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也开始“非必要不出差了”?

以前靠差旅攒金卡,如今靠双休续命。

▲
栏目 | 文旅商业故事
领域 | 酒店业
01
前两天,一个在医药行业某外企工作的朋友A总给我发来一份他们公司的《进一步加强费用管理的执行方法》,上面白纸黑字写着禁止内部线下会议,不报销非必要差旅。
他说,自己看见这份文件第一反应是“公司是不是要完了?”
原因是这条通知下发没几天,高管们陆续取消了原定的管理层会议,还美其名曰给大家更多区域作战的时间,但又不得产生新增差旅费用。
他开玩笑说:“矛盾成这样,搞得我最近都开始刷猎聘了。”
但A总想了想,又说:“其实现在真让我出差,也不想去了。”
我问他怎么了,A总说疫情前,他还是公司差旅最频繁的人之一,最爱出差、最会出差,也最舍得花公司钱出差。
每年住满万豪白金,再攒个希尔顿水钻,连前台服务员都认识他。
“现在可好,”他叹了口气:“公司差旅标准早就降了,超过的部分不能报,发票还得自己贴票根,一不小心就得倒贴。”
他回忆自己现在的出差频率比2021年还要低,“线上会议方便多了,Teams、Zoom哪个都能用,能用视频会议解决的事情,没必要坐高铁去聊一顿饭。”

A总还说,这事在医药行业已经不算个例了,一般外资药企管控顺序是先限讲课费,再限差旅费,现在直接喊“非必要”三字,那说明已经杀到差旅文化腹地了。
与此同时,另一位在某境外航司中国区做销售的朋友C小姐也和我聊了聊,她吐槽的是公司国际差旅大幅缩减。
C小姐称,公司出差都是给员工出的职员票(自己航司或者合作航司的免票),比普通公司差旅成本低很多,所以疫情前,普通岗位一年都能固定去一两趟欧洲。
“但现在名义上制度没变,出不出得去、批不批就是另一回事了,她所在部门的总监都快两年没去欧洲了。”
她认为主要是“差标没变,但欧洲酒店太贵了,以前五星酒店协议价200欧,现在350-400欧起步,还得自己订、自己申报、自己审核。”
她苦笑称,“现在就是线上会议,新加坡、泰国、印度各区域同事一起开会,互相听不懂,大家一起静默三秒,然后有人开口‘对不起,你先说’。”
她承认,这种开会模式,其实已经习惯了。
“是疫情留下来的产物,表面上不影响沟通,但大家也怀念没事能去欧洲半出差半休假的日子。”
员工习惯在变,企业支出结构也在跟着重写。
曾经的差旅黄金岁月,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商务区,希尔顿、万豪、洲际这几家外资酒店品牌,是外企协议客人的天下。
彼时,北京国贸数家五星酒店的朋友和我说,他们酒店周一到周四的入住率比周末还高,商务价甚至比周末价格翻一倍,照样满房。
在经济上行时期,那是一种默认的差旅状态:商务,就是线下,关系,就是当面,会议,就是出差。
如今,这些外企人习惯的默认,却被逐一打碎。
02
非必要不出差,不只是外企文化拐点,更是一种成本决策。
后来,我的那位医药行业朋友后来跟我解释了一下他们的行业背景。
他说,近年来医药行业在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国家集采,原来能卖几百块一盒的药,现在中标后只能卖几十块,利润压缩成这样,不节省成本简直活不下去。
但在过去,行业好赚钱的时候,一个亚太区会议开在新加坡,另一场研讨会又设在英国,每年怎么也得飞个十几次国际,更别提公司规定,航程超过5小时可以坐商务舱。
“所以我人生第一次出国,就是躺着去的。”A总笑着说,“年轻时候,真是太喜欢这种睡一觉就到的幸福感。”
那位在外航工作的朋友C小姐也感慨道:差旅这块,才是曾经外企含金量的象征。
“以前每到外地出差,都是五星级协议酒店,还要让酒店派车来接机,一趟三五百块,所有销售同事都习惯了提前告诉前台自己的万豪、希尔顿会员号。”
但这种惯性差旅文化,到了现在就越来越显得奢侈,甚至不合时宜。
C小姐所在的外航在这两年受到的影响格外剧烈。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航线必须绕飞俄罗斯领空,航程更远、油费更贵,最终票价只能硬着陆在用户身上。

而中国国内航司则走得近、飞得快、成本低,出境航班竞争力逐步上升,传统外航在中国市场的优势被蚕食殆尽。
她总结得很直白:“现在出一次差,既没有效果提升,也没有性价比,不裁员,关闭中国办公室就不错了。”
当中国市场对外企来说不再是高增长、高利润的想象空间,差旅费用就成了所有支出中最容易动刀,且看得见、立刻见效、不会伤筋动骨的选项。
与此同时,疫情那几年把 Teams、Zoom、Meet 等一系列远程工具推进了各家企业后门,用过的人才知道,居然还挺好用。
事实上,即便在境外,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完全回归线下,总部例会照旧开,供应链对账照样跑,数据审计,线上审批流程也早就跑顺,有些会属实是线上、线下没区别。
我那位医药行业朋友说得很直白:“以前去新加坡,是为了和10个国家的同事达成共识,现在拉个Teams 群组,每人讲15分钟,PPT共享完直接assign任务完事了。”
当然,还有个变化不容忽视,在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减少商务旅行已经不光是省钱策略,也是减碳KPI。
微软、谷歌、甲骨文这些科技巨头都曾公开承诺,通过减少员工出差来帮助实现碳中和目标。
很多外企内部的ESG体系,甚至直接将每人年均飞行公里数纳入年度考核中,远程会议的零碳排优势也被用来向董事会汇报。
说到底,在外企利润被压缩,线上技术已成熟,政策不鼓励的当下,差旅频次、费用缩减是大势所趋。
03
2025年,很多外企人其实活得很清醒。
稳定不如公务员,年终奖金额比不过券商,绩效反馈比不上大厂高频,甚至新入职员工的劳动合同也从永久变成三年一签。
但哪怕如此,还有很多人不舍得离开。
为什么?
因为双休还在,因为晚上7点以后,不回消息是正常的,即使酒店高卡无法保级,生活还能保有边界。
这就是外企人最后的体面,不靠出差堆出金卡,不靠年终奖买房,只求在周末可以过一点自己的生活。
但外企人差旅缩减的背后,真正受到冲击最直接的是酒店和做MIC会奖的旅行社。
过去,他们的客户名单里,外企几乎是标配,而现在,老客户差旅预算缩水,会议模式转线上,他们的基本盘正在动摇。
我最近也和几个一线城市外资高星酒店工作的朋友聊了聊,他们的感受出奇一致,过去靠协议价堆满客房,现在得靠场景撬价值。
以前,五星酒店靠外企商旅客撑起了从周一到周四的高价时段,但现在,哪怕是市中心的商务酒店,周中的入住率也不再稳。
我见过一些反应快的酒店,已经开始调整产品思路,大型会议难落地,就和社会餐饮抢生意,开辟一片行政酒廊区域做半天小型客户、媒体答谢会,同时附送AI纪要服务。
也有酒店重新做会议即住宿的打包方案,把景观好的特色套房拿出来做活动,会议完了,直接冷餐、鸡尾酒会,逼格拉满,钱也没少赚。
而常做外企客户的MICE行业也在换思路。
她们不要刻意强调场面铺张的外企经销商、年度大会,开始设计多地分会场,短时高效议程,数据可交付的混合式闭环会议。
外企差旅不会彻底消失,它只是变得更加理性、克制、务实,而未来的每一次线下聚会也绝不是用来热闹的,是用来推进共识的。
这对酒店和旅行社都是挑战,但也正是重构价值的机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外企缩减差旅成本?
———— END ————



旅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