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宋清辉:中美经贸博弈对股市影响几何?
中美新一轮经贸博弈的实质,是全球供应链与技术主导权的再平衡。短期内,股市难免波动,但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与政策的前瞻性布局,或正逐步为资本市场筑底。未来,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短期扰动,转而应多关注国家战略导向下的结构性机会。事实上,历史经验亦多次表明,每一次外部冲击,往往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
【沪港通锦囊】中美经贸博弈对股市影响几何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10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威胁限制「关键软件」出口。这一表态令全球资本市场震荡,美股当日蒸发约2万亿美元,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半年以来最紧张的阶段。在笔者看来,短期内,内地股市难免波动,但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与政策的前瞻性布局,或正逐步为资本市场奠定长期增长基础。
特朗普此番亲自发声,其核心目的并非立即执行,而是「测试底线、积累筹码」。例如,将实施日期定在11月1日,以便为月底的APEC领导人会议预留谈判空间。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预备性威胁」,意图迫使中国在稀土与科技领域的反制上让步。同时,美国还威胁限制「关键软件」出口,此举更是揭示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升级,以维护美国的技术主导权。
美元避险资产地位受动摇
在上述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最直观的信号。美股在公告当日暴跌,两万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道琼斯指数录得今年最大单日跌幅。市场亦普遍认为,若100%关税真正落地,美国经济将面临成本上升与通胀再起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亦受到动摇,例如大量资金转向黄金与债券市场,显示投资者对贸易战前景的深度忧虑。此外,美国农业、制造业等相关利益集团迅速反对,也表明特朗普的政策正遭遇国内压力。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可能不得不在APEC会议前寻求策略性缓和,以降低市场与政治风险。
冀加码支持自主可控与扩大开放
笔者看来,未来国家经济政策或将从「自主可控」与「扩大开放」两方面着力。在自主可控方面,政策重点或将落在关键软件、芯片、高端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体制创新;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或将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促合作,以对冲外部脱钩影响。此举或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内需驱动,资本市场的定价逻辑也将从短期情绪转向中长期成长。
中国资本市场呈韧性与机遇
从市场层面来看,本轮博弈对A股与港股的影响存在差异。短期内,关税威胁将加剧波动,港股因外资占比高、国际属性强,对地缘政治更敏感,资金撤离风险较大。A股则以内资为主,对外部政治因素反应相对温和,并具有显著的「政策市」特征。中长期来看,随着四中全会政策相继落地,A股有望在波动中体现出更强的「政策韧性」。从结构上看,A股资金将聚焦「安全」和「自主可控」两条主线,其中半导体、人工智能、能源安全等板块或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同时消费与新能源等内需板块也有望受益于稳增长政策。港股方面,在政策稳定与开放预期大环境下,市场风险溢价有望逐步修复。在此背景下,高分红蓝筹与科技龙头仍具中期吸引力。
一言以蔽之,中美新一轮经贸博弈的实质,是全球供应链与技术主导权的再平衡。短期内,股市难免波动,但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与政策的前瞻性布局,或正逐步为资本市场筑底。未来,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短期扰动,转而应多关注国家战略导向下的结构性机会。事实上,历史经验亦多次表明,每一次外部冲击,往往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本栏逢周一刊出。



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