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赌赢了,海外业务正在起飞
美团外卖,征战中东
当一条路走到尽头,及时转向新赛道往往能打开更大空间。
对于已稳居国内头部的美团来说,当下国内外卖市场增长逐渐放缓,开拓海外业务自然成了它重点布局的新方向。
从近期动态来看,美团在外卖出海这件事上,确实动作不断,而且推进速度非常快。
公开信息显示,当地时间10月28日上午11点,美团旗下国际外卖品牌Keeta正式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动运营。
图源:Keeta
这是继上个月Keeta 落地迪拜之后,其在中东市场再度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直接实现了对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两大核心城市的服务覆盖,填补了当地优质外卖服务的空白,更让美团国际化业务在中东海湾地区(GCC)的布局,从单点突破走向区域深耕,越来越扎实深入。
话说回来,美团为何会把阿布扎比选为重要落点?答案其实很明确,这座城市的外卖市场潜力,实在不容小觑。
作为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汇聚了大量人口,能给外卖业务提供足够多的用户;数字基础设施完善,能让外卖服务高效运转;并且当地人使用外卖的频率相当高,对外卖服务需求相当旺盛,特别适合Keeta拓展业务。
针对阿布扎比市场的需求,Keeta 也明确了自己的服务方向。
这次上线后,Keeta 会一直给当地用户提供三方面的核心服务:第一是配送又快又靠谱,保证订单能高效送到;第二是商品选择多,能满足不同人的消费喜好;第三是价格实惠,让用户觉得划算。同时,Keeta 不只是服务用户,还会帮当地商家多赚钱、帮骑手拿到稳定收入,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为阿布扎比外卖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健康发展出一份力。
回头看Keeta 在中东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稳扎稳打。
2024 年 9 月,Keeta 从沙特阿拉伯开始进入中东市场,之后用了一整年时间深耕当地,一边慢慢优化服务流程,一边积累在这个区域运营的经验,最后成功覆盖了沙特 20 多个城市,为之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Keeta骑手正在中东街头送餐 图源:美团Meituan
随着用户越来越认可、商家合作网络越来越完善,Keeta 在中东扩张的速度明显变快。
从今年8 月开始,Keeta 加速推进海外扩张,正式开启“多国家布局”模式,先是顺利进入卡塔尔、科威特两大市场,完成中东区域的初步渗透;紧接着快速落地阿联酋迪拜,打开当地核心城市市场;如今又成功拿下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进一步完善在中东的重点城市覆盖。
图源:美团Meituan
这一系列的布局动作下来,Keeta不仅实现了中东多区域的业务落地,其“四国联动”的业务发展模式也随之初步成型,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中东外卖市场的竞争地位。
业务扩张的同时,Keeta 也在同步强化团队支撑。
前不久,Keeta加大了人才招聘力度,在相关平台集中发布大量高薪岗位。其中,既有月薪最高 9 万元的数据分析师、负责本地业务的阿联酋活动运营负责人,也有年薪达 120 万元的高级算法专家,覆盖技术、运营、管理等核心领域。
图源:脉脉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团海外高阶管理岗的招聘地点还延伸至新加坡、韩国、英国、日本等中东以外国家,这似乎在预示着,继沙特、巴西之后,美团的海外布局正计划向更多区域拓展。
从美团整体的国际化布局来看,这些行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回顾过去,美团的出海布局一直有着清晰的脉络。早期在香港市场开展即时零售模式验证,如今在中东实现业务规模化落地,期间,美团不断将其在国内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数字化运营技术及用户服务经验,转化为全球市场拓展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Keeta拓展海外业务,不是单独的尝试,而是美团把“零售+科技”的战略扩展到全球的重要行动。
接下来,Keeta 在稳固中东市场根基后,会如何进一步助力美团的国际化布局,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拓展,或许将成为行业内外持续关注的焦点。
不再照搬中国模式
在这场全球化浪潮里,不同企业的出海路径各不相同。
美团走“稳扎稳打”路线,阿里凭“生态协同”破局,京东靠“基础建设”开路。
先来看美团,其海外布局,从一开始就带着“不冒进、重长期”的鲜明特质,堪称步步为营。
它没有盲目扑向陌生市场,而是先从香港起步,在这个与内地消费习惯相近的市场里,完成即时零售模式的验证,积累了第一波海外运营经验。直到模式跑通,才将中东定为首个重点突破区域,开启规模化扩张。
2024年9月,美团Keeta正式进入沙特,一出手就投入19.3亿元人民币发力本地化运营。
目前,Keeta在沙特11个新城市、与近7500家商户成功建立合作关系,其服务范围已扩张至沙特20个城市。
此后的扩张也完全按计划推进,从卡塔尔到阿联酋,始终围绕“三年覆盖海湾六国”的目标一步步前行,相当坚定。
即便瞄准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美团也明确提出“五年投入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创始人王兴的表态更是直接点明思路:“不会急于求成,要一步步把国际化版图做扎实。”
巴西总体卢拉与美团创始人王兴签署投资协议 图源:美团Meituan
与美团的“小步慢走”有所不同,阿里巴巴出海讲究“大而全”,核心打法是生态协同和轻资产扩张,靠多平台矩阵覆盖全球,再用技术和资源绑定本地伙伴,以最低成本快速落地业务。
它的全球化网络由多个平台共同搭建。速卖通作为“国际版淘宝”,服务范围已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还在伦敦推出小时达服务,通过与本地平台HungryPanda合作,快速补全履约环节;Lazada深耕东南亚,月活跃用户超1.2亿,并且和天猫打通了系统,商家只需一次操作就能同时对接两个市场,实现一键轻出海;就连淘宝也通过“全球包邮计划”触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更针对日本市场推出本土化平台TAO,把国内成熟的电商生态直接复刻到当地。
TAO 图源:微博
阿里的优势在于总能把自身的技术系统、供应链资源,与本地伙伴的优势深度绑定,这种模式,能让它能以最快速度扎根不同市场,同时控制投入成本。
相较而言,京东出海则更“重”,核心逻辑是用物流作为突破口,先在海外扎稳基建根基,再逐步拓展零售业务,虽前期投入大,却能为长期竞争提前铺路。
截至2024年底,京东物流已拥有超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海外仓已覆盖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6月,京东更是在中东推出专属即时配送品牌JoyExpress,依托自建的本地仓网,直接实现沙特全境“当日达”,这标志着它从单纯的物流出海,正式转向“物流+零售”的本地化落地。
在欧洲市场,京东的“重投入”策略更明显:通过185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直接获得超1000家线下门店和成熟的本地供应链;同时,旗下品牌ochama已在欧洲布局900多个自提点,覆盖24个国家,把线上线下的零售网络快速铺开。
图源:京东港交所公告
这种先搞基建、再做业务的思路,让京东在海外市场拥有别人难以快速复制的仓网和履约能力。
总体来看,无论是美团、阿里还是京东,他们的海外布局早已告别照搬中国模式的粗放阶段,转而进入比拼本地化适配与核心能力的综合较量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还得经过一轮重重考验,才能在不同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实力。
作者 | 李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