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敢扎牛,明天就敢扎人

转自公众号“太行商评”

500

最近我们能发现有很多牧民或农民家里养的牲畜,突然就被天上掉下来的飞镖扎死了,这种飞镖不是我们玩的小飞镖,而是一根大钢管做成的飞镖,像标枪一样大,只不过形状是飞镖。

这样大的东西从天上掉下来,牲畜肯定是要一命呜呼的。这不是别人,就是盗猎者。

盗猎分子和贩毒集团往往比较倾向于先运用尖端科技,因为普通人用尖端科技无利可图,但是搞犯罪的不一样,他们真有利润驱动,所以他们真倾向于上点科技。

毕竟他们的目的是跑赢监管,普通人又没有这么大的内卷必要,传统的盗猎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和运气。

但是只要用上了热成像无人机,这帮犯罪分子就可以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也能轻松发现动物和牲畜,只要加上空投设备,从空中精准扔下标枪大箭,那么地面巡护一定防不胜防。

这帮人不仅有天上飞的,还有地上的智能捕猎夹子,威力大,可以控制,可以识别踩上来的是值钱的目标还是不值钱的,还可以通过内置的报警器给偷猎者发送捕获信息。

一方面快捷安全,找到猎物的可能性大,一方面远程便捷,不需要人出动,极大的降低了暴露风险。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伙人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无人机那肯定是用的能绕靠管制的,从元件的拆分售卖,更改内置信息,打乱组装,到教程和远程技术指导,不仅要绕开监管,还要让普通偷猎者低门槛使用。

更有甚者,小飞机一连,外网非法通信工具一上,区域协作都搞出来了,这帮人就是爱用高科技,和毒贩一样,他们的活动主要不是合法的,而是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利润惊人,品相好的犀牛角在黑市上每公斤售价甚至能到数万美元。

但是组装一架黑飞,也就要个三五千,加上热成像和飞镖,也就多个七八百。最后进山收割,加上跨境走私,再花个七八千,总共不到两万的成本,他们能赚10万,这么高的利润,自然有的是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干。

对于无人机空投狩猎或者电子捕兽夹等新型盗猎手段,许多地区的现有法规虽然明确列入了违法,但是这些东西就算是设成禁猎工具,打击也是困难的,所以他们敢搞。

问题在于,执法和动物保护机构同样需要技术升级。这个空档期他们就敢为非作歹,目前的监管措施可以加强对电商平台、物流快递等重点环节的监管,但是再怎么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也避免不了这伙人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搞合法的,一开始就是黑飞,所以从源头上切断盗猎工具的流通渠道还是有很大困难。

现在的市场是可以打击交易,但是国内的交易能打击,国外的不好打击,海关严查和边境走私一直是矛与盾的关系。就算这些都搞了起来,依然会有漏网之鱼。

这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问题,更是公共安全的问题,必须要推动技术反制手段创新,才能在这场不断升级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毕竟,漏网之鱼多了,这伙人就觉得自己没有人管得住了,他们今天敢野生动物,明天就敢去老乡家里扎牛,后天就敢扎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