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郑智化没有“连滚带爬”的,不需要启蒙吗?
郑智化说在深圳机场的经历是“连滚带爬”
一些人,包括一些网络大 V,将焦点对准 “连滚带爬” 四个字,称其 “字面不符”。他们以画面中郑智化有工作人员”搀扶“、未出现 “匍匐爬行、身体滚动” 动作为由,断言郑智化 “夸大其词”,仿佛这一结论已成为定论。
这些人对 “连滚带爬” 一词的理解,不禁让人怀疑他们的语文水平是否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
他们认为郑智化必须在动作上呈现出 “滚” 和 “爬” 才符合 “连滚带爬” 的用法 ,完全违背了汉语的语用常识。更何况,郑智化作为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身体条件根本不允许他做出物理意义上真正“连滚带爬” 的动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指责不仅在语文理解上不合格,在逻辑思维上也漏洞百出。
他们恰恰暴露了他们自身语文和逻辑素养的欠缺,也凸显了他们急需接受启蒙的现实。
实际上,启蒙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专属的特定含义,是指启蒙运动的“启蒙”,指人权、人性、法治、民主、科学精神、言论自由等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人类系统性地认识和普及这些,始于启蒙运动,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完全没经历过启蒙运动,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这个运动的影响。直到启蒙运动结束的时期,中国都仍然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只有极其个别的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对已发生的启蒙运动有肤浅了解。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中国第一次显现启蒙运动的影子,随后就因为救亡而压倒启蒙。
这些人平时一向根本不懂“启蒙”究竟是什么,用自己也接受教育也有知识的理由,拍胸脯说自己不需要启蒙,什么“教育普及”打破了”知识垄断“啦,什么”现在是信息时代“啦,可以自己去学习啊!可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说吗?
作为小儿麻痹症患者,郑智化的身体条件本就无法完成 “连滚带爬” 的字面动作。从逻辑上看,郑智化使用这个词,必然不是描述物理动作,而是传递登机时的狼狈、艰难状态。可这些人一边自夸 “接受过教育、有知识”,一边在逻辑思维和语文理解上频频出错,恰恰证明甚至连他们口中的 “教育成果” 和 “知识储备”乃至最基本的“阅读理解”,也根本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说是 “不合格产品”。
“连滚带爬” 早已超越了 “又滚又爬” 的字面含义,演变为描述 “状态” 的现代汉语常用短语,而非对动作的写实记录。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它的语义可分为三类:
贬义用法:多用于形容人陷入困境时的狼狈、慌乱。比如描述敌人战败后逃跑的模样,或人在紧急情况下失去仪态的状态,核心是传递 “窘迫、无序” 的感觉。
中性用法:侧重表现人在忙碌或应对复杂情况时的 “忙乱、跌跌撞撞”。比如形容人赶时间时一路小跑、磕磕绊绊的样子,不带有明显的褒贬,仅客观描述过程的匆忙。
褒义用法:还能用来形容人 “拼尽全力、突破困境” 的状态。比如描述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仍坚持向前,或在逆境中艰难前行,此时 “连滚带爬” 传递的是 “坚韧、不放弃” 的精神,带有积极色彩。
现代汉语我查到这个词出现最早的文本,是清末民初小说家和报人蔡友梅,在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系列小说《新鲜滋味》中出现:
“库缎眼一听,就知道快来到了,赶紧跑进屋里,换上官衣儿,穿上官靴子,戴上官帽儿,带着他那个傻儿子拴头,连滚带爬,由里头飞跑了出来。老远的就听见“滴滴打打,滴滴打打,滴打打,打打滴”一片马号的声音。功夫儿不大,忽见尘头起处,马蹄一阵乱响,头里就来了五六十名的马队,个个全都缠着头,背着枪,穿着红号坎儿,真是队伍整齐,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令人好不生畏。”
请问这里的连滚带爬,是真的说“滚”和“爬”动作用字面实现吗?
再如许啸天 《明代宫闱史》(1927年):“八刺见铁木耳死了,便和张九思、完颜明等,把消息瞒了起来,吩咐宫中内外,不许走漏。一面便召集手下逆党三千人,连夜赶往京都。谁料逆臣,偏偏天不容他,早有一个小御侍,逃出上都,连滚带爬地跑到都中,去丞相府中告变。”
再如人民日报1947年12月:”我后续部队涌进了突破口,猛烈的向大街发展。敌人动摇了,把枪一支支的丢到门外,并在屋子里喊着:“我们缴枪啦!”其余一千多个残敌便连滚带爬的向西南狂奔,陈粟部队杨团的战士紧紧的追赶。。。“
人民日报1965年10月:”一九三一年来了蚂蚱,庄稼苗被吃得精光。俺家交不上租,只好眼看着地主把地抽走,还把自家那点地卖给他,房子也押了出去。穷人没了地,指望什么活命啊?只好另找出路——丈夫陈绍祥一头挑着家当,一头挑着俺儿炳仁,俺领着闺女,向黄河北去逃荒。拖儿带女的走起来可不容易啦!路上,要着一点,一家人分开垫垫饥,要不着,就吃野菜。晚上睡在人家屋檐下。那时候俺儿才六岁,闺女九岁,都饿得直哭。一家人连滚带爬地算是到了济南。“
人民日报1978年11月:”谁不知道,一直到朗诺在柬埔寨人民的铁拳下覆灭,苏联驻在朗诺集团的“大使”才连滚带爬地离开柬埔寨。如果说苏联和越南当局自己想把朗诺弄回金边倒是有些依据的。因为苏联和朗诺集团当年穿的是一条裤子,共同反对柬埔寨人民的革命斗争,现在越南当局又明目张胆地同苏联一起反对柬埔寨人民。。。“
人民日报1985年4月:”到年底,工厂的任务提前完成了,还出现了几个国家级和市级的优质产品。曹印修说:“1984年,我们是连滚带爬完成任务的,经济效益增长不多。今年要加把劲。人心都包着一团火,生产的潜力是无限的,问题在于政工干部要善于引导、开发。”
人民日报1989年1月:“华生算不上一个幸运儿,下乡5年,进厂5年,25岁时才“连滚带爬地赶上末班车”进了大学,如今一家四口住在厕所对面十几平方米的屋里。”
人民日报1993年7月:”车到“关”前,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是,既然过去将近40年,我们连滚带爬,只形成了70万辆的生产能力,那末,“入关”以后,我们能在3年到5年,最多不过10年的过渡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到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吗?我曾向不下100位厂长、书记、工人、技术人员,请教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把他们的话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曰国家必须确立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一曰联合起来,迅速形成全行业的总体优势。国家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就有了大目标,才能大发展。“
人民日报2000年10月:“在喀土穆市恩图曼友谊医院,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陕西的中国女医生蔺小贤。她今年40岁,先后两次来苏参加援苏医疗队。1996年,她初到苏丹,去的是一个偏僻贫穷的乡镇阿布欧舍。她已记不清在那里治愈了多少病人;也记不得她总共患了多少次当地流行的疟疾,只说“大概每个月都患过”;她更记不清,在深更半夜里,有多少次,只要一听到苏丹护士的呼唤,即使自己发着高烧、吊着药瓶,也坚持着“连滚带爬”去给患者看病。”
人民日报2018年9月:“2015年“连滚带爬”,减亏153亿元;2016年“拳打脚踢”,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爬坡过坎”,实际盈利61亿元……这几年,中铝集团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加强党建走出了逆境、迎来了转机。”
1983 马识途 夜谭十记(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这样活动了几年,张牧之成了气候,有了二三十个人,二十来条枪,而且颇有一些钱了,出没在几个县交界的西山一带,立了寨子,打起仗来附近的老百姓也可以一呼百应了。他们已经从“蟊贼”上升为官家头痛的“土匪”。黄大老爷晓得这是大祸害,派出家兵去过好多次,“摸夜螺蛳”,夜间远程奔袭的办法也搞过,装成土匪想和张麻子“打平伙”趁势吃掉他的诡计也使过。张麻子就是滑得很,不吃他那一套,反倒是本地老百姓先给他通了消息,他将计就计,把黄大老爷派进来的人吃了,打得他们连滚带爬地跑了回去。”
2004 姚明 我的世界我的梦:”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需要找个好办法。但无论如何,通过雅典奥运会,我们明白了一点:篮球就是竞争,打世界强队,没有游刃有余的取胜方法,只有拼尽全力、连滚带爬的争取胜利。“
董一菲(牡丹江二中语文特级教师) 谈谈语文教学的境界:“直觉的得来需要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里千锤百炼,在汉语里出生入死,在经典名著中连滚带爬,在课堂实战中试玉者三,辨才者七。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位语文教师出色的教学直觉就是他的语文核心素养。”
温儒敏(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什么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扣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老这样,学生会腻味。。。我现在特别要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大量文本证据显示,用“字面不符”来”反转“郑智化,违反中文常识性的语用规则,属于连小学语文都没毕业,不启蒙行吗?
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和语文,“干部在工作中摸爬滚打了好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啊?摸了谁?在哪爬了?滚了什么?又打了谁?
“打的敌人落花流水,屁滚尿流”中,敌人没有落花,没有流水,放屁,没有漏尿,所以是造谣?
如果有人说饿的“前胸贴后背”,是否要开膛破肚验证一下对方前胸跟后背有没有贴在一起?
“忙得脚不沾地”,是描述事务繁杂、分身乏术;他们会追问 “脚真的没沾过地吗?有没有监控证明?”。
还有一位发高论:“台湾人不要把平时创作中那些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小作文的作风拿到现实中来”
“连滚带爬” 这类表达,从来不是 “台湾专属”,而是整个中文世界通用的常识性表达。。
台湾地区的王世坚在质询救灾工作时,曾批评相关部门 “本来可以准备工作到位,救灾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结果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里的 “连滚带爬”,显然不是指救灾人员真的在灾区 “滚爬”,而是形容救灾过程的混乱、仓促,与郑智化表达 “登机艰难” 的逻辑完全一致 —— 都是用 “连滚带爬” 的引申义,传递 “状态的狼狈与被动”。
随后,王博根据此事改编的 “没出息” 相关内容火了,而国台办发言人在 10 月 15 日回答问题时,也引用了类似表达,指出 “台湾的优势产业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如今却是‘慌慌张张、连滚带爬’”。
国台办使用 “连滚带爬”,显然不是对 “动作的写实”,而是用对比手法,客观描述台湾优势产业从 “从容发展” 到 “被动应对” 的状态变化。
从台湾地区的民间批评,到大陆官方的公共发言,“连滚带爬” 的非字面用法被广泛认可,这恰恰说明:在中文中,“词语的引申义优先于字面义” 是语用常识。
所谓 “不要把平时创作中那些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小作文的作风拿到现实中来” 的说法,若让其得逞,对中文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
汉语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语义的丰富性与表达的灵活性。一个词可以因语境不同,衍生出多重含义 ——“连滚带爬” 可形容狼狈,可形容艰难,也可形容拼搏;“摸爬滚打” 可指工作磨砺,可指生活艰辛,也可指成长过程。这种灵活性,让中文既能精准传递细微情绪,又能生动描绘复杂场景。
可这些人的逻辑,要求每个词都必须 “字面写实”,相当于给中文套上 “紧箍咒”:所有比喻、修辞、借代都被禁止,所有引申义、比喻义都被视为 “违规”。久而久之,中文会失去弹性,从 “鲜活的交流工具” 退化为 “机械的符号代码”—— 描述 “艰难” 只能说 “很困难”,描述 “狼狈” 只能说 “不体面”,语言失去感染力,人与人之间的表达也会变得干瘪、刻板。
这些人无视郑智化的身体困境,要求用词“字面对应”,相当于将 “人的感受” 从语言中剥离。当语言只能描述 “可见的纪实动作”,不能传递 “无形的情感” 时,中文就会失去 “温度”——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变成 “冷冰冰的事实核对”,不再有共情,不再有理解,这恰恰违背了语言 “连接人与世界” 的本质意义。
从《诗经》的 “赋比兴”,到唐诗宋词的 “意象隐喻”,再到现代白话文的 “生动灵活”,“用形象替代直白” 是中文延续几千年的表达传统。他们的 “字面唯一论”,相当于否定了中文几千年积累的传统。他们将语言表达中的引申义视为 “夸大”甚至”造谣“,这是对中文文化根基的割裂。用 “机械的字面标准” 规范 “鲜活的语言表达”,本质是在摧残中文,当后人只能用 “字面写实” 的方式表达时,中文将失去与历史的连接,中文的文化内涵也会随之淡化。
一个能通过 “连滚带爬” 读懂他人困境的社会,才是有共情的社会;一个能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才是有活力的语言环境。这是对中文本质的尊重,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对文化传统的守护。
说郑智化没有“连滚带爬”的,不需要启蒙吗?不过对于他们似乎可以降低要求,大部分启蒙内容,对他们确实要求太高了;
他们最需要启蒙的,一个是逻辑,一个是语文,能够从幼儿园水平,提高到小学水平,就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