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思创,为清华校友缔造千倍回报
这是创投圈鲜少注意到的精彩一役。
2011年,海归博士张剑辉放弃美国高薪工作,回国创立海博思创,旋即天使投资人赶来,并在此后7轮融资中押注5轮。而在攸关生死时刻,天使投资人又慷慨借了2000万给张剑辉发工资。
这位一直出钱的天使投资方,便是他的清华师兄吕大龙等人,陪跑长达14年,直至成为最大外部股东。
今年1月,一声锣响,海博思创成功登陆科创板,随后股价开启暴走行情,到今天市值将近500亿。水涨船高,吕大龙旗下清控银杏系约12.26%的持股对应市值已然超60亿。粗略算下来,最早那笔天使轮投资回报已超千倍。
如今复盘这笔投资,不是运气,不是偶然,而是校友间惺惺相惜沉淀下来的宝贵耐心:相信他会成功。
一个10倍牛股诞生
如果你在今年1月打新中了海博思创并持仓至今,赚钱力度将不亚于其原始股东。
因为在海博思创IPO前的多轮增资中,投资人们进场价格基本都在40元/股上下,比19.38元/股的发行价高出不少。好在,让投资人们也松口气的是,自1月上市来海博思创股价翻了10倍不止。
如此迅猛,海博思创凭什么?
循此追问,不妨把时间拨回2011年,此时中国储能行业春风涌动,一位在美国拿着高薪的清华校友选择了回国创业。
这位清华校友就是张剑辉。他从清华大学机电系本硕毕业后去伯克利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其实那时张剑辉的事业已经算成功,4年连升三级,拥有公司5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算是很多普通人的天花板。
但这么过一生,张剑辉觉得还是太平凡了。
在美国工作期间,张剑辉接触到国内新能源应用市场,他嗅到机会:未来新能源市场一定是在中国。2011年,张剑辉拉上他的两位博士同事回国创业。就这样,顶着“一群海归博士想创业”的执念,海博思创诞生,从最初做电池控制管理系统延伸到了储能赛道。
实际上,这条赛道宛如“诸神争霸”,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中车株洲等巨头都是对手。但在多年摸索中,海博思创找到的路是——不直接与电池巨头比拼产能,而是聚焦于“如何应用好电池”这件事,借助AI去做储能系统集成商。
不过,哪怕名校出身,头脑灵活,也绕不过创业九死一生的考验。而得到清华师兄一路支持,无疑是张剑辉独到的幸运。
豪爽的清华师兄
借了2000万发工资
两次重大危机曾摆在张剑辉面前。
先来看第一次。那是2016年1月,此时海博思创还在做动力电池业务,受动力电池白名单事件影响,海博思创制造出来的电池系统突然就上不了名录。传导下来,瞬间积压了2至3亿元库存,海博思创现金流几近断裂。
就是在如此焦灼情况下,清控华科、浙江武岳峰、蓝基金、银杏自清等几家基金主体于这年2月对海博思创增资,并将估值较上一轮增资猛拉7倍。
这危难之际中的投资,实在难得。细看这轮投资人名单,银杏自清是老面孔,来自清华校友掌舵的清控银杏——早在2012年就作为海博思创天使投资人之一入场。
而在接下来第二次危机中,清控银杏还将再次救海博思创于水火之中。
2019年,海博思创刚走出第一次危机不久,把目光投向了电网侧的变电站储能。没想到,产业政策再次突变,规定储能将不能进入到电网资产,一时间,电网公司停止了所有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投资。
这直接让海博思创断掉了将近半年的现金流。
张剑辉曾多次对外聊起这一段借钱发工资的往事。圈内流传着一则细节:攸关之际,张剑辉找到了清华师兄吕大龙,找他借2000万给员工发工资,最终渡过难关。
不仅如此,当年清控银杏还支持海博思创顺利做了一轮融资。再次上阵,这是一家极具清华基因的创投机构,身后为人熟知的几位核心团队都是清华校友——吕大龙、罗茁等等。
创投圈对于吕大龙并不陌生。1962年出生的吕大龙,是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1983级校友。元禾璞华创始合伙人陈大同曾如此聊起吕大龙:他是一个以房地产起家的传奇人物,2008年后华丽转身投资高科技创业公司,为人大气、豪爽、急公好义,特别擅长化身白衣骑士,专门为人排忧解难。
成就一笔千倍回报
“没有AI加持的项目,资本市场不觉得你性感。”海博思创“AI+运营”的储能战略,成就了一条更具愿景的道路。今年1月,一声锣响,海博思创在IPO寒风中成功登陆科创板。
至此,海博思创背后所有投资人期待的丰收时刻到来——上市首日开盘价73.6元/股,较发行价19.38元/股大涨近4倍。随后上市9个月里,其股价一路上行,一度冲上300元/股,最新市值约500亿元。
作为坚守时间最长、持股份额最大外部机构股东,清控银杏收获自然不菲。
清控银杏官方曾对外透露一个细节:海博思创在创业路上融资7轮,清控银杏投资团队参与了5轮,持股占比约12.26%。
如此,对应海博思创今天市值,清控银杏账面市值则超60亿元。而据历年增资信息推算下来,清控银杏总投资成本或不超10亿元。也就是说,14年坚守,清控银杏收获回报或不少于50亿元。
其中,14年前那几家参与天使轮的投资人回报超过一千倍。
但相比千倍回报,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一家创业公司濒临生死关头,投资人毅然伸出援手,坚定陪伴。
的确,回忆那些令人啧啧称道的超级回报案例,有漫不经心的一笔,有出于仗义的一举,也有纠结之后的押注。但最终,他们都拿出“相信你会成功”的耐心,直到陪伴创业者闯出一片森林。
情谊之外,超级耐心,依然值钱。



投资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