守,能源可以储藏,但数据的价值在于流转,在于链接,在于被使用。AI时代,数据前所未有的重要。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场不可逆的颠覆
变革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爆发速度。自动化与AI正快速替代传统劳动力。过去生产力的提升是渐进的——工业革命后,铁路花了近200年才铺遍全球;电气化时代,人类用了约80年才完成电网覆盖。而今天,以算力为核心的生产力跃迁,两三年时间全球已投入1~2万亿美元。这个速度前所未有,这个规模远超以往。生产力正在“只争朝夕”地狂奔。
生产力的快速扩张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大面积冲击。传统的组织方式、分配制度、劳动结构,已经无法适应这种爆炸式增长。结果就是:生产力必然大幅颠覆生产关系。旧的秩序稳不住,必然会形成新的形态。趋势是不可逆的。

3. 就业的终结与乐业的开始
就业将面临变革。我认为,未来就业不是人与人抢岗位,而是人跟机器人、人跟AI抢饭碗。
在这种趋势下,不是“就业”为导向,而是在做好社会保障、确立全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乐业”的观念——老百姓有基本保障了,可以选择上班或者在家“生活”。
未来的社会,不是人人都要工作,而是多数人“乐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有质量、有尊严。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是那极少数完成从0到1创造的“灵识人物”;再有约10%的人,负责维持秩序,比如法院、警察等系统。其余绝大多数人,不再被“就业”绑定。要知道,就业从来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生产力不足之下的生存手段。
未来,随着财富积累和技术进步,生存问题应通过社会分配与捐赠机制来解决。捐赠,将逐渐成为财富再分配的主要方式。所以,未来不是“怎么解决就业”,而是告别就业思维,走向乐业时代。
4. 家庭:从功能单位到情感共同体
在AI时代,家庭将从“生产/消费单位”变为“情感共同体”,靠“情感联结”维系,多元结构的家庭将获得认可。互联网时代已经颠覆了社区,而接下来的十年,AI将进一步改变或者迭代家庭本身。
5. 生育的变革:从劳动力储备到个体选择
生育层面的重大改变正在到来。未来,生育或许不再依赖两性结合。单性可以繁衍——这不再是科幻,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今天被认为是禁忌的技术,未来可能被社会妥协接纳。
当人类面临生存压力或技术成熟到临界点,伦理的边界终将松动。在单性繁殖这个问题上,人类或许最终会做出让步。生育,将彻底脱离传统家庭与性别关系的束缚,走向新的自由形态。
6. 寿命的延长:代际秩序的重塑
未来,人的寿命可能达到150岁。AI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将极大加速生命科学的进步。人均活到120岁不是幻想。寿命变了,人生节奏就变了。从生物技术角度看,寿命延长是现实,不可逆转。这个变革,清晰可见,且正在到来。
7. 地缘政治:从资源争夺到规则与技术的博弈
地缘政治正在发生根本变化。过去,国家之争是资源之争——土地、耕地、矿产。现在,核心已转向规则、技术和人才的争夺。未来,谁拥有灵识人物,谁就能突破技术;谁掌握规则,谁就拥有文明的主导权。
新大航海时代的地缘博弈,胜负关键在于AI技术,在于算力——芯片装在无人机上,算力差一倍,反应慢一倍,结果立见分晓。地缘政治的核心逻辑,已从资源转向技术与规则的制高点。
8. 财富:从资本驱动到认知驱动
我的观点是:财富的密码,在于人的认知水平。过去是资本驱动,未来是认知驱动。认知足够,不需要多大投入,只需要看得懂,就能乘风而起获得财富。这个时代,属于爱学习、不断学习、持续迭代的人。当财富不再依赖土地、房产、矿产,而是取决于核心技术与顶尖人才。
真正的财富方式,就是拥抱技术、追随伟大的人。财富自由,是灵魂安放的重要基础。我们不必回避财富,但也不必贪恋——够用就好。财富应是工具,用来帮助他人,或实现更大的理想。
9. 去中心化:web3.0兴起
在很多领域,以区块链为支撑的web3.0的兴起会推动去中心化进程,这种去中心化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变革,比如央行的货币决策权等,都可能被新力量解构,这既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巨大挑战,这种双刃剑效应会不断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10. 地外空间拓展:从地球局限到星际生存
人类要成为多行星物种。马斯克在航天探索上的贡献,毫无争议是伟大的。他推动人类走向星际文明——让生命走出地球。全球很多国家已经在行动,准备在月球建城市。
马斯克说,二十年内启动火星城市建设,是他“比较悲观”的估计。未来已来,航程已启。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新大航海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技术可以带我们走得更快,产业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但是正确的认知,能让我们走得更稳、更有方向。


认知体系的代际迭代:
从农业文明到信息时代的“罗盘”
每一次文明的升级,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认知体系。从农业文明到信息时代,在发生巨大变革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新思想、新价值观来调整和引导伦理的变迁。
1. 农业时代:构建秩序的思想奠基者
农业时代的几位代表人物有:孔子、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他们的思想大家都很熟悉。
一个基本逻辑是:农业社会诞生时,生产力低效,人类力量弱小,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自洽的认知体系来回答三个根本问题——人如何组织?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与君王如何共处?
比如“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其实核心逻辑是:我们解决不了自然的问题,只能顺应它、配合它、拥抱它——这是农耕文明中对自然的敬畏与依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儒家被“独尊”,本质上,是帝王用以统一思想、驾驭百姓的工具。
而孔孟之道本身也在不断演化,经历了几次重要迭代:第一次以山东人为代表;第二次转向湖南,周敦颐在湖南讲学,收了二程(程颢、程颐)为徒,又影响了张载,之后朱熹集其大成,形成理学高峰;第三次是浙江人王阳明开创心学;第四次是湖南人王船山,在继承中发展出“经世致用”的思想。这四个字,成为湖南人崛起的精神内核。有了这个理念,湖南人才从地域群体走向历史舞台,成为组织力、行动力和思想力的结合体。这种认知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与影响力,使湖南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角之一。
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孟,走的是不同文明路径;释迦牟尼提出“苦集灭道”,核心也是面对世界无常,人无力改变,唯有通过精神修行寻找心灵皈依。这些思想体系,本质上都是在低生产力条件下,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认知坐标。
2. 工业时代:驱动变革的理性开拓者
工业时代,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家,如马克思、亚当·斯密、达尔文。比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很残酷,但正是在这种冷峻的认知推动下,人类在工业革命的大变革中实现了飞速发展。这套思想逻辑也深刻体现在中国的技术跃升、工业生产力提升和资本市场的崛起之中。
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之父”,《国富论》几乎人人读过。他的理论体系诞生于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后支撑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工业矛盾激化、阶级冲突无法调和的背景下,对“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这一现象的系统反思。这一个观念也影响深远。
在那个变革时代,也涌现出另一批思想代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他们提出人权、民主、自由、规则、契约等一系列理念,构筑了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和逻辑框架。
3. 信息时代:解构与重构的思想探索者
尼葛洛庞帝写了《数字化生存》,提出“信息不再受地理限制”“计算将无处不在”,预判数字技术对生活、产业的颠覆性重构,是数字化认知的核心奠基人。
凯文·凯利(美国)提出“技术元素”概念,认为技术是一种生命体,预测了去中心化、共享经济等趋势。
尼克·兰德的科技加速主义主张抛弃反抗性斗争策略,加速资本主义与技术的发展,认为技术和社会的领导权应由专制集权机构和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以实现社会历史的根本转型甚至进入“后人类”时代。
彼得・蒂尔主张“从0到1技术突破”,反对复制创新,主张以长期主义投资硬科技。
三个时代思想相互关联:在思想根基的继承方面,工业时代思想家延续了农业时代对“秩序”的关注,但将焦点从“伦理秩序”转向“社会生产秩序”;信息时代思想家则继承了工业时代的“理性精神”,但更关注“技术理性与人性的平衡”。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突破了前一时代的局限——农业时代聚焦“稳定”,工业时代聚焦“变革”,信息时代聚焦“重构”,思想始终随生产力发展而迭代,又反过来引导时代发展方向。


灵魂安放的三个“易”
那么,新大航海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认知?靠什么样的认知来安放我们的灵魂?我的答案是——三个“易”。
第一个是“变易”。
我们必须在如此巨变的时代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且快速迭代。不能成为原教旨主义者,不能成为保守主义者,而要成为长期的变革主义者。变易,是挡不住的。
我们要重新梳理一切,重新定义各种变化,重新拥抱各种变化。在一个大航海时代里,一个能够快速成长的人,就必须主动拥抱变化。如同航海者投身洋流,面对异变,我们要积极应对,把每一次变化都当作自我提升的契机,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跃升。
第二个是交易。
我们要通过交易的思维,分享大航海时代所收获的成果。无论是通过资本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工作的方式,都要体现共享、合作、交易的精神。要在多元文化中吸收智慧,以开放的观点,求同存异。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连接、去交换、去共创。
第三个是“不易”。
就是在新大航海时代这般剧烈变化之中,我们仍要坚守人性的光芒——比如爱、善良、责任与共情。这些是人类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价值,我们必须坚持。即使AI不断发展,我们也要对AI设定边界与框架,让AI在人性的光芒之下行走,而不能让它成为脱缰的野狗,失去人性的约束。
所以我认为,不管怎么变,有一样东西不能变:人性的光芒不能变,普世的价值不能变,人类共同珍视的那些基本价值观都不能变。这就叫“不易”。
这就是我提出的三个“易”:变易、交易、不易。始于变易,兴于交易,终归于大道不易。
为此,我也倡议成立一个名为“易观”的新认知共创平台——一个面向未来的、公益性的认知共同体。面对变革的时代,我们有这么多的思考,不应该让它们散落在碎片中,而应汇聚起来,“易观”就是这样一个容器,一个起点。“易观”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不是某个人的思想领地,而是我期望在新大航海时代里,一群有共鸣、有思辨力、有认知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精神家园。
新大航海时代航线多变,更需要内心的罗盘。当世界剧烈变动,唯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安放我们不安的灵魂——让我们共同绘制属于新大航海时代的认知地。
—— · END · ——
No.660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易鹏



秦朔朋友圈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