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天坛生物前三季净利下滑22.16%,血液制品龙头规模失灵?

血液制品龙头可能还在调整期。

天坛生物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为44.65亿元,同比增长9.62%;归母净利润约为8.19亿元,同比下降22.16%;扣非净利润约为8.03亿元,同比下降23.07%。

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约为13.55亿元,同比增长9.96%;归母净利润约为1.86亿元,同比下降42.84%;扣非净利润约为1.85亿元,同比下降42.31%。

500

这份财报也是今年A股血液制品板块率先披露出来的前三季度答卷,整体“增收不增利”的表现无疑反映了一些问题。那么,血液制品龙头究竟面临怎样的增长压力?国内相关产业正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就这些问题,我们简单谈谈。

如何失去的利润增势?

实际上,天坛生物的盈利问题在今年才彻底凸显。

回顾来看,2022-2024年,天坛生物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81亿元、11.10亿元、15.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2%、25.99%、39.58%。

而来到2025年,天坛生物却失去了利润增势。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6.33亿元,同比下降12.88%。就利润持续下滑,天坛生物也给出了解释:“销售价格下降,同时受信用政策影响,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产品价格下滑?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显而易见。

一方面还是老生常谈的产业竞争问题。据了解,血液制品一般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目前相关赛道的竞争格局十分集中。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全球血液制品企业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上百家减少到不足20家(不含中国),其中CSL、基立福、武田、奥克特珐玛4家血液制品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也具备强大的影响力。

而本土阵营也已然崛起并形成了第一梯队,包括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等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技术力量也在涌现。比如,今年7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植物源重组血液制品,摆脱了传统人白蛋白产品从血浆中分离获得的生产路径。

这种局势下,产品降价难免会成为天坛生物等国内产业龙头夯实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近年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推进,部分省级和省际联盟对血液制品的集采范围也在扩大,相应对相关企业的定价策略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太平洋证券研报,目前血制品行业经历过的几轮令人印象深刻的集采就包括:2022年1月广东11省联盟集采,纳入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5个品种;2023年5月河南19省联盟集采,仅集采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个品种;2023年9月京津冀“3+N”联盟集采,纳入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人血白蛋白3个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这一因素,天坛生物利润收缩其实也受到经营成本增加的影响。据财报,今年前三季度天坛生物营业成本达25.09亿元,同比增长37.87%,费用等成本达6.02亿元,同比增长4.10%。

不过,由此也不能否定天坛生物找回利润的确切性。

血液制品赛道扩张逻辑

基于血液制品是现代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等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市场还有不小的成长空间。

此前,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就进行了统计和预测,2023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超5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超900亿美元;2023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元。

而身处其中的赛道龙头也主要凭规模取胜,其中浆站资源是核心。

具体而言,我国的血浆供应长期存在缺口。根据博雅生物公告,国内原料血浆需求量已超16000吨/年,而2023年国内单采血浆站共采集血浆约12079吨。这也使得掌握浆站资源、保障原料血浆的供应成为相关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壁垒。

但与此同时,行业进入门槛极高。据悉,自2001年起,国内就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单采血浆站的设立和管理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划和控制。那么,相关企业又该如何快速获取浆站资源?收购并购是一条重要路径。

以天坛生物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90%股份,成为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之一;2017年,通过成都蓉生陆续向中国生物下属的贵州中泰及各地方血制购买股权,天坛生物成为了中国生物旗下唯一的血制品业务平台;2024年,天坛生物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再斥资1.85亿美元总金额,收购CSL亚太全资子公司中原瑞德100%股权……

这些动作下来,天坛生物也成为了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难以忽视的巨头。

今年半年报显示,天坛生物单采血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持续保持国内领先。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下属单采血浆站分布于全国16个省/自治区,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7家,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5家。报告期内,这85家营业单采血浆站实现血浆采集1361吨,保持国内行业占比约20%。

而且“国药系”的光环不小。

据悉,天坛生物是国药集团三级子公司,其控股股东为国药集团二级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国药系”血液制品板块实现了扩展,目前除了天坛生物,还在囊括卫光生物、派林生物两家企业。

不乏市场声音认为,凭这样的布局,“国药系”有望在血制品赛道构建前所未有的资源垄断优势。这样看来,母公司对天坛生物的赋能应该也不少,无论是在市场扩张还是在产品研发上。

最近,天坛生物就发布公告称,公司下属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已完成临床伦理审查、临床入组前准备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开展Ⅲ期临床试验。该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缺乏症,包括血友病B、抗凝剂过量、维生素K缺乏症等,预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来源:医药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