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除不成功?可能是忽略了单克隆这一步
一、为什么要考虑单克隆化?
使用
 CRISPR/Cas9 技术进行基因敲除,在完成转染或转导、富集筛选之后,往往会得到一个细胞群体(Cell 
Pool),其中包含了纯合敲除(homozygous 
KO)、杂合突变(heterozygous)以及未编辑(wild-type)细胞。此时,研究者面临一个关键判断:是否必须从这个混合群体中进一步筛选单细胞克隆(single-cell clone),以获得基因型和表型都高度均一的敲除细胞系?

从文献来看,若敲除效率极高(例如多数细胞都为功能失活突变),那么立即使用敲除池进行初步功能验证是可行且时间成本低的选择。但如果研究目标强调长期、稳定、可重复的纯合敲除模型(如蛋白功能验证、细胞信号通路研究、药物响应模型构建等),那么单克隆分离便成为保障数据可靠性的必要步骤。
原因包括:
1. 若敲除池中仍有未编辑或杂合细胞残留,这些细胞可能表达目标蛋白,从而掩盖敲除细胞的真实表型,导致结果波动或误判。
2. 许多常用细胞系存在多拷贝(例如三拷贝、四拷贝)目标基因的情况,如果不是每个等位基因都被敲除,残留表达风险更高。选择单克隆能够确保每个等位基因均被编辑,从而提升纯合KO成功率。
3. 外显子跳跃或可变剪接(exon skipping/alternative splicing)可能导致虽然一个外显子被破坏,但仍有功能残余蛋白表达。单克隆可以筛出真正失活的克隆,提高数据一致性。例如,一项研究指出:不同单克隆之间即便目标相同,也会有显著的转录和表型差异,提示“克隆前背景异质性”本身就是实验误差源之一。
本着研究可靠性优先原则,如果项目对可靠重复性和纯合敲除有高要求,单克隆化不仅是推荐,更是必要。相反,在早期高通量筛选、快速功能提示或资源受限的情形下,敲除池(KO pool)可作为速效起手选择。
二、 高效实现单克隆筛选的实用策略
为了最大化效率、降低失败概率,下面是高效进行单克隆筛选的推荐流程:
1. /转导后/转导后细胞群体富集:完成载体递送后,进行抗性筛选或荧光报告筛选,收获编辑富集群体。
2. 单细胞克隆分离:
l 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 Cloning, LDC):将细胞稀释至每孔约 0.5–1 个细胞,接种96孔板多块。若目标为每孔约0.8 细胞,可将悬液设为8 cells/mL,每孔100 µL。低密度培养可降低克隆间干扰,但部分难存活细胞系可能需要改善生长条件。
l 流式细胞单细胞分选(FACS):使用活细胞筛选(如 PI 排除死细胞)后,分配单个细胞至每孔培养。可结合GFP报告或抗体标记选择编辑阳性细胞,提高单克隆效率。
3. 克隆培养与初筛:单细胞获得后培养2–3 周直到可见克隆,记录孔位、编号,并维持低代次传代以防漂移。
4. 基因型/表型初筛:从每克隆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Sanger测序或T7E1酶切评估突变情况(indel率、是否纯合)。
5. 功能验证:对候选克隆进行蛋白检测(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以及功能性表型检测,确认敲除效果符合预期。
6. 细胞库建立与长期维护:对成功克隆进行低代次冻存、记录 STR 鉴定及支原体检测,建立备用库防止克隆漂移或污染。
通过上述有序流程,结合精确记录与多克隆并行验证,可显著提高单克隆敲除细胞系构建的成功率与可重复性。
三、 总结
在基因敲除研究中,是否进行单克隆分离应基于您的研究目标:如果目标为快速初步功能验证,则高效的敲除池可能已足够;但若追求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纯合性与长期稳定性,单克隆化就是关键环节。采用优化流程(如稀释、分选、并行多克隆验证)加上合适的引物设计策略,可显著提升敲除细胞系的质量和可靠性。此外,建议在敲除实验之前就考虑控制克隆背景和验证多个克隆,从而减少“克隆效应”所带来的变异风险。
四、 源井生物助力一站式敲除细胞系构建
源井生物(Ubigene)依托其 CRISPR-U™ 基因编辑平台,在基因敲除细胞系服务上具备显著竞争力。该平台根据不同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优化递送方案(电转或病毒介导),并采用 双 gRNA 协同切割与高通量编辑评估体系,显著提升了敲除效率10–20 倍。服务流程实现了从设计—载体构建—递送—编辑富集—单克隆分离到分子与功能验证的全流程标准化。此外,源井生物还拥有8000+ KO现货细胞,实现“即买即用”的快速交付,极大缩短模型获取周期,并可与定制化服务无缝衔接。CRISPR-U™ 的端到端标准化流程与丰富的现货资源,使源井生物能够为科研与药物开发项目提供高质量、可重复、可追溯的基因敲除细胞模型。
参考文献
Craft,
 J., Truong, T., Penn, B. H. High-Efficiency Gene Disruption in Primary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Using Electroporated Cas9-sgRNA 
Complexes. J. Vis. Exp. (198), e65264, doi:10.3791/65264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