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冻一下,未来复活?4.2亿押注“可逆冷冻”,真能按下衰老暂停键?

500

彼得·蒂尔(Peter Thiel,PayPal联合创始人)的风险投资公司Founders Fund,向来只对那些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生意感兴趣。

他们投资了能回收火箭的SpaceX,也投过试图清除衰老细胞延长寿命的Unity Biotechnology。如今,他们又将5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押在一家名为 Until Labs 的公司上[1]。

500

图注:Until获得A轮融资,累计筹集1亿多美元

这家初创公司试图攻克一项长期存在的科学挑战——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的“可逆冷冻保存”,以此抵御衰老与疾病[2]。这项技术也是很多抗衰圈人士眼中通向不朽的终极路线。

但问题是:这真的可能实现吗?

在相信或质疑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从1967年开始第一例人体冷冻研究至今,这项技术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又分化出了怎样截然不同的道路?

500

不朽之梦与冰晶的诅咒

人类对超越死亡的渴望,古已有之。

1962年,物理学教师罗伯特·艾丁格在他出版的《不朽的前景》一书中提到:在人体(尤其是大脑结构)信息被完全破坏前,通过深度低温将其“暂停”,期待未来的先进技术能将其“重启”[3]。这为人体冷冻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500

图注:罗伯特·艾丁格靠近低温储存杜瓦瓶

1967年,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在因肾癌去世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接受人体冷冻保存的人[4]。他的身体至今仍保存在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在零下196℃的液氮里,进行着一场跨越时间的沉默等待。

500

图注:贝德福德于 1967 年 1 月 12 日下午去世后被注射二甲基亚砜作为基础的冷冻保护剂

然而,从贝德福德开始,这项技术就直面着一个基础的物理学难题——冰晶。

我们的身体由50-60%的水构成,当水结冰时,其分子会排列成尖锐的晶体,足以刺穿并摧毁脆弱的细胞结构。

500

贝德福德的冷冻手术,是人类解决“冰晶问题”的第一次粗糙尝试。医生向他体内注射了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基础的冷冻保护剂,以此取代部分水分,减缓冰晶的形成。

到目前,人体冷冻技术的核心已经进化为一种被称为“玻璃化”(Vitrification)的复杂工艺:通过极高的冷却速率和高浓度的化学保护剂(Cryoprotectants, CPAs)协同作用,让水分子来不及排列成有序、具有破坏性的冰晶结构,而是直接被“冻”在原地,形成一种无定形的、类似玻璃的固态。这样,细胞就不会被冰晶刺穿,其微观结构得以保全。

500

图注:玻璃化过程中的冷却动力学:图A展示了冷却过程中不同时间点(1s、3s、5s、17s)和CPA浓度(20%/40% GLY/DMSO)下的温度分布热像图,颜色从黄色(+20°C)渐变至深蓝色(-180°C);图B、C和D描绘了样品底部、顶部及中部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内部梯度及CPA影响(如图D中40% CPA的临界冷却速率红线,确保高于此值实现玻璃化避免冰晶);图E揭示冷却速率与CPA/水重量比的关系,标识20μL样品玻璃化所需临界速率,并对比GLY和DMSO在不同比例下的表现[5]。

500

Until Labs的“冰火炼金术”

玻璃化虽是冷冻技术的有效方式,但并非完美。

高浓度保护剂(CPA)能挡住冰晶,却往往带来毒性隐患;复温时,热量分布不均,又易让组织“裂开”如瓷器。此外,传统路径在灌注和降温的流程控制上缺乏精度,效率低下。这些瓶颈,不仅卡住器官移植的命脉,也让全身人体冷冻停步于实验室边缘。

在这个背景下,Until Labs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

500

图注:Until Labs公司官网首页

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旧金山初创公司,前身为Cradle,由两位硅谷奇才联手创立:

创始人Laura Deming,是硅谷长寿圈的“女王蜂”。她12岁进入MIT实验室,16岁辍学创办Longevity Fund基金,专注投资抗衰老项目[6]。她坚信“永生是工程问题”,并为Until Labs注入了对生命科学的深刻洞见和“生物时间可编辑”的宏大愿景。

联合创始人Hunter Davis,则是一位痴迷于解决物理难题的“硬件黑客”。他拥有物理与工程双学位,亲手为公司打造了攻克技术难关的核心武器。

500

图注:左边为Laura Deming,右边为Hunter Davis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将玻璃化从理论变为可重复、可验证的现实。为此,Until Labs建立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核心技术体系。

直击CPA的毒性痛点。Until Labs建立了一个名为“CPA发现引擎”的自动化研发平台。这个平台利用高通量液体处理机器人,能够快速、大规模地筛选和测试成千上万种新型分子组合的性能与毒性,为未来应用于结构更复杂、对毒性更敏感的人体器官,扫清了一大障碍。

500

图注:用于急性神经组织切片CPA加载、玻璃化和复温的硬件组装图。

复温远比降温更难,加热不均会导致组织因热应力而开裂,前功尽弃。为此,Hunter Davis设计并制造了一台频率高达70kHz的定制电磁感应加热系统。这台设备通过交变磁场,直接、均匀地加热组织夹层中的微小金属片,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快速复温。在其官网2025年公布的白皮书中提到,这一系统展现了每分钟超过1280℃的惊人复温速率,从物理层面扼杀了冰晶再结晶和热应力开裂的可能[7]。

500

图注:Until Labs研发的冷却和复温机

Until Labs官网发布的白皮书中提到,他们成功将大鼠的小脑切片进行玻璃化冷冻,并在复温后,首次记录到了神经元恢复了产生和传导电信号的能力。虽然活跃度远不及正常组织,但这项成果作为一次关键的概念验证,首次证实了在经历-196℃的深低温后,复杂的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仍具备恢复其核心功能的潜力。

500

图注:小脑急性切片准备。用刀片(黑色虚线)进行钝性解剖并粘到切片平台(红线)上以在振动切片机上产生矢状切片的方案。

500

人体冷冻,从科幻到现实的十字路口

Until Labs的技术突破,使其建立“器官银行”的短期目标变得触手可及(移植器官普遍只能存活几小时到几十小时)。如果能将捐献器官无限期保存,每年因“时间窗口”而浪费的数千枚器官将被拯救,全球器官移植领域的运作模式也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500

Until Labs也从未掩饰过,实现可靠的器官低温贮存只是他们的第一步。其公司的长期愿景,是实现全身可逆的低温保存,即人体冷冻。这是一个被很多人视为终极抗衰手段的领域(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未来解决),也是一条早已存在着孤独而执着的先行者的赛道。

在Until Labs带着顶级风投的光环闯入之前,以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和人体冷冻研究所(CI)等为代表的机构,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数十年。

它们的运作逻辑,本质上是“单向的”:将所有资源和技术聚焦于执行完美的人体冷冻保存,而将“复苏”这一最关键的环节,完全寄托于遥远的、尚未出现的未来科技。这种模式更像是一个基于信念的、提供长期守护的服务业。

500

与这种路径有所不同,Until Labs代表的是一种更接近于现代生物科技的研发逻辑。它从创立之初,就将“双向可逆”作为其唯一的研发标准和验证准则。他们试图在当下就攻克复温这一最棘手的工程问题,而不是将其留给后人。

在Until Labs公司官网上,清晰记录了他们未来一系列可量化、可验证的目标:从已经完成的“恢复啮齿动物神经组织电活动”开始,到下一步的“供体器官临床前验证”,再到“人体器官的首次试验”,最终迈向“啮齿动物的可逆全身冷冻保存”[8]。

500

图注:Until Labs未来人体冷冻计划路线图

不难看出,传统机构更像是一个基于信念的、提供长期守护的服务业;而Until Labs生存和发展的逻辑,是能否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沿着其规划的路线图,不断拿出可验证的技术突破。

小结:活下去,然后呢?

人体冷冻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讲述的都是“等待”——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

而Until Labs的故事,则关乎“建造”。他们用一份步步为营的工程蓝图,取代了过去那种近乎于信仰的漫长守候。

可当技术一步步逼近神话,我们也被迫重新审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假如生命真的可以被无限延长,我们该如何定义“活着”?

“活下去,然后呢?”这个问题,或许才是Until Labs的终极谜题。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The Until Team. "Until’s Series A." Until Labs, 22 Sept. 2025, www.untillabs.com/blog/untils-series-a.

[2] Longevity.Technology. (2025, September 23). Cryopreservation startup lands $58m to 'pause biological time'. https://longevity.technology/news/cryopreservation-startup-lands-58m-to-pause-biological-time/

[3]Gorla, A. (2022, February 17). Robert Ettinger - The father of cryonics. Tomorrow Bio. https://www.tomorrow.bio/post/robert-ettinger-father-of-cryonics

[4]Amusing Planet. (2019, February 5). James Hiram Bedford: The first person to be cryogenically preserved.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19/02/james-hiram-bedford-first-person-to-be.html

[5]Liu, Dejia, et al. "Cooling Dynamics of Droplets Exposed to Solid Surface Freezing and Vitrification." Cryobiology, vol. 115, June 2024, p. 104879. PubMed, doi:10.1016/j.cryobiol.2024.104879.

[6]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5. "Laura Deming." Wikipedia, January 2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Deming.

[7]The Until Team. 2025. "Milestone White Paper I." Until Labs. https://www.untillabs.com/blog/milestone-white-paper-i.

[8]The Until Team. (2025). Problem statement and roadmap. Until Labs. https://www.untillabs.com/blog/problem-statement-and-roadmap#roadmap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