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馆“出任务”!跑漳州帮赖清德“寻根”,笑称:这里很台湾

台湾知名网红“馆长”陈之汉最近展开的大陆行程备受关注,而他在11月3日启动的“超级任务”,更是引发海内外华人舆论的强烈兴趣——直奔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阪仔镇心田村,替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赖清德“寻根”。
这一趟“寻根之旅”,并非随便走马看花,而是事先有明确的目的和线索。“馆长”抵达心田村的赖氏家庙时,当地宗亲早已热情等候,赖氏宗亲会秘书长赖瀚锺亲自接待,带他参观赖氏宗祠、翻阅族谱,并详细说明了族谱中关于“挺公派下”迁台祖先的源流。据介绍,族谱清楚记载赖家祖籍为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心田村,这正是赖清德祖先的发源地。
在聆听讲解过程中,“馆长”的目光停留在赖氏祠堂墙上的《祖训家规 孝行指南》上,脱口念出其中一句:“不孝之人罪逆天。”这句家训引发了他的情感共鸣。他当场感慨:“大陆把这些历史渊源都好好保留下来了,偏偏出了这么一个不孝之人。”他话锋一转,直接“隔空喊话”赖清德:“你应该回来好好看看你祖宗的家训,不要忘本。”
赖瀚锺还透露,自己早在2018年就曾赴台,亲访赖清德在新北万里的老家(网民戏称为“赖皮寮”),并获得赖家亲属的确认,表明他们赖氏确实源自漳州平和。当地宗亲更在受访中呼吁:“希望赖清德改邪归正,回来认祖归宗。”
“馆长”此行不仅是一次“带真相回台湾”的任务,也表达了他对两岸亲情的深层认同。他直言:“我们两岸之间本没有仇恨,只有亲情,应该互相扶持。”并说,赖清德的政治立场“将决定他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

漳州美食、看戏、讲闽南语,竟像回了台湾?
尽管此行名义上是帮赖清德“寻根”,但对“馆长”来说,这趟踏上漳州的旅程,显然不止于此。走在这片众多台湾同胞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他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有血脉的记忆,还有味蕾的共鸣、语言的亲切,甚至风景的似曾相识——仿佛跨海千里,却仍身在“家乡”。
漳州古城:麻糬征服了他
既然来了漳州,怎能不先走一趟古城?“馆长”也不例外。漫步在青砖石板铺就的老街之间,老屋斑驳的红墙、热情叫卖的小贩,以及迎面而来的香味,让人迅速沉浸于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最让“馆长”津津乐道的,是街边一档又一档的在地小吃——从五香卷、芋泥饼,到炸枣、烧肉粽,每样都让他停下脚步。但真正让他一吃难忘、连声称赞的,是漳州传统手工麻糬。
这可不是一般的便利商店麻糬。漳州的麻糬外皮柔软有弹性,内馅或是花生糖粉,或是红豆芝麻,入口即化,还带有淡淡的米香。“这麻糬跟我小时候在庙口吃到的一模一样!”他感动地说。对于“馆长”而言,这不只是一口点心,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味道记忆,唤醒了儿时的庙会场景与阿嬷的厨房。
除了食物,最让“馆长”感到亲切的,就是语言的连结。走在漳州的大街小巷,不论是小贩、店员还是路边乘凉的阿公阿嬷,说的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闽南语。事实上,漳州正是许多台湾人祖籍的发源地之一,闽南语也正是在历史的迁徙中传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开枝散叶。如今,当“馆长”在漳州再次听见这熟悉的语言,仿佛亲人之间无须翻译的默契,让他体会到“语言就是最深的文化认同”。
更妙的是,有时他会故意用台语跟当地人聊天,对方往往也能无缝回应。那一刻,所谓“海峡两岸”仿佛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越时空与地理的乡音联结。
戏台下:歌仔戏与布袋戏的重逢
在漳州,文化不只活在巷弄与市井中,更活在戏台上。这趟旅程,“馆长”特地抽空观赏了在地的歌仔戏与布袋戏表演。对他而言,这不是新奇,而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风景——就像台湾庙会时热闹非凡的表演场面。
他说:“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庙口看的戏?演员妆容、唱腔、身段,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是歌仔戏中那句句唱腔带着婉转情感,让他不禁沉浸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躲在戏棚后面偷偷看戏的夏夜。
更让他感动的是,布袋戏里所使用的语汇、故事情节也与台湾极其相似,甚至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布偶造型。这场文化的重逢,不只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召唤。
文化之根,不止在祠堂
这趟幫賴清德的“寻根之旅”,或许始于族谱、宗祠与家族传承,但却在不经意之间,找到了更多更广义的“根”在一口麻糬里,找到童年的味道;在街头的闽南语中,听见母语的温度;在歌仔戏与布袋戏的掌中世界,重温熟悉的文化旋律。
对于“馆长”来说,漳州不只是众多台湾同胞祖先的出发地,也是一面镜子,让他看到如今的台湾从何而来,也思考未来的连结会走向哪里。这趟旅程不仅让他更理解“根”的意义,也让我们看到,文化的联系,原来可以如此日常、如此温柔,又如此有力。



两岸青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