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俞老师的精神力量,依然是东方甄选的压舱石?

导语:
2024年7月25日,东方甄选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与全资子公司与辉同行正式分家。
这一举措在当时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场“壮士断腕”的战略收缩,资本市场也以股价波动表达了疑虑:失去一个成熟的业务板块后,东方甄选的增长故事将如何续写?
如今,15个月过去,尘埃落定。东方甄选并未如一些悲观论调所预言的那样陷入沉寂,反而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最新财报显示,营收虽同比下滑32.7%至44亿元,但上半年仍陷亏损的业绩已实现全年扭亏,自有APP GMV占比逆势提升至15.7%。
独立不是割裂,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东方甄选用十五个月的时间,证明了自己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活得好。
主笔/ 佳佳
文章架构师/ 拓拔野
出品/ 桃李财经
【01】
走出“断腕”阴影
一个更聚焦的东方甄选
独立之初的东方甄选,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独立能力存疑,公告发布后股价一度下跌23.39%;另一方面,电商行业竞争白热化,传统价格战模式让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与辉同行”作为其旗下成熟的业务单元,拥有稳定的用户群和清晰的商业模式,它的离开无疑会带来短期的业绩阵痛。
影响显然是巨大的。财报显示,2025财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573.5万元,较上一财年的17.2亿元暴跌97.5%,GMV从143亿元缩水至87亿元,抖音渠道已付订单数从1.8亿单降至9160万单,头部主播敬文、顿顿的相继离职。
但穿透数据表象,企稳的信号同样清晰。
其一,盈利能力触底回升,剔除出售“与辉同行”的影响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0%,综合毛利率从25.9%提升至32%,自营产品毛利率更是翻倍至21%,显示供应链优化已见成效。
其二,渠道结构持续优化,自营APP成为增长新极,其自营商品GMV占比一年间提升12.5个百分点,摆脱对抖音公域流量的单一依赖。
其三,产品矩阵不断扩容,自营产品从488款增至732款,38.1亿元的自营GMV占比达43.8%,夯实了零售转型的根基。
从去年7月的9.8港元一路回升至如今的25.5港元,资本市场对其转型逻辑的认可度亦正在修复。如今的东方甄选,更像一个褪去浮华、筋骨强健的务实派。
【02】
独辟会员制蹊径
撬动“下沉市场中的上行人群”
摆脱个人光环后,东方甄选亟需找到一条不依赖流量奇迹的可持续商业路径。它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会员制,致力于打造“线上山姆”的差异化模式。
在消费下行与升级并存的市场中,东方甄选精准切入了一个独特客群——“下沉市场中的上行人群”,在普遍的性价比追求中,成功挖掘出对品质消费的坚定需求,从而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
这一模式的成功,源于其对当前消费市场核心矛盾的深刻把握:广大消费者既渴望获得品质确定性的商品,又不愿为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他们可能居住在二三线乃至更低线城市,但具备出色的品鉴能力和明确的品质底线,本质上,他们是在为一份“无需思考的信任”投票。
东方甄选的会员体系,正是为一人群量身打造。

会员制最早于2023年10月17日正式上线,付费会员定价为199元/年,提供自营品88折、全品类折扣等权益,更以“省不够可抵扣”“随时退” 降低决策门槛,精准匹配了下沉市场中想花小钱买好货的核心需求。
与Costco、山姆等传统线下会员店不同,其纯线上基因突破了地域限制,可触达山姆尚未覆盖的非核心城市,将千余款自营品的品质把控与全国物流网络结合,形成“内容种草+产地直供+全国履约”的独特链路。
为强化这一闭环的最后一公里,东方甄选持续加码物流基础设施。其首个自营产品冷链仓“东方甄选华中一号仓”目前已投入运行,有效缩短了物流运输时间。
数据显示,2025财年,东方甄选App付费会员订阅数量达到26.43万人,全年净增6.57万人,更为关键的是,会员满意度达到了惊人的99.3%。
这种基于深度信任的会员关系,其价值在信息过载、选择疲劳的当下被无限放大。它不仅构筑了极高的用户粘性,更推动了一个围绕信任建立起来的、可产生高质量复购的良性商业飞轮。
尤其在电商平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的今天,会员制很可能是打破困局的关键钥匙。东方甄选走出的这条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03】
从个人IP到集体主义
组织结构的胜出
与“与辉同行”的分家,客观上加速了东方甄选另一个关键转型:从依赖个人IP破局,到依靠组织集体胜出。
“未来东方甄选主播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去年7月的股东会上,俞敏洪在股东会议中明确表示:东方甄选不可能再出现主播独立成立平台的情况。
这一表态基于深远的战略考量:其一,过度依赖个人IP的商业模型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个人的波动可能引发整个平台的系统性风险;其二,单一IP的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平台多元化发展的雄心;其三,个人英雄主义模式难以规模化复制,制约了企业的持续成长空间。
基于这些认知,东方甄选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
首先是组织架构优化,公司内部推行了更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决策效率显著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捷;在战略层面,业务重心聚焦,资源向核心的自营产品与会员服务倾斜,砍掉了若干与主业协同性不高的长尾业务;在执行层面,搭建多账号+多主播矩阵,主账号聚焦全品类,垂类账号精准触达细分人群,避免流量风险集中;供应链深化方面,投入重金用于建设自有仓库与物流体系,在华中、华东等地建立的仓储基地,提升核心区域配送时效。
这种体系化能力已转化为实际优势。当头部主播变动时,成熟的内容生产流程能保障直播质量稳定;当抖音流量波动时,全渠道布局可分散风险;当市场需求变化时,精简的SKU策略能快速调整选品方向。
用户来到东方甄选的直播间,不再是为了追逐某个特定偶像,而是认同"东方甄选"这个品牌所代表的质量标准和价值理念。
【04】
俞老师的精神力量
是压舱石级的企业财富
回望这十五个月,东方甄选完成从个人IP到组织能力的艰难转型,背后更深层的驱动力,是俞老师作为掌舵者始终如一的战略定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这份定力已成为企业最珍贵的“压舱石”。

东方甄选刚起步时,反对意见不少,俞老师以“每年最多亏1亿、5年不成功就放弃”的承诺争取试错机会。
爆火后他更清醒指出:“基于外部的平台所建立起来的热闹的商业模式,有很强的脆弱性”,早早定下“自营产品+直播+自有平台”的三角战略,明确对标“线上山姆”,为独立后的转型铺垫了清晰路径。
在决定与“与辉同行”分家时,内部并非没有争议。但俞老师看得更为长远:唯有剥离已经成熟的业务,才能迫使母体打破路径依赖,激发出真正的创新与求生欲。
面对股价暴跌30亿港元的至暗时刻,俞老师选择和平处置,不仅安排资金支持对方创业,还按约定分配利润,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全部获益”。
他坦言那段时间 “日夜睡不着觉”,却坚持以无后遗症的方式破局,避免了企业陷入内耗。
从教育跨界电商,再到果断推进分离,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伴随着外界的质疑。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反共识”的抉择,让东方甄选顶住了短期增长压力,敢于在供应链、品控等“慢功夫”上持续投入,形成了差异化的品牌认知。
在俞老师的规划中,东方甄选的目标从来不只是成为一个销售渠道,而是要打造一个“值得用户终身信赖的品质生活品牌”。
【05】
桃李财经的思考
慢了些、痛了些,但更稳了
纵观商业史,优秀的企业往往不是在顺境中表现多么出色,而是在逆境中如何存活与进化。
15个月的独立旅程,东方甄选尚未完全走出阵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完成最关键的“身份转换”,变为有独立逻辑的零售平台,构建品质确定性、信任稳定性的新价值。
或许慢了些、痛了些,但走稳了的每一步,都在为更长远的未来积蓄力量。



桃李财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