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也谈起了长期主义

文/狗蛋分蛋
最近,全网都在看拼多多晒黄金。
有媒体爆料,10月21日,拼多多十周年之际,公司给员工上了波大福利——
其中,入职满3年的,能拿4克黄金,满5年的,奖励11克的金戒指,而十年老员工,更是收到了100克的“金鸡摆件”做奖励。
铁柱掰着手指算了算,如果按10月25号,周大福门店1232元/克来看,这次拼多多司庆福利的最高价值,已经超过12万元人民币。
这让月薪4000的铁柱,嫉妒到面目全非。
有网友开玩笑说:拼多多员工领奖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拉亲戚朋友砍亿刀。
有网友突发奇想,给拼多多员工提意见:收到黄金后可以向公司申请“仅退款”,再领一份现金奖励,直接赚双倍。
还有网友发现了BUG:拼多多才成立10年,哪里来的10年老员工?明明是给创始人和老板发钱,硬说是给普通员工,这波叫自娱自乐......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4月,在那个京东淘宝统治江湖的时代,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2018年,拼多多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2024年,市值超越京东,同年跻身《财富》世界 500 强.......
可以说,拼多多是国内电商领域,崛起最快的企业,没有之一。
说到拼多多崛起的“秘诀”,很多人可能和铁柱的想法一样,无外乎“砍一刀”的魔性社交传播、“仅退款”的超强引流、超越低价的更低价、发展赶上消费降级风口......
但拼多多貌似不是这样想的。
或许,它也不想让别人这么想。
就在拼多多十周年司庆这段时间里,各大媒体对拼多多成长的10年,做了环绕立体式总结。估计是有夕夕的亲自“指点”,所有媒体人的口径,出奇一致,统一的提到了四个字——
长期主义

这让铁柱有点蒙圈,一时之间有点不知道“企业的长期主义”究竟是指什么了。于是乎,铁柱问了问deepseek,它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长期主义,核心是不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是通过持续创造长期价值(对用户、社会、行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与多方共赢。
具体可从三个关键维度理解:
1、对用户:聚焦长期价值。
不依赖“一次性收割”,而是通过长期投入研发、优化服务,解决用户真实且持续的需求。
2、对组织:重视长期能力建设。
愿意为员工成长、技术积累等“慢变量”投入,注重发展体系的每一环,建设从供应链、到供应商的共赢体系,确保企业具备应对行业周期的“抗风险能力”。
3、对社会:不把“合规”当上限,而是将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绑定。
比如环保生产、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参与公益等等。
如果有人说,拼多多是一家极具商业价值的企业,包括铁柱在内,可能很多人都会举双手赞同。
但如果说,拼多多是家遵循“长期主义”的企业......也许是每个人对长期主义的理解不同吧。
关于拼多多的长期主义,各大宣传稿件里,是这么解释的:
当同质化竞争成为常态,秉持长期主义的拼多多,选择依托“需求的差异化批量归集”这一底层逻辑,借助“千亿扶持”计划的强大推力,让商家有利可图、用户有品可选。
“让用户有品可选”也许还能圆。
以前铁柱囤饮料,想买箱雪碧,只能在500毫升、250毫升,或者足保质期、临期产品里选。
通过拼多多,铁柱知道了买雪碧,还有“雷碧”“冰雪碧”等等一大堆可以选,某种意义上,确实是“让用户有品可选了”,只是,不一定能买到,想买的东西罢了。
狗蛋说,概念一换,很多事儿就都讲得通了。
“让商家有利可图”这一点,可能商家第一个就不同意。
电商低价内卷这事儿,拼多多不是带头的,但是,是由拼多多做到极致的。而低价的核心,其实就是来源于对商家,对供应链的极致把控。
比如拼多多的招牌“百亿补贴”。
2019年,拼多多618大促首次推出“百亿补贴”,期间活动带来了300%的交易流水增长,超过11亿笔的订单量,这种巨大成功,也让拼多多把原计划的短期促销,变成了长期战略。
但补贴不会凭空产生,作为企业,平台也不可能长期割肉,那钱从哪来?
实际上,百亿补贴的成本,并非由平台承担,一方面,参与百亿补贴,需要商家在源头上压低货价,另一方面,商家要为活动曝光度,为流量买单。
百亿补贴的实质,是商家用利润,补贴消费者。
关键,当补贴成为常态,消费者习惯低价,就很难再接受正常价格的产品,而商家为了提高利润,只能降低品质,在这样的循环中,行业生态天翻地覆——高品质商家逐渐变为低质商家,低质商家要么继续出卖底线,要么关店清出。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收获流量,挣到了真金白银,获得了所谓的“长期发展”。
还有“仅退款”服务。
这项服务最早由拼多多发起,今年4月,因为“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包括拼多多在内6家电商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随后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宣布调整“仅退款”服务规则。
不过,它的影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仅退款”依旧是商家维权的重灾区。
有商家在新规后,只因为顾客提供的一张,毫无关联的产品图片,就被平台判了“退款不退货”。
有人在拼多多开了个水果店,国庆期间,一顾客连续下单,并且多单要求“退款不退货”。商家提出补偿方案,对方不答应,无奈表示:只要将到货的水果销毁,就同意退款要求。
结果,这一行为被平台判定“服务存在态度问题”,最终不仅订单被退了,还被罚了服务保证金......
遭遇监管后,“仅退款”有了新名字,叫“退款不退货”,规则上由曾经的消费者单方面判定,转变为了“平台介入,买卖双方协商解决”的模式。
但据不少商家反映,消费者在“退款不退货”上,还是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平台,往往会在商家与消费者的矛盾中,倾向于“保护”消费者。
狗蛋说,“仅退款”服务能从拼多多,火到各大电商平台,根源在于,它给平台带来了客流,创造了流量收益。
资本是逐利的。
只能说,口子已经打开,除非从根源上彻底禁止,否则它对商家利益,对行业生态的侵蚀,就无法真正停止。
从财报上看,今年上半年,拼多多的表现不如前几年惊艳了。
营收增速已从2024年四季度的24%,大幅放缓至7%。营业利润方面问题更严峻,2025第二季度,拼多多营业利润为257.929亿元,较2024年同期325.64下降了21%。
对于这份成绩单,拼多多曾用一个“长期主义”的故事做解释:
平台开启了新一轮投入,牺牲了短期业绩。
今年4月,拼多多宣布开启“千亿扶持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支持商家转型升级,推动平台和商家的共赢。具体包括:技术服务费减免、店铺基础保证金阈值下调、售后申诉服务升级等等。
有商家估计,仅技术服务费减免一项,新政每年就将为自己节省三四万元。
只是,看似惠普的政策,或许并没有商家看起来那么美好。
小红书上就有不少商家反馈,初期扶持确实节约了成本,但如果不再被列入平台重点扶持名单,流量会骤减,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同品类商品中有优势——
要么花更多的钱买量拼曝光,要么继续降价搏眼球。
不管是百亿补贴也好,千亿扶持也罢,核心,都是维持拼多多在低价领域竞争力。
当然,或许在未来,拼多多仅仅依靠低价战略、依靠“砍一刀”的魔性传播,就能继续高歌猛进,一路“长期”下去。
只是,让狗蛋不解的是:
拼多多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当领头高管讲出那个“长期主义”的规划后,美股原本还出现上涨的拼多多股价,一度暴跌。
是资本对这个故事,也有什么疑问吗?



地产风声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