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流出的郑智化登机视频是被加速,被裁减过的
在抖音可以获取深圳机场郑智化登机视频的未裁减、未加速版本,发现此前流出画面存在明显信息缺失 —— 过往视频是被加速的,并非原始速度,而且仅展示红框内区域,红框外的关键场景被裁减,未被呈现:

以前看到的视频,是加速过的, 看上去郑智化嗖地一下子就蹿上去了。
但把加速的视频回归原始速度, 郑智化是单臂引体向上,悬空过去的,三个服务人员,只有一个背心是”深圳航空“的服务人员,扶了一下腿,右后方那位从背心来看,应该是深圳机场的,压根没帮忙;还有一个在机舱里面的空姐,企图扶拐杖,直接帮倒忙,
其实还是郑智化自己”单臂引体向上““爬”上去的。
以前看到的视频,还是裁剪过的,画面宽度都是局限在红框里这部分画面,红框外的画面我们都没看到。
看左右侧护栏,于前方的飞机机身之间都留下了很宽的一块空间。这个距离目测20—30厘米的样子,且平台距离地面约 3-4 米高
这存在两大致命风险:
1,坠落风险:残障旅客若不慎滑倒,极可能从空隙处摔落,3-4 米的高度足以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2,外力风险:若遇大风天气等意外,无护栏保护的空隙,会直接导致旅客被吹倒坠落。
登机过程还原:残障旅客的 “单臂引体向上”
郑智化因儿时患脊髓灰质炎,双腿无法发力且无法自主弯曲 / 伸直,需完全依赖手臂或外力辅助行动。
但其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却面临需通过 “单臂引体向上” 完成登机的艰难处境,具体过程结合视频截图(下面的图 1 - 图5)可清晰还原:
通过背心,明确视频中两名工作人员的身份的归属:
左后边服务人员:深圳航空公司员工(轮椅左侧),参与辅助;
右后边服务人员:深圳机场员工(轮椅右侧),全程旁观,未提供实质帮助。
具体登机过程如下:
左腿抬升(图 1 - 图 2):
下为图1,14:39:54 时,左后边服务人员(深圳航空)将郑智化的左脚抬至 25 厘米高的机舱地板(郑智化自身无法完成),此时可清晰看到,这一动作的幅度远超正常人爬楼梯的迈步幅度。

下为图2:这时左后边服务人员(深圳航空)完成把乘客的脚放在了机舱地板上。从这张图可以看到,郑智化这一步,比正常人爬普通的楼梯迈步的幅度要大。

身体抬高(下为图 3):郑智化需用左手抓住机舱内把手,完全依靠左臂力量将身体拉高 25 厘米 —— 这一动作本质是 “单臂引体向上”。
需特别注意:此时左后边服务人员(深圳航空)的手部未接触郑智化身体,未提供任何向上的支撑力,身体抬升的全部力量均来自郑智化自身。

右腿受阻(下为图 4):由于右手需拄拐杖支撑身体平衡(拐杖置于 25 厘米下的平台),右半边身体高度低于左半边,导致右脚始终无法抬入机舱,在舱门外反复晃动。此时左后服务人员(深圳航空)仅能用手扶住郑智化腰部,防止其后仰摔倒,但无法解决 “右腿抬升” 的核心问题。

外力协助(下为图 5):最终左后边服务人员(深圳航空)只能用左手帮郑智化将右脚抬入机舱。而全程负责升降平台的机场服务人员,始终站在一旁冷眼旁观 —— 即便看到郑智化身体倾斜、右腿反复受阻,也未主动 “协助扶稳旅客” 或 “配合服务人员(深圳航空)抬腿”。
整个过程,右边那位始终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眼睁睁看着郑智化左高右低斜着身体,努力想把右脚放进机舱但是一直没成功。这段时间如果这位机场服务人员对航空公司服务人员说:”你扶稳了乘客,我来帮助抬腿“,是不是可以让航空公司服务人员两只手更稳地扶好乘客?也让乘客知道,这位是肯出手帮忙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最终落得一个”冷眼旁观“的评价,真是实至名归,半点也不冤枉。

再重复一下之前指出的左右侧护栏的空隙达到20—30厘米,且平台距离地面约 3-4 米高的问题:
文章顶部的图现在再贴一遍。看四个红圈,看左下和左上两个红圈,这是护栏最远端的立柱,立柱是垂直的,证明这根立柱距离机舱有很大一段距离,同理,右边最远端的立柱也没有紧贴机舱。
在距离地面3-4米左右的高度,抓着机舱把手,单臂引体向上,悬空过去,如果体力不足有可能失手摔下来。
而且,一般的单臂引体向上一般是垂直发力。这个还是斜向上方单臂引体向上,比垂直引体向上还难。如果这个不容易想象,可以用生活中的场景。垂直拎着重物,在身体旁边,一般人都能做。同样的重物,斜着拎,就很难。

这么大一段距离的空档是没有护栏保护的,那在爬飞机(单臂引体向上)的过程中,如果手一下没抓住,那很有可能就脱手摔下来,在没有护栏保护的这20-30厘米空档之间摔到地面去,命都不一定保得住了。
即使左后边的服务人员(深圳航空),似乎未系安全绳,也有坠落的可能性。右后边的服务人员(深圳机场),倒是系上了安全绳。
机舱门旁边的把手,那个把手,设计要求考虑过牢固经受住成年人的体重吗?如果那个把手经受不住成年人的体重而断裂,或者螺丝脱扣导致位移呢?
那个把手有防滑设计吗?如果没有防滑设计,那个把手很滑,那就进一步加大了抓不住脱手的可能性。
万一爬飞机(单臂引体向上)的过程中突然遇到大风或者其他意外,怎么办?那段空间没有护栏保护,一阵大风把人吹下来,摔倒了,不就从那个20-30厘米的空档里掉下去了吗?
如果护栏只能伸到这里,只能与机舱之间留下20-30厘米的空档。
那么,这种升降平台就至少应当不能允许轮椅残疾人在进入机舱之前,在机舱门外,在平台上站立起来。因为这太危险了!
腿部没有自主运动能力的残疾人,在这么大的左右两个“无护栏”空间站立,万一突遇大风或者其他意外,那就有可能摔倒,掉下去。
任由下肢残疾的乘客,在这种有生命危险的地方,用单臂引体向上的方法爬上飞机。
这已经不再是什么动不动手帮忙的问题了,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具备残疾人用单臂引体向上的姿势,上飞机的条件。
最起码,得把左右两边的护栏向前推,推到贴合机舱的位置,然后再固定好护栏,再然后才可以允许乘客站起来,离开轮椅 。
这个护栏是怎么回事?这么高级的190多万的车,升降台上的护栏不能贴合机舱?可能吗?
还是说护栏能够紧贴机舱,但是制定的”规章制度“,强制要求不准把护栏贴紧机舱呢?
留这么大的空档,是盼望着有一天能有哪位倒霉的乘客从那里掉下去吗?
水平留这么大的空挡,垂直也有25厘米的高度差。
深圳机场公告里提到:“由于在旅客上机和货物装载的过程中,飞机会出现上下移动,为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cm的高度差,由此给轮椅旅客进入客舱带来不便。最终,在1名航司地服人员和1名机组人员协助下,郑先生通过登机车安全进入客舱。”
观网有自称业内人士张仲麟,出来”澄清’,解释升降车平台必须比舱地板低 20 厘米的原因,并且他还说“就算没有这个“25厘米”高度差,也没法乘坐轮椅直接进飞机客舱,依然需要下轮椅。这是因为飞机过道狭窄必须得用专用的窄轮椅,常规轮椅无法在客舱内使用,因此必须得换一次轮椅才能进入到座位上。”
首先,这个所谓的“安全操作规范”,在网上尚未找到,各类人士贴出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规定,甚至有人贴出什么东航云南公司的“作业指导书”的截图,你说是内部“作业指导书”就是了?这有什么证据效力?
能检索到的官方文件中,没有查询到任何“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的可升降接机平台必须与机舱地板保持20cm高度差”的相关规定
中国民航局网站查询到的《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www.caac.gov.cn/PHONE/HDJL/YJZJ/202504/P020250402584512499328.pdf
在这个文件的第36页,可以看到“台阶的配置”

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50mm,并不应小于100mm。这是要求台阶高度必须在10cm—15cm之间,
郑智化爬飞机(单臂引体向上)的那个落差25厘米的高度,相当于是“两级台阶”的高度
让健全的旅客走的台阶,一个台阶都不允许大于15cm,让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自己爬的台阶,一级台阶要25cm?
还有第38页:

关键词:“远机位”、“无障碍”
远机位登机配套设施相关章节,未找到“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的可升降接机平台必须与机舱地板保持20cm高度差”的相关规定,反而看到了“无障碍”关键词。
什么叫做“无障碍”?25cm高的台阶,算“无障碍”吗?
再看第14页:

设置合理高度和消除高差: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旅客行动受限,因此要尽可能减少行动路线上的台阶等存在高差的区域,以免造成通行障碍。若不可避免存在高度差,则需要设置斜坡、自动扶梯、电梯等设施辅助通行。例如,飞机舱门与登机桥活动端接驳处要确保轮椅使用者顺畅通行。
请注意:若不可避免存在高度差,则需要设置斜坡、自动扶梯、电梯等设施辅助通行。
并且,还特地强调指出了:飞机舱门与登机桥活动端接驳处要确保轮椅使用者顺畅通行。
再看查到的第二个文件: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官方网站,可查到《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www.caac.gov.cn/PHONE/XXGK_17/XXGK/BZGF/HYBZ/202411/P020241111523302486219.pdf
第3页:“4.3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就是郑智化乘坐的那种升降车。

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在其中“4.3”小节,该小节一共6条,其中第2条明确写着“以便接机平台前缘与机身贴合”。
什么是贴合?护栏有空挡,叫做贴合吗?有高度差,叫做贴合吗?
这部《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这里面应该涵盖了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全部的技术要求。
但是在整个文件里,也没找到在垂直高度上与机舱地面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这样的要求。
中国民用航空局官方发布的《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不至于有如此巨大的漏洞吧?
郑智化微博言论也可以推断:在大陆其他城市机场使用升降车时,也无高度差,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场,也没碰到这事情,仅深圳机场存在这一问题。否则他肯定司空见惯,何必单挑深圳机场?
为什么一开始泄露出来的视频,不仅加速,还把护栏裁剪掉,外面悬空的危险场景裁剪掉,营造出一出安全的封闭环境。
这样郑智化要求的把升降机升起来,把轮椅推进去就成了没有必要的了?
至于张仲麟还声称:“就算没有这个“25厘米”高度差,也没法乘坐轮椅直接进飞机客舱,依然需要下轮椅。这是因为飞机过道狭窄必须得用专用的窄轮椅,常规轮椅无法在客舱内使用,因此必须得换一次轮椅才能进入到座位上。”
这个逻辑是: “反正最后都要换窄轮椅,所以25厘米台阶不重要。”,事实是: 25厘米台阶直接导致了“换轮椅”这个过程的危险性。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多数国家民航管理机构的指导原则,换乘(从机场/机外轮椅到客舱窄轮椅,即 Aisle Chair)应该在:
机门内部的平坦区域(Doorway Area): 如果机门区域足够宽敞平坦,且流程顺畅,换乘通常在旅客跨过门槛后,机舱内部的平坦地板上完成。
廊桥/升降平台(Ambulift)的平稳区域: 如果机门空间狭窄,或为方便操作,换乘也可以在廊桥尽头或升降车的平台上进行,但前提是平台必须与机门保持高度平齐和稳定对接。
在郑智化事件中,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换轮椅”的环境:25厘米的台阶,直接导致换乘必须在一个有巨大高度差、极其不安全、且让旅客必须进行单臂引体向上式动作的环境下进行,深圳机场没有提供一个专业的平稳过渡坡道(Ramp)来消除这个25厘米的台阶。
即使25厘米高度差,真像某些人声称的不可避免,强制规定,正确的流程也应该是:
郑智化乘坐“深航06”轮椅到达机门—— 机场工作人员铺设坡道消除25厘米台阶—— 轮椅平稳推入机门附近的平坦区域 —— 旅客在平稳状态下从“深航06”轮椅平稳地换乘到窄轮椅—— 窄轮椅送入客舱。
见下图,一块踏板(绿色)、一块斜板(紫色)搭配使用,没有踏板的时候,落脚在B,有了踏板,落脚在A。
落脚在A,乘客自己拄着拐杖就能顺利走进机舱,还用得着让乘客抓着机舱把手,自己做单臂引体向上吗?

难道深圳机场每次遇到轮椅乘客使用升降车,都要乘客表演一次单臂引体向上登机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