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工业厚积薄发,我讲个厚积的例子
@懒得注册:
说到中国工业厚积薄发,我讲个厚积的例子吧。
前东家,造重卡车桥的,2003年刚独立的时候年产5000根斯太尔中后桥,2023年的时候,年产500万根车桥,品种覆盖轻卡,中卡,重卡,纯电驱动,公交车,特种车,矿用车等等几十个产品平台上千个品种,称得上国际巨头,20年的时间,堪称火箭般的爬升速度,然而台面底下做了多少技术革新,为了整向研发付出了多少代价,没人提过。
国内只要提起重卡,早几年那就是斯太尔的代名词,但是从93年引进斯太尔,到03年吃透设计,这中间的10年至关重要。
就拿桥壳一个零件的设计演进来说吧,早期原始奥地利设计是11mm壁厚的中碳锰钢,截面110x110mm,桥壳半壳的焊接工艺用的是埋弧焊,轴头和制动底板法兰用的是真空电子束焊,悬挂连接板(习惯叫垫压板)和桥包用普通弧焊,焊完之后再上60车床车轴头,镗油封孔,上外圆磨磨轴承面,花键铣铣轴头花键,铣键槽,再去门式铣床铣大面,铣垫压板,镗主减孔,最后上摇臂钻压上钻模板打周圈孔和差速锁孔,还要铰孔,整套加工工艺的设计产能是每年5000件,03年上量之前,这套工艺还够用,但是自从99年产能规划过万开始,这套工艺就完全跟不上了,怎么办?在现有这套上修修补补加设备,还是另起炉灶?
这不是说这一个零件工艺改了就可以的,产能翻倍,对整个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来说,都是大考,考好了不会被淘汰,考不好关门别干了,就是1或者0。
而且,在扩产的刚需之外,对于产品设计,市场端也有重大的需求改变。
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超载的时代,所以对于承载最关键的车桥,就必须跟着改。怎么改?改材料,改结构,改设计。中碳锰钢改成65Mn,壁厚从11加到13,截面从110x110改到130x130,这些还不够,后来还把热压焊接加了一道淬火,壁厚从13提到16,截面尺寸加到150x150,到了最疯狂的那几年,甚至出了整体铸钢桥壳。
改材料改结构改设计,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做的,改了材料,成型工艺的压机要改压力值,加热温度要改就要改加热炉,为了保温,车间的动线也要改,动线改了车间布局也要改,这还都是小事,改成铸钢材质那就得重新找供应商,那问题就大了去了。
这才只是改的第一步而已,后面的加工问题会更突出,设备、工装、刀具、工艺、人员、厂房、基础设施、能源等等都是巨量的工作,更关键的是,还要叠加上产能翻倍的要求,这与重新设计一款产品基本上没什么区别,甚至工作量更大!
台面上我们看见的产品,从外观上变化并不很大,但是底下实打实的工作,远非买几台设备多招几个人就搞定的,那是个系统工程,为了这个,前东家甚至重新建了个厂,还收购了大量的周边企业,甚至省政府也给牵线搭桥,并购了一个同类型企业(产品不重叠)。
现在斯太尔桥还在生产,当然产量已经从巅峰期下调到一个缓慢维持产品线的水平,毕竟还有更多完全自主设计的产品要生产,但是即便是计划退市的产品,仍然在修改材料、设计、结构,以及生产工艺,现在的斯太尔桥,从外观上看变化不大,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原始奥地利斯太尔完全没法比的,而就是凭借着吃透改进这一款产品锻炼出来的队伍,能撑起500万产能的规模,还能撑起自主设计的平台、流程、工艺和制造能力,这30年,我们练的就是这个内功,在我看来,这并不能叫爆发,而是30年长期积累的能力变现的过程,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登顶成功。
汽车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亦是如此,从来没有什么突如其来的成功,从来没有什么爽文逆袭,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成果,成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中国工业人就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实干者罢了。
致敬中国工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