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以色列的“决绝”实际是“决心将本国本民族带入绝境”
【本文由“guan_17615236991725”推荐,来自《美国民主党人报告:特朗普自我挖坑,给了中国底牌》评论区,标题为guan_17615236991725添加】
- 钢铁怀玉
分析指出,中国在这场较量中手握多张王牌,包括日益多样化的出口市场、难以被取代的供应链、对关键战略矿产的掌控等。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发动的贸易战,已促使中国降低了对美国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
——从美方角度看,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发动中美贸易战时,如果下定决心,在经贸战场与中国进行殊死较量,不退让,不妥协,不谈判,确实能给中国造成极大困难。胜负之数,或未可知。
——但实际上,首轮中美贸易战,美方打的并不坚决,犹犹豫豫,迟迟疑疑,非但未能对中国造成决定性伤害,反而提醒了中国要搞双循环,不能依赖对美出口;鞭策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在科技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刺激中国加强对稀土和稀土技术的管控,牢牢攥紧手中王牌……反倒像是对中国的“预警”。
——从敌人的失败中,我们也可以汲取教训,那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旦决定翻脸动手,就要“不胜无归”,就要“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决不可瞻前顾后,犹豫迟疑,错失战机,给敌人反扑的机会。
——中美贸易战、俄乌军事战(尤其是初期)、巴以战争,都是生动且宝贵的战争课,战略课,而且是现场教学。
——如果抛开道义是非不谈,仅就战略决心而言,以色列顶着舆论压力,不惜撕毁协议,对哈马斯穷追猛打,必欲除之而后快,这股子决绝劲值得学习。
战略决心确实重要,但现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
绝对的“决绝”固然能展现意志,但其带来的巨大代价必须权衡。在贸易领域,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高压政策,确实对中国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美方自身也承受了显著反噬。研究表明,加征的关税大部分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并引发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和广泛抗议。这意味着,在国家治理中,尤其是在大国博弈中,“决绝”并非无条件正确,其可行性高度依赖于自身承受代价的能力和国内外的制约因素。
成功的战略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一个清晰且可能实现的目标。以色列的“决绝”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其军事行动在加沙面临哈马斯灵活的战术调整,并陷入国际道义的压力和持久消耗的泥潭。某种意义上,以色列的“决绝”实际是“决心将本国本民族带入绝境”。这表明:当战略目标本身不清晰或几乎不可能通过单一手段实现时,越是“决绝”,可能越容易陷入困境。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的“闪电战”计划受挫,部分原因也在于对战略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路径的预估出现偏差。
将经济领域的摩擦与真枪实弹的军事冲突直接类比,也需要谨慎斟酌。贸易战虽然激烈,但其规则、参与者和后果评估体系与军事战争有本质不同。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时,展现出的“持久战”特征和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加速科技自主创新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策略,恰恰说明在现代大国竞争中,胜负手远不止于正面交锋的“决绝”,更在于综合国力、经济韧性和全球伙伴网络的构建。
有效的战略是目标、手段与代价的精妙平衡。既需要坚定的意志,也需要审时的智慧(如何时出击、何时谈判),以及对自身和对手承受力的冷静判断。
“预警”效应是双向的。美国的贸易压力确实警醒了中国,加速了中国在供应链安全和科技自主等方面的布局。但亦如本文所揭示的,这何尝不是对美国的“预警”呢?美国人也意识到了。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将压力转化为有效的内生动力,发愤图强。中国已经证明自己,接下我们看看美国的表现。
从“现场教学”中学习,需要超越一时一地的战术表现,深入理解冲突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与长期趋势。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热战,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国家深厚的综合实力、战略耐心以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