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向深蓝,东风引航破寒冬! ——《波涛汹涌》读后感
近日,读完朱秀海先生的《波涛汹涌》,合上书卷,深海的暗流与潜艇兵心中的波涛依旧在胸中激荡。这不仅仅是一部军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使命与传承的启示录。现将几点感悟记录如下,与诸位书友分享。若要用一句话概括这番深海史诗带来的启示,那便是:“厚积薄发向深蓝,贵人引航助成功!”
一、精神航标,指引深海征途
小说的主线,是新一代潜艇艇长江白的成长,而他的精神航标,正是遇难的前艇长、传奇英雄东方瀚海。
小说中的印证:书中第145页:江白想起这个名字来。东方瀚海在70年代初率领4809艇连续开辟了数十条航道,最后却因触礁而遇难。
书第147页:“我很高兴,我原来是在一条功勋卓著的中国潜艇兵集体里实习!”江白真心地说。他确实为这个发现高兴。
书第203页:将这封信夹进日记本,焦同没有再接着将日记写下去。19年前与4809艇艇长东方瀚海有过的短暂交往,突然像海水涨潮般涌上心来,他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回忆中了。东方瀚海!离开部队18年又回来,从心灵深处讲正是因为东方瀚海。(这是描述焦同在看施连志给他的一封信,勾起了他的回忆)。
江白无数次在档案室、在老兵的回忆中,追寻着“幽灵”艇长东方瀚海的足迹。东方瀚海未能完成的XY水道探索任务,像一枚未引爆的深水炸弹,沉在舰队的历史中,也沉在江白的心底。
这种设定,让江白的成长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接力和使命的传承。他驾驶的不仅是潜艇,更是前辈未竟的航程。
二、命运垂青,源自厚积薄发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在江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机遇分为两步:先是逆袭获得代理艇长的机会,而后被委以探索XY水道的重任。
1.逆袭转机:即便在被关禁闭、心灰意冷之时,江白依然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
书中第281页:“江白,还想看书吗?”一天早上,高梁想起了什么,问他。“无所谓了。”他想了想,说。高梁看了看他,还是回艇上拿来了他以前要过的书。……看到这些书,他意识到自己离开……潜艇部队之前甚至还没来得及完成潜艇战术和战术史的阅读。
三天后的那个深夜,他却被梦中涌起的某种巨大的悲伤深深惊动了。……他坐起来,顺手拿起了最上面的一本读起来。他读进去了。读进去了。……
第306页:焦同不再注意高梁了。他的目光在房间内散漫地扫视了一遍。这间病房共有三张床。靠里面一张,床头柜上整齐地码着许多书。焦同目光亮了一下。……书下面就是几本蓝色塑料皮的笔记本。他拿起其中的一本,打开,一行字扑入眼帘:太平洋海战后期的潜艇战。
他是谁?一个要走的人为何还在研究世界潜艇战史?
书第335页:这天夜里(焦同)躺在床上,对于如何处理江白,他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仅仅是在保护东方白雪这件事上,江白就应当受到表扬而不是处分。
书第347页:“你回去告诉他(江白),让他下午搬回艇上来。你也一同回来,明天正常出海训练。”焦同坚定地说,“有什么话以后再谈。”
正是这种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忘准备的执着,打动了焦同和秦司令员。
书第358页:“9009艇今天考得好不是因为我,那是另一个人的功劳。”“谁?”“江白。”书第359页:司令员沉吟。“我现在就给你们支队长打电话,任命江白明天代理9009艇艇长一天。明天这条艇第一个考核。”他突然说。
到此,江白从一个被关禁闭的军人逆袭取得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代理一天的9009艇艇长”。
2.使命交付:当重启XY水道探测被提上日程,准备最充分的人自然成为不二之选。
书第393页:最好的选择是9009艇。他(指司令员)又想到了女儿与之的小伙子(指江白)。从技战术素养看,刚刚通过严格考核的9009艇足以担负此项重任。就人的方面看,这位叫江白的小伙子的指挥才能不但是出色的。考核过程中他隐隐约约地碰撞到了对方那不同寻常的心力。是的,司令员想,正是心力。
书第397页:必须促成一件事:重新探测XY水道,为东方潮海恢复名誉。
前段时间支队研究9009艇的干部配备,焦同提出的方案是由江白任艇长,顶替已确定转业的崔东山。
书第401页:政委(焦同)说:“我想以艇上的名义打个报告,争取二次探测那条水道!”……“不过他失败了,他在那里牺牲了生命——”。江白的目光如同两道利剑止住了他(指政委)下面的话。“政委,不要说了。如果有可能,我个人愿意随9009艇二次探测XY海区。……东方艇长失败过,我们却不一定失败!”
江白的主动请缨,为他、为焦同、为秦司令员,为中国潜艇兵带来了一次探索新航道的极佳机会。
三、勇毅试炼:方显担当本色
“看准了就做,并做到最好”,江白在担任“一天代理艇长”时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职场与担当示范。
书第361-366页详细描绘了这次考核:江白没有丝毫怯场,“举止神情与往日相比没什么变化,仿佛他还是昨天的航海长,又仿佛他本来就是一名代理艇长”。在“潜艇潜入港攻击”考核中,他灵光一闪,借鉴“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就曾利用海流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的战例,果断下令“利用海流,秘密潜入D水道!”他不仅大胆决策,更善于凝聚集体智慧,当高梁和动力长提出建议时,他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奇制胜”的策略。最终,9009艇总评成绩为“优”。这次成功的“代理”,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力和卓越的领导力。
书第363页:海流!
脑海里电闪般亮一下。“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就曾利用海流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利用海流,秘密潜入D水道!”他(江白)果断地说。
指挥舱内,军官们的眼睛亮了!
“还应该确定一个突击时间!”高梁说。
“应当选取一个敌方最松懈的时间。”动力长徐有常说。
这种思路是对,但它是所有潜艇艇长都会想到的思路。江白想到的却是出奇制胜。
书第365页:江白在狭窄的艇舱里站起来。“各就各位,向S海区上游机动!”
书366页:上午11时,考核结束。9009艇的总评成绩是:“优。”
四、万全谋划:铸就探索基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探索凶险的XY水道,绝非仅凭一腔热血。
在接到9009艇向支队和基地打的再次探测XY水道的报告后,以司令员为首的团队做了大量周密准备。
首先为9009艇进行必要的设备改造和升级。
书第407页:司令员继续说,“9009艇需要为再次探测XY水道进行专门的加固处理,还要有针对性地配备一些新设备,以对付可能出现的海中断崖和死水。出航之前,你们艇要进行一些深潜和模拟遭遇海中断崖和死水的试验,为探测过程中一旦遇到上述海情后机动处置积累经验。此外,我还准备特别为9009艇安装最先进的水下红外探测装置,让你们能在舱内像看电视一样看到艇外的情况。”
书第412页:“准备好了吗?”指挥舱内,司令员问江白和焦同。“一切就绪!”江白简单而响亮地回答。“起锚!”司令员不再关心两位客人,果断地命令。
书第413页:现在,9009艇就要从水深300米处进行一次急剧改变压力的上浮测试,看看加固后的9009艇能否经得住考验。
书第414页:这一天和以后三天里,……9009艇连续重复进行了数十次深水急速增减压试验,随后又测试了新加装的水下红外探测仪和电子导航、电子测距装备,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艇上全体军官则在反复的试验中熟悉了这些新装置,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连同应对方法。
这份极致的严谨,正是中国军人科学精神和责任心的体现,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就是选择合适人选了。
书第403页:第二天,9009艇向支队和基地打了一份再次探测XY道的报告。可是直到三个月过后,江白和焦同才接到了司令员要找他们“谈一谈”的通知。这三个月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就是9009艇的干部班子做了重大调整:江白就任代理艇长,高梁任副长,……焦同仍是政委。
五、贵人指引:亦是努力回响
秦司令员和焦同政委,确实是江白命运中的“贵人”。但他们的出现,是江白自身努力换来的回响。
焦同是慧眼识珠的伯乐,在第359页,他向司令员力荐:“不错,我是想向你举荐他!”“他刚出潜院,不合适。”“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是我当兵20多年见过的最好的潜艇军官之一!”秦司令员则是力排众议的战略家,他看到了江白身上的“心力”。这说明,贵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你首先证明了自己是“可造之才”。若江白自身平庸,再多的机遇也无法加持。
六、心灵史诗:刻画英雄本色
《波涛汹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莫过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江白在深海中的孤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沉重、对前辈精神的追问以及对家乡恋人的思念。
书第430页:江白回到艇长室,命令自己躺下。他躺下了,却睡不着。一个问题涌上来:我都准备好了吗?不会有什么没想到吧?以前想到的全是牺牲的可能和对牺牲的准备。此刻突然发现那并不是自己的意愿。真正强烈的愿望是:成功,活下去!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一瞬间他的眼前闪过了自己的一生。……
白雪,白雪的人生也是美的吗?
我的人生和命运也很美。至少不再平庸。
与即将开始的对XY水道的探测相比,过去生命经历过的所有的顶峰体验都不再是顶峰体验。过去所有的考验都不再是考验。
应当微笑。
这些心理描写,让英雄回归为人,让奉献显得真实而可贵。
七、现实映照,探寻深蓝足迹
虽然小说是艺术创作,但其背景有深刻的现实依托,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战略要地:XY水道,其描述的险要和对国家战略通道的重要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海某些关键水道的战略价值。
军校背景:江白就读的海军学院,其地理位置和培养模式,与被誉为“中国海军军官摇篮”的大连舰艇学院(位于东北)有诸多相似之处。
人物原型:东方瀚海这样的传奇英雄,身上凝结了中国海军潜艇部队众多开拓者的影子;而江白,则代表了在新时期成长起来、具备高学历和全球视野的新一代指挥员。
八、穿越寒冬,勇做迎春青松
这部深海史诗,也给我这个土木行业从业者带来极深的触动与思考。当下,工程土木行业正经历一场“寒冬”,我们每个人仿佛都置身于一片冰封之地。但小说的精神内核启示我们:“寒冬”正是“厚积”的最佳时机。
行业的周期起伏是规律,寒冬必将过去,春天终会来临。关键在于,当春风再度拂过大地时,我们是否已经孕育出极强的生命力?我们是否就是那颗深埋于冻土之下,蓄满了养分、憋足了劲头的种子?我们能否是在行业中坚守的那棵青松?唯有如此,才能在第一缕暖意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支撑未来的参天大树。
此刻,不妨问问自己:我,在时刻准备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